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人生之道 ~~~喇嘛梭巴仁波切
人生之道 ~~~喇嘛梭巴仁波切
一整天之中,每當我們飲食時,應當繫念人生的目的。
臨睡之前也一樣。為了履行我們的宇宙責任,我們需要良好的健康、長壽,所以才睡覺。這樣一來,我們所有的日常活動,都是用來服事一切有情。
繫念人生的目的,立即帶給我們安樂。就在我們轉變心態的當下,我們便獲得和平、滿足。我們頓然發現自己在享受生命和工作。
當我們只想到自己,便會開始緊張起來;持久的緊張,造成壓力。我們會對自己的困境感到沮喪,一再地想:「我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何時我才會快樂?」過分自我關切,使我們的臉看起來緊張、不快。然而,一旦我們不再想到自己,轉而關懷其他的有情,緊張的壓力便得以解除。
我們應當像持咒般地一再思惟:
「我在這裡是為了服事其他有情,
我在這裡是為了服事其他有情,我在這裡是為了服事其他有情。」
或者:「我在這裡是為了帶給其他有情安樂,我在這裡是為了帶給其他有情安樂,我在這裡是為了帶給其他有情安樂。」
這些強力的咒語會令我們感到歡喜,而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值得的。找個地方坐下來,念這些句子十分鐘,甚至一小時。
這種完美的禪修立刻會紓解心中的壓力,把喜樂帶進我們的人生。
我們往往把自己囚禁在自我愛惜的牢獄中,愛惜其他有情猶如鎖匙,把我們釋放出來。我們馬上會感到解脫的自由。
我們的心不再像荊棘般尖銳、傷人,也不再像石頭般粗糙、堅硬,而是像乳液般平滑、怡人。
我們會覺得心胸開闊,立即體驗到和平、安樂。這是愛惜其他有情的成果。以這種良善、積極的心態從事一切日常活動─
工作、走路、坐著、吃東西、睡覺,無一成為苦因,全都成為成功因、安樂因,而且造成圓滿佛果無上安樂的因。
從早到晚我們所做的一切,應當都是為了其他有情。
為其他有情而活,使我們感到歡喜,那分喜樂不僅僅是短暫的興奮,而是內心甚深的安詳。最好的享受人生之道是,自由自在地把我們自己奉獻給其他有情──不是因為有人強迫我們,
而是出於我們的慈心、悲心、智慧所帶來的自由。
我們的人生頓然具足安樂、富有意義,活得非常值得。
我們有不可思議的自由,運用自己的心止息困境,成辦安樂,
使得人生的每一個際遇都富有意義,而不虛度這個寶貴的人生。
我們寧可犧牲自己,奉獻其他有情,而不是一直向他們需索,
利用他們來獲取自己的安樂。這賦予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種嶄新的思惟方式,轉化我們的生命。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不管是安樂或困苦,健康或不健康,都應當用來利益其他有情。
即使我們即將死亡,我們也應當用我們的死亡經驗,利益一切有情。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佩瑪‧丘卓
創巴仁波切在《大手印精要》(Sadhana of Mahamudra)中對身、口、意三昧耶誓有很美妙的描述︰"肉眼所見的一切色相,從空性來看顯然是失真的,可是色相仍然健在。"他說,這就是我們上師的化現。
"耳中所聞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回聲,可是卻又那麼真實。"這些極為平常的聲響都是我們的上師所發出的音聲。
我們所有的意念或記憶,"不論好壞、快樂或悲傷",都"像小鳥在空中飛翔的形跡一樣,幻化于空性中"。這些不斷生起的意念,就是我們上師的心。我們從其中開始認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上師其實和我們的經驗是沒有分別的;我們領悟到除了自己的經驗之外別無選擇。我們的經驗就是唯一的經驗,就是最究竟的上師。
有一句名言說,修行金剛乘必須時時戒慎恐懼,但是又要保持徹底的清醒,這種狀態對我們而言實在太陌生了,我們會為之膽怯。以前我曾經苦練過一種法門,每次總練上幾個小時,可是仍然定不下心來。于是我告訴仁波切說,我對任何事情都感到不舒服,連看到灰塵都感到煩躁。仁波切告訴我,那是因為我們修行的法門要求我們保持清醒,而我們一時還不習慣。
從三昧耶誓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承諾指的是完全投入,完全投入于覺醒,投入于自己的經驗,投入自己與實相的那份無條件的關系。人們總是說他們希望自己能無條件地愛人,也能無條件地被愛。我們如果能擁有一份無條件的關系,一定會非常欣慰,不過前提是必須符合我們的條件才行。凡是已婚或擁有長期關系的人都知道這份關系會遭遇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就在于能否妥協,能否放棄自己做事的方式,或是在關系緊張時能夠不破裂。基本上這些挑戰的關鍵就是要我們真實地感覺自己的心跳,感覺自己的膝蓋在發抖。真實地感覺自己的任何反應,然後安住于其中。簡而言之,很少有人允許自己處在毫無退路或毫無出口的情況。
~~~佩瑪‧丘卓
【 普 巴 金 剛 】
【 普 巴 金 剛 】
普巴二字為藏語,其義為橛,以本尊手中所持主要之法器為三菱前尖的利器,故古有「金剛」之稱,而今通稱為普巴,「普」字表空性,「巴」字表智慧,普巴即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不二體性。
普巴法的修持,在於斷除一切自我之貪執,消除內心之恐懼,如此才能瞭悟法界性,亦即不在於降伏外在之物,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本性的了悟。
本尊普巴金剛之寂靜身形為金剛薩埵,忿怒則為金剛童子;在事續上是摧破金剛,於菩薩乘則為金剛手菩薩;究竟上則為一體異名。
如法修持普巴金剛,則修持菩提正道上之一切障礙違緣悉消除,所有修行資具不需劬勞而可任運具足,大藏經密續云︰普巴金剛是寧瑪巴不共的本尊,一切諸佛菩薩事業化現的總集體,我們要消除世間和出世間的障礙,不能缺少的本尊就是普巴金剛。
空行母依喜措嘉向蓮師請求開示,蓮師說道:「如能依止普巴,則會獲得財物、延壽、無病、善吉祥等如是功德。」總而言之若依止此本尊,在此生而言能夠無病災具足喜樂、如意圓滿;於來世則能無勤獲得普巴金剛果位。
金剛乘與大、小乘的差異處 -----宗薩欽哲仁波切
金剛乘與大、小乘的差異處 -----宗薩欽哲仁波切
問:金剛乘強調證量,並認為密乘要比大、小乘殊勝。但菩薩道以救度眾生為已任,而金剛乘行者卻強調即身成佛,是以在未證果前,需要生生世世不斷地全心投入修行,那麼在救度眾生上,是否不如大乘來得直接有力?
