圓滿次第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諦;
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
嫻習解脫訣竅誦嘛呢。
心之本性
現在談到的法教屬於大圓滿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種,超越任何概念的圓滿次第修持。
在 《三摩地王經》中說:『我們應該瞭解,從無生的見地來看,我們覺知的所有事物――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等,沒有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件 事物,你將找不到它開始存在的那一點,或它繼續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時間點。一個特殊現象的產生,純粹是由於一連串因緣的連結,如同陽光和夏日雷 雨的結合產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夠全盤確信整個不斷顯現的外在幻相其本性為空時,就是最終的圓滿次第。
我們凡夫相信輪涅的一切現象是先有開 始,然後以某種方式存在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存在。但如果我們運用中觀的邏輯來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現象中連最微小的粒子都不復存在。一旦我們瞭解這點,就 很容易放下輪回,亦不受涅磐吸引,因為這兩者也不過是分別心的投射罷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積和六度的修行都沒有任何本具的實質。
無 論我們多麼願意相信事物是恒久的,但事實終究不是如此。昨日的快樂轉為今日的憂傷;今日的眼淚變成明日的歡笑。由於不同的因緣成熟,善業惡業、快樂痛苦等 煩惱隨之成形,但一位覺者視世間如幻,對我們來說如此真實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像海市蜃樓或昨晚夢裏所征服的王國一樣。因為我們如此深信物質世界真 實、可觸知的存在,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愛憎。除去了這種信念,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制於這些妄念,也就不會有輪回。
凡夫之心就像躁動的猴子般 反復無常。給他一些食物,馬上就高興起來;當我們拿起棍子要打他時,又突然變得兇猛。每一瞬間,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這一刻也許我們虔誠地想起上師,下 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這一連串的念頭和心境不斷改變,就像風中千變萬化的雲朵,但我們仍把它們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著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遊戲進行得 如何都不重要,遊戲中發生的任何事既不會讓他得意,也不會令他煩亂,但孩子們卻把它看得很嚴重。每當我們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樣覺得難過沮喪,往往不能視 其為過去惡行的如夢業果,好趁此機會來代他人承擔受苦。我們會認為自己做了這麼多的修行,實在不應該有這些痛苦,開始懷疑上師和三寶的加持。這種態度只會 徒增我們的困難罷了。
心創造了輪回及涅磐,心只是念頭,除此之外無他。當你了知念頭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騙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當真,它們就像過去累世所做的一樣,會繼續無情地折磨你。為了控制心,你必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還要非常機警戒慎,不斷檢查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心 住在身體裏,如同屋子裏的訪客,無論身體遇到什麼,是心去看、聽、嗅、嘗和感覺。一旦心走了,身體只是一具屍體,對於放在眼前的東西是美或醜一點也不在 乎;也不會在意被稱讚或侮辱;被織錦包裹時不覺得舒適,被焚燒時也不覺得痛苦,身體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基本上和一堆土石並無不同。當身心分離時,介於身心 之間的『語』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聲。在身、語、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須在心意上下功夫。
當你了知心的空性時,攀緣就會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驅使。當一位菩薩在利他時,既沒有要求回報的想法,也沒有要別人讚揚他的仁厚,對於他的善行更沒有絲毫的執著。這就是究竟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諦;
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
嫻習解脫訣竅誦嘛呢。
心之本性
現在談到的法教屬於大圓滿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種,超越任何概念的圓滿次第修持。
在 《三摩地王經》中說:『我們應該瞭解,從無生的見地來看,我們覺知的所有事物――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等,沒有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件 事物,你將找不到它開始存在的那一點,或它繼續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時間點。一個特殊現象的產生,純粹是由於一連串因緣的連結,如同陽光和夏日雷 雨的結合產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夠全盤確信整個不斷顯現的外在幻相其本性為空時,就是最終的圓滿次第。
我們凡夫相信輪涅的一切現象是先有開 始,然後以某種方式存在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存在。但如果我們運用中觀的邏輯來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現象中連最微小的粒子都不復存在。一旦我們瞭解這點,就 很容易放下輪回,亦不受涅磐吸引,因為這兩者也不過是分別心的投射罷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積和六度的修行都沒有任何本具的實質。
無 論我們多麼願意相信事物是恒久的,但事實終究不是如此。昨日的快樂轉為今日的憂傷;今日的眼淚變成明日的歡笑。由於不同的因緣成熟,善業惡業、快樂痛苦等 煩惱隨之成形,但一位覺者視世間如幻,對我們來說如此真實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像海市蜃樓或昨晚夢裏所征服的王國一樣。因為我們如此深信物質世界真 實、可觸知的存在,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愛憎。除去了這種信念,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制於這些妄念,也就不會有輪回。
凡夫之心就像躁動的猴子般 反復無常。給他一些食物,馬上就高興起來;當我們拿起棍子要打他時,又突然變得兇猛。每一瞬間,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這一刻也許我們虔誠地想起上師,下 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這一連串的念頭和心境不斷改變,就像風中千變萬化的雲朵,但我們仍把它們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著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遊戲進行得 如何都不重要,遊戲中發生的任何事既不會讓他得意,也不會令他煩亂,但孩子們卻把它看得很嚴重。每當我們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樣覺得難過沮喪,往往不能視 其為過去惡行的如夢業果,好趁此機會來代他人承擔受苦。我們會認為自己做了這麼多的修行,實在不應該有這些痛苦,開始懷疑上師和三寶的加持。這種態度只會 徒增我們的困難罷了。
心創造了輪回及涅磐,心只是念頭,除此之外無他。當你了知念頭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騙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當真,它們就像過去累世所做的一樣,會繼續無情地折磨你。為了控制心,你必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還要非常機警戒慎,不斷檢查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心 住在身體裏,如同屋子裏的訪客,無論身體遇到什麼,是心去看、聽、嗅、嘗和感覺。一旦心走了,身體只是一具屍體,對於放在眼前的東西是美或醜一點也不在 乎;也不會在意被稱讚或侮辱;被織錦包裹時不覺得舒適,被焚燒時也不覺得痛苦,身體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基本上和一堆土石並無不同。當身心分離時,介於身心 之間的『語』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聲。在身、語、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須在心意上下功夫。
當你了知心的空性時,攀緣就會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驅使。當一位菩薩在利他時,既沒有要求回報的想法,也沒有要別人讚揚他的仁厚,對於他的善行更沒有絲毫的執著。這就是究竟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