答: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以菩提心而言,一般所謂大乘與金剛乘並無不同。密宗之修行,無論稱為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任何次第,其目的乃在幫助一切眾生,這個目標在任何時候都不改變,這在大乘和金剛乘而言並無差異。
問:那麼在救度眾生的實際行動上,是否會比一般大乘為少?
答:不會。我認為比大乘更多。
因為在大乘中,有很多戒律必須遵守。但金剛乘的修行道路卻更寬廣,沒有任何地方不能修行或利益眾生的;雖然說金剛乘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要遵守。
舉例而言,大乘不太重視利用忿怒的方法來幫助眾生。可是這在金剛乘中並不排斥,只要對眾生有幫助,任何方法都可以加以利用。因為有某些眾生,是沒有辦法用慈悲或是微笑的方式去救度;這裡的慈悲是指一般我們認為一定要採取微笑方式的慈悲。舉例來說,如果現在有一條牛,它就站在懸崖邊,你是沒有辦法走過去告訴它說,“唉啊!你往後走吧!不然馬上就掉下去了。好危險!”因為它根本就聽不懂你的警告。如果你仍想救這條牛的話,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拿鞭子把它打走,儘管救牛的動機是慈悲。所以對煩惱、愚癡的眾生,只有用忿怒的方法降伏他們;在金剛乘中,可以看到很多忿怒相的佛像。這樣也很好,因為實際上這個時代忿怒的眾生是要比平和的眾生多得多。
還有一些增益的修行,例如修財神,可以帶來財富,然後從這也可得到成就,像這樣的修行方法,大乘中也不太重視。一般說來大乘是要拋棄、遠離財富的,但是佛經中卻有如下的說法:假使一位比丘沒有任何貪欲的話,那麼是可以拿取如須彌山那樣大的金子。
為什麼金剛乘的行者,並不排斥這種增益法--即讓自己更富裕的方式,來助人成佛?因為一方面,這些財富可以幫助很多眾生;另一方面,有的眾生原來對財富就有很深的執著,如果要這些眾生不執著並放棄各種財富而好好修行,這恐怕很困難!假使非要這些眾生放棄財富修行,他們不但沒辦法接受佛法,更有可能進一步排斥佛法。那麼,如何救度這類眾生?
這在小乘而言,除了放棄,或不斷說服他們應該拋棄慾望,是沒有其他辦法的。但金剛乘因為有很多不同的修行方法,所以它可以讓這些眾生不要拋棄對財富的慾望,卻強調應該利用這種執著,轉變成修行的力量。金剛乘便是以這種方法來幫助某些眾生。
<依止上師>~梭巴仁波切~
<依止上師>
當你心中對上師依止心不強的時候去聽開示,
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覺受,
就像把水灑在石頭上,
水根本沒辦法軟化石頭一樣,
跟心就是完全不相應,不會有什麼覺受,
由這個經驗就可以發現,
為什麼一切修行成就證悟的來源,
完全端賴於你的依止心有多強而生起的。
~梭巴仁波切~
梭巴仁波切對「找不到工作」的建議
梭巴仁波切對「找不到工作」的建議
仁波切有一位弟子,不管他怎麼努力,多年來都找不到工作,這位弟子請求仁波切建議他該怎麼做。
為了要獲得成功,可以供水、供燈、任何你可以供養的供養物,儘可能愈多愈好,每天都要做廣大供養。當你供養時,要想著一切諸佛就是你的上師,不管是哪一位 跟你結上法緣的上師,例如法王達賴喇嘛尊者。這麼做,你會累積最大的資糧,遠比供養無數的佛、法、僧、佛塔、經典、唐卡佛像等等,還更加地廣大。
這麼做,能夠在最快時間獲得成功及快樂,不只是這一輩子,還有未來世,包括究竟的成功,就是解脫及成佛。
依循上師的教言,服侍、尊敬上師。還有,如果你有供養物的話,獻上供養,這些是獲得成功的最有力方法,無庸置疑可以獲得世間的成功,這也是修行要獲得成 就,以及成佛的最有力方法。即便你修很多法,這是最有力量的法門。甚至是做一點點,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因為你可以藉此累積到最廣大資糧。這個方式可以讓你 大大地成功,不只是暫時的快樂,還有究竟的快樂。
我非常建議你修藥師佛法門,還有持誦藥師佛名號。祈請藥師佛,不論你過去曾發過什麼願,祈請這些發願都能為了你及一切眾生而成實現。然後唸誦你想加上去的 其他祈願文。不論你想要什麼,祈願能夠馬上實現。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淨化方式,沒有修淨化,惡業會成熟,我們永遠都會遇到障礙,所以修淨化是非常要緊的。你 也可以供養藥師佛,這就像供養一切諸佛,有這樣的利益。持誦藥師佛名號,會讓你的所有的祈願得以實現,而且帶來不只有暫時的快樂,還有究竟的快樂。
你也應該要對坐騎是龍的白財神獻朵瑪,不需要做傳統的朵瑪,可以獻水果或巧克力,放在白財神像或照片的前面。
通常,如同法王達賴喇嘛尊者所給予的建議是,要對你生活周遭的人修善心,即便是以微不足道的東西幫助他人都算。對他人樂善好施,這麼做的結果,最終你的所求願望都會實現。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一隻蝸牛也值得尊重
一隻蝸牛也值得尊重
英國首都倫敦西部,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被稱為“英國的加利福尼亞”,在這一區域裡,有一片300平方英里的空閒土地。由於這裡是英國住房需求最強勁的地區,無數房地產開發商都看好這裡,並向倫敦市政府提出建房申請。為了緩解城市住房壓力,當地政府計劃在這裡建造2萬間房屋。
但就在開工前不久,事情卻發生了轉折:倫敦市政府突然宣布,取消所有的建房計劃。政府的朝令夕改令開發商們很惱火,他們要求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政府的回答是:我們應該尊重在這裡棲息的鳥類。
原來,當地政府在開發前期的調查中發現,在這個區域裡,分佈著大量的石楠樹和其他植物,森林雲雀和夜鶯等多種鳥類在這裡築巢生活。為了不破壞小鳥兒們的生活環境,政府決定放棄建房計劃,為鳥讓路。
與英國小鳥同樣被尊重的還有新西蘭的蝸牛。索里德公司是新西蘭的一家能源公司,公司在新西蘭南島的斯托克頓煤礦採煤。有一天,礦工在採煤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稀有蝸牛,他們立即停止工作,把這一情況報告了公司。公司得到消息後,立刻為此事召開緊急會議,並最終決定:停止在那一區域作業。為了不打擾這些蝸牛,索里德公司繞開了蝸牛的生存地,選擇另一個方向掘進,這使工期耽誤了19個月,公司的成本支出一下子增長了897萬美元。
許多人都認為,索里德公司為了幾隻小小的蝸牛,造成這麼大的損失是不值的。但他們的回答是,損失再大也不能將原因歸咎給蝸牛,因為它們原本就生存在那裡。
就在不久前,韓國首爾政府斥資40億韓元,來拆除市內的兩棟公寓大樓。事實上,這兩棟公寓地處人口擁擠的市中心,一直容納著幾千戶城市居民。但是,政府在徵得居民同意後,還是拆除了大樓。原因只為這兩幢樓的地基妨礙了一棵銀杏樹根系的生長。這棵銀杏樹在這裡已經生長了840年。用他們的話說,樓拆了,可以在別處再蓋起來,但這棵老樹的生命只有一次。
一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把一群鳥、一棵老樹、幾隻小小的蝸牛上升到生命高度,來把它們和我們相提並論,加以尊重。在所有生命中,我們人類一直都是不懂事的孩子:我們喜歡肆無忌憚地冒犯“別人”,傷害“別人”的生命,結果,在這種無知的冒犯與傷害中,我們自己也傷痕累累。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敦珠仁波切:集口耳傳承要旨所作頌
敦珠仁波切:集口耳傳承要旨所作頌
作者 : 敦珠仁波切
陳建強 羅啟安恭譯
宇宙依怙主、正教獨護持、根本上師、至寶極悲憫。
忘死窮積聚、浪擲暇與滿、祈尊悲憫、令我等勿墮。
人生飛逝猶如夢幸也好蹇也好
不憂歡樂與苦惱我願虔修殊勝法
生命猶如風前燭長也好短也好
不再執著於自我我願虔修殊勝法
諸行無常如夢幻成也好敗也好
摒棄世法如草莽我願虔修殊勝法
伴侶猶如林中鳥聚也好散也好
鼻端細繩繞己頭我願虔修殊勝法
此身幻化難百載盛也好衰也好
於衣食藥休困擾我願虔修殊勝法
徒眾善巧如兒戲保存也好失也好
面臨歧路休迷惑我願虔修殊勝法
神道魔怪如鏡映降福也好禍也好
皆己幻影休敵視我願虔修殊勝法
錯誤導議如穀響理會也好否也好
三寶自心為見證我願虔修殊勝法
用時無用如鹿角曉得也好否也好
休視信仰為學術我願虔修殊勝法
寺產猶如刻毒藥來也好否也好
陷身於罪休妄取我願虔修殊勝法
華麗猶如錦包糞得也好否也好
己頭爛臭猶嗅聞我願虔修殊勝法
會社猶如墟市集和諧也好吵也好
切斷心底愛執弦我願虔修殊勝法
世間資財夢中寶有也好無也好
休以惑人諂媚求我願虔修殊勝法
等級如雛鳥學飛高也好低心好
異熟苦受休煩燥我願虔修殊勝法
惡毒咒詛如利器如願也好否也好
休要操刀傷己命我願虔修殊勝法
念誦不解如鸚鵡複誦也好否也好
修持積聚休細數我願虔修殊勝法
開示滔滔如瀑布嫻熟也好否也好
說而不行如嘔吐我願虔修殊勝法
精神旺盛衝勁足爽利也好否也好
憤怒如泡休妄起我願虔修殊勝法
修士經歷如川流 暴漲也好涸也好
休如童稚逐彩虹我願虔修殊勝法
清淨覺受山中生風暴現起也好否也好
本來不實須勝解我願虔修殊勝法
暇滿猶如摩尼寶缺乏修法無實義
既得把持常守護我願虔修殊勝法
偉哉上師解脫道之光未遇師前自性無從悟
毋須跳崖得聞道我願虔修殊勝法
驅滅邪惡聖法如良藥未聞聖法無從知取捨
毋須嘗毒知利害我願虔修殊勝法
苦樂流轉如四季未悟無從厭輪迴
既於輪迴持定見我願虔修殊勝法
身陷輪迴猶如水中石不加努力今後難解脫
攀援三寶大悲索我願虔修殊勝法
解脫自性如寶山忽視無從生堅毅
了悟不變勝利義我願虔修殊勝法
覺者生涯如甘露未曾得知無從信
既知勝負離苦處我願虔修殊勝法
菩提種性如沃土倘不耕耘無從證佛果
成就勝因毋忽視我願虔修殊勝法
意識攀緣如猴子不馴難以遣愚蒙
諸般妄想休放逸我願虔修殊勝法
我執如影難分割不棄無從登樂土
休將此敵視作友我願虔修殊勝法
五毒猶如紅炭蓋上灰倘不熄之心亦無從住
休起如蛇惡毒心我願虔修殊勝法
性格倔強如皮革不柔難與法雙融
習氣愛染休放縱我願虔修殊勝法
習氣惡行如河流不止難離污染障
休將兵器交敵手我願虔修殊勝法
分別心如水漣漪倘不除之無從得堅定
既得自主休流轉我願虔修殊勝法
春回大地山河暖無師加持實相無從悟
休行彎路取快捷方式我願虔修殊勝法
靜居之所猶如夏藥林倘不持之德性無從長
山居免於黑村行我願虔修殊勝法
放逸之念如魔宿家中倘不離之難熄苦渴欲
壞道基魔休供養我願虔修殊勝法
警覺猶如碉堡門半開難止錯進出
賊來休任門栓啟我願虔修殊勝法
實相不壞如虛空倘不明此難立正見基
己之腳鐐休緊束我願虔修殊勝法
本覺無垢如水晶倘不見此難消靜慮執
不離此友無須覓我願虔修殊勝法
覺知如永恆之友倘不熟之所作皆假法
休作閉目摸索行我願虔修殊勝法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觀想死亡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觀想死亡
誰也不想死,但死總是不請自來的。做壞事的人心存恐懼。在他臨死之前,他經驗到無法想像的極端痛苦和生命正被切斷的恐怖感覺。他看到四周都有幽靈。他不能控制他的身心,所以無論何事湧現心頭,都變得無量無邊。因為死時的心境強有力,即使是漠不經心的不良念頭,也必會使他輪迴到下三途。因為你自己的輪迴,取決於你自己目前的行為,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修持佛法的習慣!
即使有佛陀的幫助,也不能翻改你已經過完了的一生。占卜、驅邪(注1)、醫療、念經、供養食物或金錢等方法,更是一點效力都沒有。所以,絕對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死亡。與其日後哀傷,何不現在就開始修行。
想一想:從死亡的那一刻開始,即使是世界的統治者也不能帶走一口飯、一件衣服、一分錢。他甚至連最卑微的僕人也帶不走。
在你的屍體用壽衣包好、捆上繩索之後,每個人都將憎惡的離開你。幾天之後,甚至連“屍體”也不見了(注2)。你喪失了心的控制力,就會像被風吹起的羽毛,經歷恐怖的中陰身的險惡過程(注3)。你漫無目標的在陌生的世界裡游盪,背後有你的“黑業”和“白業”在追逐著你。你做過的壞事絕對沒有辦法讓它不算數,但神聖的佛法和善良的行為將幫助你。現在,觀想:“假如我不及時努力修行,死後誰也無法給我補救的機會。”
總之,從現在開始,你唯一要做的事是修行佛法。你不能只是“隨它去吧!”你必須把修行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須觀想把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一旦你定下了心,你必然會成為死時愉快的人,別人將尊敬你:“他真是一位宗教修行者!”
每一個地方,人們都在叫喊:“有人死了! 哦,不! 哦,上師,幫助他吧! ”但你從來沒有想到死也將偷偷而迅速的抓到你自己! 你知道有一天你會死,但你想你不會那麼快就死。
在知識上,你知道任何時刻都可能死,但你卻不真正的相信這一點。當事情轉壞時,你就被輪迴的外貌(注4)搞昏了,做出違反佛法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已經浪費了你一大半生命!
想一想:“此時,既然死亡就在我的門口了,我必須忘掉名聞利義。沒有多餘的時間了! ”將你自己身、口、意三方面都依佛法修行。
當你想到那些虛度一生一點都不著急的人、不修行的人和不關切死亡內在的人,你必須想:“他們會在想什麼? 哦,不! 他們不怕死! ”而把你自己的心集中在死上。
注1:占卜和驅邪是標準的西藏醫療方法。首先,以占卜找出致病的魔鬼,然後再用驅邪術趕走病魔。
注2:在西藏的高原地區,藏人的習俗是把屍體拋棄野外餵食兀鷹。
注3:中陰身是死後和入胎之前所經歷的境界,此時一般人依過去的業而活動,不能運用意志力。這種被驅策和無助的情形,就好像羽毛(個人)被業力的風吹來吹去。對這些經驗有所準備的個人,並非束手無策的,他可以直接從中陰身開悟,而不必投胎輪迴。
注4:由於我們的無明和煩惱,事物通常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歪曲形象,在危急時,歪曲的情形尤其嚴重。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緣來,別高興太早!
緣來,別高興太早!
作者:多傑仁卿 著
一般我們都以為,
男女之間的感情是彼此緣分所感召,
其實並不全然是,
大部分的原因是有其他力量在干擾。
往昔有個服侍第三世康祖法王的喇嘛,
他喜歡著一個女孩,
兩人相約要私奔。
私奔的當晚,
這個喇嘛如常在法王臨睡前幫忙蓋棉被,
喇嘛突然想到這是自己最後一次服侍上師,
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
於是傷心的落下淚來。
他的眼淚滴到棉被上,
被法王看見,
法王就問他:「你為什麼哭呢?」
喇嘛心想私奔這種事雖然不堪,
但是對於自己的上師沒什麼好隱瞞的,
就向法王全盤托出。
法王聽了之後,
叫他先拿些財物給女孩暫時緩一緩,
然後叫喇嘛隔天跟在女孩身後,
看她在哪裡小解,
在女孩小解的地方用一塊石頭蓋起來,
過一天再去看石頭底下有什麼東西,
然後把東西帶回來。
喇嘛照法王的吩咐去做,
第三天翻開石頭時,
在石頭底下發現了三隻蛆,
他把三隻蛆帶回去禀告法王。
法王對喇嘛說:
「這三隻蛆是你跟那女孩子共同的冤親債主,
要來投胎當你們的孩子的,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引動你們之間的愛欲。
現在你只要把這三隻蛆養大,
就會了結你與那女孩之間的緣分。 」
喇嘛依照指示把三隻蛆養大,
等它們變成成蟲飛走後,
當他再看到一直喜歡著的那女孩時,
就一點感覺也沒有了。
故事摘自〈康祖法王傳〉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印光大師:五台山薄荷豬的故事
印光大師:五台山薄荷豬的故事
一個出家人在五台山,遇到一個奇異的僧人,拿出一封信,囑咐他轉交給薄荷,上面並未沒寫明地址。一天路過衛輝這個地方,見到一群小孩子在叫薄荷。出家人問薄荷在那裡呢?小孩指著牆角下趴著的豬說:“這不就是嗎?”出家人取出書信叫薄荷的名字,向它扔了過去,這個豬站了起來,用兩個蹄子接住放在口中,就站著往生了。這才知道這個豬是菩薩所示現的。
這戶屠夫所殺的豬很多,如果豬在被殺前,把它拉到薄荷身邊,便任憑屠夫的宰殺,絕不掙扎嚎叫,所以這個屠夫很喜歡薄荷。凡是要殺的豬,把薄荷拉到豬的跟前圍繞它,就如同殺死豬一樣,因此多年養著而沒殺薄荷。因為喜愛清潔,喜歡吃薄荷,因此就用薄荷作為它的名字。先前出家人接受異僧的信函後,在路上心想,此封信將將要送到哪裡呢,於是就私拆封口看了。
信中的大意是說,有緣眾生如果得以度脫了,就當迅速返回,以免時間長了或者迷失自己。出家人當時看了覺得奇怪,又把信口封了起來,這時候才知道薄荷原來是大菩薩示現的。繞豬一周,而群豬就能夠證得無生法忍的聖果。他的威德、神通道力,豈是可以用凡夫的心來思議的嗎?
還有唐文宗喜歡吃蛤,一天,吃蛤的時候,有一個堅硬打不開。文宗親自來開這個蛤,發現裡邊有一個肉身的觀音大士聖像,相當莊嚴。從這裡可以看出,肉怎麼能吃呢?倘若誤吃了佛菩薩所化現的動物,這個罪過之大怎麼能說得完?我們如果能夠知道這個道理,自然不敢吃肉了,也不忍心再吃肉啊。
——《文鈔》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印光大師著述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我自己是菩薩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自己是菩薩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
各位都接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一位菩薩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為各位不敢認為自己是菩薩。你認為菩薩高高在上,具有黃金、玉石等顏 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自己和菩薩劃清界線,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為菩薩。認為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 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麼?並非代表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級,而是代表你有責任幫助別人證悟,這才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 天選擇這個講座主題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自觀為喜金剛也有一段時間,卻心生同樣的問題,因為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同樣,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卻 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著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里,因為你認為文殊菩薩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薩並沒有成為你的內在。或許你每天早上都 做一個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里,沒有帶在身邊。誰是文殊菩薩?那尊佛像拿著一把劍,什麼劍?切菜的劍嗎?拿著一本書,什麼書?講故事的 書嗎?你們都知道,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里。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對,以 至于這變成你生活中的一種負擔。對這個佛桌上的文殊菩薩,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惡感。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為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來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為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禪修,是為了改變非禪修時的狀態。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阿秋法王的故事
阿秋法王的故事
九四年夏,我隨師入藏求學,途中見聞頗多新奇,而諸前哲之事蹟亦深令人感動。堪布阿秋的故事是我在翻譯格桑家聽到的。
格桑本人為研究藏傳佛教之專家且和康藏眾多大活佛如喜繞俄熱、晉美彭措、安章竹巴、吐絨、莫紮等有很深的交往,且本人亦為甯瑪巴之弟子。格桑不斷求學佛法已數十年,依真正學佛弟子之作風,特別是有關上師方面,他的所說是不會有半點出入的。
堪布阿秋的成就是因他對上師的至誠信心而達到的,作為一名出家僧,他平時在寺院裏也負責打水、做飯等雜務,有一年因為寺院裏的大活佛阿瑞準備進山專修,堪布阿秋帶著一顆虔誠的心,毅然跟著上師進了山。阿銳活佛住在深山裏,每當冬天時,大雪封山,茫茫一片,如白色的海洋,連鳥獸的蹤跡都找不到。為了給上師煮茶吃飯,堪布阿秋經常扒開深深的積雪,從雪層底下找到一縷縷的枯草,仔細地用刀割下來。雪漫漫下著,手和身體已被凍得失去了知覺,堪布阿秋還在專心地尋找著枯草,終於積成了一大束。堪布阿秋高興的笑了。
不顧身體的困乏,他踉蹌地背著草趕回師父的山洞,開始給上師煮茶喝。他至誠地侍奉著上師,這樣一直過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由於太陽紫外線的強射和冬天的酷冷,堪布阿曲渾身上下都被凍傷了。他臉上和手上的皮膚也因凍傷和紫外線的照射而變了形。現在堪布阿曲的臉上的肌肉很難活動,皮膚也紫黑紫黑的。 因為被共產黨當作懷疑分子,阿銳活佛和堪布阿秋被抓了起來。由於阿銳活佛長期打坐,雙腿已不能自由活動。在通往聚集地時,堪布阿秋雙手倒捆著背著上師,走了幾百里路。一路上,他精心照料著上師,終到了聚集地。管理人員忍不住問堪布阿秋為什麼這麼做,堪布阿秋說:“他是我的老父親,我不想讓他受苦。”聽到堪布阿秋至誠樸實的話語,管理人員不禁流下了眼淚,就破例偷偷地把這師徒二人放走了。
後來,阿銳活佛和堪布阿秋又來到絨地繼續修行。當時生活資源非常貧乏,為了供養上師,堪布阿曲經常跑到甘孜、德格等地去乞討,每當討到一點酥油時,自己捨不得吃一口,堪布阿秋趕緊收藏起來,以供養上師。這樣又過了三年,在這在當中,堪布阿秋自己沒吃到一口酥油。
文革期間,阿銳活佛被當作上層分子被看管起來。每當挨批鬥時,堪布阿秋就把上師背到會場,讓上師座到地上,自己跪在旁邊。每當有人用皮鞭和棍子向阿銳活佛抽來時,堪布阿秋用自己的身子護住阿銳活佛,不讓那造罪的鞭子和棍子抽到師父身上,別人拉他,他也不動,只是拼命護著自己的上師。在那期間,阿銳活佛沒有受到一點兒傷害。
阿銳活佛慈祥而喜悅地看自己這虔誠的、相依為命的弟子。由於堪布阿秋的至誠,他終於完全和上師相應了。如同一個瓶子裏的水倒向另一個瓶子一樣,堪布阿秋完完全全接受了上師智慧:原來不懂的道理,現在全懂了,原來沒有的證境,現在明明朗朗地處於其中,原來沒有神通,現在全康藏的人都知道堪布阿秋有大神通。
堪布阿秋得到了殊勝的大成就,成為阿銳活佛的圓滿傳承弟子,並和上師無二無別。 在藏地,跟隨上師,我有幸拜見了堪布阿秋。堪布阿曲靜靜地坐著,目光深邃而寂靜,給人異常威嚴的感覺,但其中還包含著靜定、光明、廣闊與慈悲。堪布阿曲講法,頭一句說:“要發大悲菩提心啊。”一種廣闊深邃的慈悲心刹時湧了過來,讓人大悲心不禁生起。
堪布阿秋所傳皆為聞、思、修中之精華,讓人倍感佛法之廣大深奧。堪布阿秋證境之高,從其外表也能知道:他全身的皮膚皺紋都形成了諸佛菩薩壇城圖像,就連他的大拇指印中也端坐著一尊佛像。別人到跟前他就知其三世因果。平常堪布阿秋靜坐時,身上就自然湧出許多舍利子,弟子們拿去供養後,舍利子慢慢變的豌豆大小並滋出許多小的舍利子出來。在堪布房中,由於堪布和上師相互印證身中出舍利子之事,我有幸見到了堪布身中所出如針尖大小舍利子,使我對兩位上師之功德更加欽佩。
堪布阿秋雖已七十多歲,但是每年仍然為弟子們講解佛學之精華,並親自引導弟子們修行,以使得有緣弟子皆能解脫。堪布阿秋靜靜地坐著以其深邃的智慧加持著此幻化境中的每一位眾生:其大悲周遍,於無形中滋潤著每位眾生,祝願他們能得到殊勝的清淨圓滿解脫。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磕大頭的修法和功德(索達吉堪布開示)
磕大頭的修法和功德(索達吉堪布開示)
磕頭的時候,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也可如喬美仁波切所說,把自己的上師觀為所頂禮的對境。
如果你觀想《前行》中的皈依境,那應將上師觀為蓮花生大士,或者也可觀為釋迦牟尼佛等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打個比方說,把水晶放在不同顏色的布上,它會映出不同顏色,放在藍布上就是藍色,放在紅布上就是紅色。同樣,把上師觀為與蓮花生大士無別,蓮花生大士的加持就會融入自心;把上師觀為與釋迦牟尼佛無別,釋迦牟尼佛的加持會融入自心;甚至把上師觀為黃財神,祈求自己財富圓滿,也會得到如是加持。因此,最關鍵的就是把上師觀為所皈依的對境。
接下來明觀皈依境。具體來說,先將自己周圍觀想成清淨悅意的佛剎,正前方有一棵具五個樹枝的如意樹。觀想在中間的樹枝上:本體為根本上師,形像是鄔金蓮花生大士,雙足以國王遊舞式安坐,所有服飾按皈依境所講的那樣,一切非常圓滿莊嚴。隨後觀想右邊的樹枝上,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等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眾;左邊的樹枝上,是目犍連、舍利子為主的小乘聖眾;前方的樹枝上,是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三世諸佛;後方的樹枝上,是大圓滿續部為主的經函。概而言之,中間與前方是佛寶,左右兩邊是僧寶,後方是法寶,此皈依境即是三寶所依。
下一步,把自己的身體觀為無量身體,每一個身體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敵、大仙兒、魔等,左側是今生的母親,右側是今生的父親,周圍是浩瀚無邊的六道眾生。大家一起面向蓮花生大士為主的皈依境雙手合掌,身口意三門畢恭畢敬,幻化為無量無邊的身體頂禮。假如你對蓮花生大士生不起信心,也可將上師觀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其他形象,然後在其面前這樣頂禮。
頂禮的時候,雙手如《大解脫經》所云:“如蓮花待放,合掌於頂上。”合掌時不可僅僅以兩手的指尖接觸,也不可掌心毫無空隙地併攏,而應如蓮花苞一樣空心合掌。現在有些居士磕頭時,手心緊緊地合在一起,這不是很如法。
然後,先在心間一合掌,按無垢光尊者的觀點,這表示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之情。接著依次下來,第一步合掌在頭頂發旋處(有些人合掌在前額,這不是很正確),觀想對佛陀金剛身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身體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淨,獲得佛陀金剛身的加持;第二步合掌在喉間,觀想對佛陀金剛語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語言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淨,獲得佛陀金剛語的加持;第三步合掌在心間,觀想對佛陀金剛意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內心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淨,獲得佛陀金剛意的加持。三門合掌之後,觀想得到三門清淨的功德,遣除三門一切罪業。
接著五體投地頂禮,可以磕長頭,也可以磕短頭。站起來時身體要挺直,伏下去時五體投地——前額、兩手掌、兩膝蓋這五個部位接觸地面。觀想清淨五毒,獲得五身,以及得到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
磕長頭和磕短頭在佛經中均有記載,但如果你身體比較好,最好還是磕長頭。有些人磕長頭時,趴下去後在頂上一合掌,然後再起身,這在經典中不知道有沒有,我沒有看到過,這樣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不管怎麼樣,在磕頭的過程中,身語意必須要集中精力,不要一邊頂禮一邊身體東張西望,口中胡言亂語“最近買的白菜是多少斤啊?今天中午吃什麼”,心裡也是心不在焉。而應該身體恭敬作禮,磕一個頭口誦一遍祈禱文(磕完十萬個頭,剛好祈禱文念了十萬遍),心中盡量把皈依境觀想得清清楚楚,若實在觀不起來,也要對皈依境有清淨的信心、恭敬心。不然,你對這個生嫉妒心,對那個生嗔恨心,對那個又生貪心,在貪嗔癡的心態下開始磕頭,這沒有什麼功德。
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道理,並說磕頭時一定要如法,否則“除了自己的身體白白受累以外,沒有任何實義”。關於這一句話,有些上師在解釋時說:“所謂的'沒有任何實義',只不過是低劣加否定而已,實際上是功德很小的意思。”
我們如理如法磕頭的功德非常大。佛經中說,這樣頂禮一次,將獲得身下所覆蓋的面積直至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位,或者得到佛陀無見頂相的功德。尤其以上師作為對境,在他面前恭敬頂禮和祈禱,《菩提道次第論講義》、《事師五十頌講義》中都說了,這種功德不可思議。因此,我這次勸大家把上師觀為本尊或蓮花生大士,然後一邊頂禮一邊祈禱,如此哪怕是一剎那的憶念,也遠遠勝過千百萬劫中憶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
我們這麼多人共同修加行,確實是相當殊勝的因緣,在修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違緣,有時候身體不好了,有時候別人不理解,各種情況都會出現。當然,如果是一個脆弱的人,看到一根草也會驚慌失措,生怕它刺入自己心間,從而不敢勇往直前,這種人顧慮比較多,修法的勇氣也比較弱。但對堅強的人來講,任何困難都可以面對,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修加行一定會圓滿的!
我們學院好幾個道友已經修三四次加行了,非常的了不起,而外面有些人,儘管皈依十年、二十年,但至今也沒有修過加行。 1989年我遇到有些老居士,他們信誓旦旦地說:“上師老人家,我要修加行。您放心好了,再過兩年,我一定把五十萬加行修得圓圓滿滿!”現在不要說圓圓滿滿,連一半都沒有修。很多人由於缺乏精進心,比較散亂懈怠,再加上遇到各種違緣,有意義的法總是修不完。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高深的境界暫時不要談,必須先從基礎打起。我們的相續跟普通人沒有差別,因此,理應依照普通人的次第修持。看外面的世間學校,大多數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根基來,先上幼兒園,再上小學、中學、高中,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切合根基。同樣,佛教中雖有個別“特殊人物”能一聞千悟,但你沒有出現這種成就驗相時,應該把自己看成普通人,在修行上要多下功夫。有些人平時磕三個頭都很困難,現在要修五十萬加行,簡直是非常偉大的一個“工程”,沒有一定的毅力恐怕難如登天。但是只要有強大的心力,總有一天會圓滿的。
我這次真的非常高興,在上師三寶的加持下,有機會跟大家共修加行,哪怕中間出現違緣沒有圓滿,由於發心是清淨的,自己也心滿意足了。我即生中不敢說是非常合格的修行人,但出家僧衣沒有脫,每天沒有忙於世間八法,這完全歸功於最初學了《大圓滿前行》。剛開始的時候,我對《前行》的法義有極強烈的希求心,一部分內容也融入了自相續,以此見解引導,在出家團體中一直沒有退下來。而當初一起出家的很多道友,因為沒有學過這部論典,對佛法的定解不穩固,以至於現在要么還俗了,要么有種種情況發生。所以,僅僅是一部法甚至一句教言,對我們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大家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始終祈禱上師三寶,尤其是祈禱法王如意寶。這並非因為是我的上師才這樣讚歎,而是在這麼多年中,我確實覺得在末法時代法王的加持非常強。學院這麼多人若沒有法王的加持,在茫茫人海中會變成什麼樣的迷惑者也不知道,如今法王以慈悲之手,把我們從輪迴苦海中撈了上來,安置於解脫的岸邊,這種恩德昊天罔極,用其他方式根本無法回報,只有祈禱上師如法修行,才能回報上師之恩德於萬一。因此,大家應該共同發願修五十萬加行。
當然,極個別道友發心特別忙,這次想修圓滿也許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如此,最好你能發願在有生之年中,盡量抽時間修一遍加行,這樣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以後也有圓滿的機會。
我自己認為,如今在所有的修行中,圓滿五加行是最重要的。世人覺得工作、金錢、婚姻最重要,但在我眼裡,這些猶如糞土般不值一提。這次修五加行,對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是最好的開端,故大家務必要引起重視,不僅僅是數量上完成,同時還要保質保量,每一項最初以菩提心攝持,最後將善根迴向一切眾生,心裡真的要這樣想。若能做到這一點,諸佛菩薩的加持會逐漸融入你的心,慢慢瓦解一切自私自利,利他心進而日益增上。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修加行時發心的方向一定要掌握,對此我自己深有感觸:以前我剛剛從學校出來,當時德巴堪布要求我們一個月內必須完成十萬皈依和十萬頂禮,我就和道友們早上磕一千、中午磕一千、晚上磕一千,你追我趕地拼命把數量完成了,但那時發菩提心等好多竅訣都不懂,質量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現在自己有一點成熟了,至少知道磕頭不是為了健康而練瑜伽,不像有些人認為的——“磕長頭對身體很好啊!全身都在運動,磕幾天下來,你一切病都沒有了。”這不是磕頭的主要目的,充其量只是個次要目的,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益眾生!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何必平地起風
何必平地起風
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船夫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河邊上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因為兩岸船隻的往來,都給壓死了。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 和一位禪師。
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就問禪師:「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那麼多魚、蝦、螃蟹,你說這是誰的罪過呢?是乘船的人,還是船夫的罪過?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是要歸於乘船的人,還是船夫?」
禪師指著秀才說:「是你的罪過。」秀才很生氣的說:「怎麼會是我的罪過?我也不是船夫,我沒有乘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禪師喝斥說:「因為你多管 閒事!」
船夫為渡人到河岸,心裡沒有殺意;乘船的旅客,只是過河辦事,也沒有瞋恨殺生的惡念,他們的無心,像虛空一樣,任白雲烏雲遮蔽,並不妨礙原本淨朗的天 色。持戒的人要從慈悲的本懷去思量,例如很多人持午(過午不食),原本佛陀制戒是要我們減少食物的貪求,用心在修行辦道上,但是為了持午,別人卻為你 忙著打果汁、熬米湯,你高高在上去修行,別人為你庸庸碌碌的打點雜務,此種行為並不可取。古代的祖師大德,搬柴運水,為眾生做一隻老牯牛,我們何德何 能,又有多少福慧,可以如此浪擲?
秀才妄生是非分別,平添煩惱閒事,人世間也有不少像「秀才」的人,歡喜評論他人長短善惡,卻不自知這好壞是非,讓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罪業由心造,這顆心 像精於工畫的畫師,塗滿青紅紫綠的色彩,想要回復心的純白無染,只要停住內心畫師的雙手,那些五顏六色自然消褪。誰的罪過,甲也好,乙也罷,都不 干我們底事,何必平地起風波?讓自己的心,朝也寒雨,晚也冷風,不得寧靜清明!
人生所追逐的最終目的只有二個字「快樂」。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突然間在潔白的米飯中發現一個黑點,仔細一看,是一隻蟑螂,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還好 屍體還很完整。於是我請老闆過來,用很愉快的語氣告訴他:「老闆,飯很好吃。」老闆:「哪裡,哪裡,你過獎了。」「這裡,這裡,你看連蟑螂都要來分一 杯羹。」老闆一看,果真有一隻喪生稻米之鄉的蟑螂,二話不說,立即換上一碗新的白飯,並附贈一杯飲料。
當時,我的朋友就覺得我很奇怪,碰到這麼倒楣的事,他們都已經快食不下嚥了,我還能心平氣和的跟老闆開玩笑,一副樂在其中的樣子。事實上,我的快樂是其來 有自!因為蟑螂本來就在飯裡面,我只要去吃這碗飯,就只有三種可能:一、沒發現,直接將蟑螂吃到肚子裡;二、吃掉半隻蟑螂以後才發現;三、還未鑄 成大錯前就發現。
我是何其幸運碰到第三種最佳狀態,又可以讓我只花一份錢,卻吃了二碗飯,還賺了一杯飲料,當然快樂得不得了。或許很多倒楣的事件發生之際,不愉快的感 覺就油然而生,這是人之常情,我們也不奢求自己是聖人,不能生氣或悲傷,但我們總可以要求自己,事後再想想有沒有什麼值得慶幸的事,如果有,想辦法找 出來,如此一來,生活中就會充滿著喜悅。總之,快樂不是用追求得來的,而是發現得來的,凡事總有好的一面,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發現而已。
快樂的人懂得惜福,他們從不埋怨自己缺少什麼,而會去珍惜自己擁有什麼。朋友!你發現快樂了嗎?別忘了與人分享喔!風來了,竹子的枝幹被風吹彎;風走了, 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風沒來過一樣;雲來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雲走了,潭底乾乾淨淨的,好像雲沒來過一樣;竹子不會因為被風吹過,就永遠直不起腰 來;清澈的潭水,也不會因為雲飄過,就永遠留住雲的影子。
同樣的,心胸寬大的人,不會因為別人兩句不禮貌的話,就颳起永遠的狂風巨浪;也不會因為別人不禮貌的行為,就在心底刻下無法磨滅的傷痕。
為什麼要供燈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
為什麼要供燈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在金剛乘中,特別是金剛乘的大圓滿傳承中,燈或燈所象徵的意義非常重要。在所有像徵性的供養或可以看得見的供養裡,燈被認為是最吉祥 的物質,因為它代表心。事實上心和燈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
黑暗中沒有燈,我們就看不見任何東西;但沒有燈的同時,我們也看不到燈。所以燈做了兩件事:它照 亮自己,也照亮其它東西。當它照亮自己時,用的是自我照亮的方法。你找不到燈的黑暗面,找不到燈的黑暗面需要燈的光明面去照亮的情況。
同樣地,我們的心也 是像這樣:沒有心,我們無法瞭解事情;但沒有心,心也不知道它自己。所以心有自知、自證、或說是自我照亮的本性。當燈照亮自己的時候,並沒有燈的黑暗面需 要燈來照亮,燈本身就是光亮,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即是佛性。所以當我們供燈時,我們供養的是心。”
大圓滿的教法中說道︰點燈的功德力量和我們眾生的心光是相等無差別的,如果不明白點燈的意義,是無法了解大圓滿的教法,我們必須使內心如同點燈功德般的清淨明亮和廣大無邊。
【一】點燈的利益有兩種︰
一、出世間的利益可得真智慧,遠離修行上的障礙,去除五毒惡業的牽引,斷除輪迴。
二、世間的福報,身體健康,相貌莊嚴,眼睛明亮,眾人喜愛,不受人欺,心想如願,財富具足。
【二】藏傳佛教記載點燈功德:
1 、肉眼清淨。 2 、獲得天眼: 3 、離於三毒; 4、得諸善法; 5 、聰明智慧; 6 、遠離愚癡; 7 、得智慧名; 8 、尊貴自在; 9 、往生諸天; 10 、速證涅槃。 11 、照世明燈。12 、見大福報。 13 、除滅大暗。 14 、不墮黑暗三途。
15 、隨所生處,肉眼不壞。 16 、流轉世間,常不在黑暗之中。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八種自在歌 密勒日巴道歌
八種自在歌
密勒日巴道歌
顯境空境若無別,則於見地得自在。
睡夢醒覺若無別,則於修觀得自在。
空樂雙融無差別,則於行持得自在。
現在未來無差別,則於實相得自在。
心與虛空無差別,則於法身得自在。
苦樂二者無差別,則於口訣得自在。
煩惱智慧無差別,則於證量得自在。
自心佛陀無差別,則於果位得自在。
〝開顯遍智妙道〞摘錄自慧光集開顯遍智妙道 p.119 蓮花生大士 傳講圖登諾布仁波切
〝開顯遍智妙道〞摘錄自慧光集開顯遍智妙道 p.119 蓮花生大士
傳講圖登諾布仁波切
〝大圓滿〞是一切佛教法門中最殊勝無上的法門。心的體性空為法身,自性光名為報身,大悲周遍為化身?三身一切功德任運圓滿,即是諸法真實理趣,故名為〝大圓滿〞。其實不論顯宗、密宗或大乘小乘,一切法門都是對治貪、瞋、痴的,然而由於各個眾生的根器不同、見解不同,所以對治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也自然有所不同。
敦珠法王曾舉例說明大圓滿:在曠野上長出一棵毒樹,一群愚者看到後恐懼萬分,深怕它會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隨即想方設法把它砍除。等到砍除之後 ,又擔心仍有殘留的種子再度長出,於是就在地面上塗上奶油,打算徹底根除。正在塗奶油時,有一個路人經過,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我們怕毒樹再長出來,傷害其他的眾生。〞
那路人回答:〝何必這麼大費周章,只要倒入熱開水不就解決了嗎?〞正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之際,剛好有位醫生路過,也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仍如前般解說,醫生聽後說道:〝你們不要丟掉,這正是我需要的,只要調理妥當,便可以以毒攻毒,治癒毒症。〞就在此時,一隻孔雀飛下來吃了毒樹。結果,非但沒有喪命,反而令牠的羽毛愈發艷麗。
同樣都是針對毒樹,但所用的法門卻截然不同。再上述例子中,毒樹代表貪、瞋、癡等煩惱;不同的人代表不同層次的行者:愚者代表聲聞、緣覺乘的行者;醫生代表菩薩乘的行者;孔雀則代表金剛乘的行者。尤其是頂乘大圓滿,徹底通達貪、瞋、痴、慢、妒五毒的本體就是五種智慧,故不捨五毒為道用,其智慧、功德自然顯現。
在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大圓滿乃無上法門〞,在沒有比他還要殊勝的,它不僅可以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並且還能令即生中迅速獲得解脫。今生我們能夠遇到這個法門,乃因生生世世中累積中多資糧,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善加珍惜。
"龍欽心髓"是仁增?吉美林巴尊者的悟境精義法門。此法門有外、內、密、極密的種種修法,包含前行、正行,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的修法,是非常殊勝、廣大的一個法門。其中前行儀軌的部份,是由吉美林巴的大弟子、蓮花生大士授記的西藏八大林巴(林巴即伏藏師)中的桑傑林巴的化身─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吉美成利喔瑟理撰寫而成,命名為《遍智妙道》。遍智即一切智,佛的智慧;妙道乃指殊勝的道。
大圓滿龍欽心髓是藏傳佛教寧瑪巴的法門。寧瑪派由於地域的關係,分成:上敏珠林、多傑扎兩大寺廟;中,佐欽寺、雪謙寺;下,噶陀寺、白玉寺等六大派系。六派皆各自有其大圓滿伏藏法門,如敏珠林有德達林巴;噶陀有仁增隆色寧波、敦德(都)多傑;白玉有南曲(卻)敏究多傑(明珠多傑)等等的法門,惟獨龍欽心髓卻成為六大派系共同推崇的法門。
来自:日昇江秋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圓滿次第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圓滿次第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諦;
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
嫻習解脫訣竅誦嘛呢。
心之本性
現在談到的法教屬於大圓滿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種,超越任何概念的圓滿次第修持。
在 《三摩地王經》中說:『我們應該瞭解,從無生的見地來看,我們覺知的所有事物――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等,沒有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件 事物,你將找不到它開始存在的那一點,或它繼續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時間點。一個特殊現象的產生,純粹是由於一連串因緣的連結,如同陽光和夏日雷 雨的結合產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夠全盤確信整個不斷顯現的外在幻相其本性為空時,就是最終的圓滿次第。
我們凡夫相信輪涅的一切現象是先有開 始,然後以某種方式存在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存在。但如果我們運用中觀的邏輯來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現象中連最微小的粒子都不復存在。一旦我們瞭解這點,就 很容易放下輪回,亦不受涅磐吸引,因為這兩者也不過是分別心的投射罷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積和六度的修行都沒有任何本具的實質。
無 論我們多麼願意相信事物是恒久的,但事實終究不是如此。昨日的快樂轉為今日的憂傷;今日的眼淚變成明日的歡笑。由於不同的因緣成熟,善業惡業、快樂痛苦等 煩惱隨之成形,但一位覺者視世間如幻,對我們來說如此真實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像海市蜃樓或昨晚夢裏所征服的王國一樣。因為我們如此深信物質世界真 實、可觸知的存在,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愛憎。除去了這種信念,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制於這些妄念,也就不會有輪回。
凡夫之心就像躁動的猴子般 反復無常。給他一些食物,馬上就高興起來;當我們拿起棍子要打他時,又突然變得兇猛。每一瞬間,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這一刻也許我們虔誠地想起上師,下 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這一連串的念頭和心境不斷改變,就像風中千變萬化的雲朵,但我們仍把它們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著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遊戲進行得 如何都不重要,遊戲中發生的任何事既不會讓他得意,也不會令他煩亂,但孩子們卻把它看得很嚴重。每當我們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樣覺得難過沮喪,往往不能視 其為過去惡行的如夢業果,好趁此機會來代他人承擔受苦。我們會認為自己做了這麼多的修行,實在不應該有這些痛苦,開始懷疑上師和三寶的加持。這種態度只會 徒增我們的困難罷了。
心創造了輪回及涅磐,心只是念頭,除此之外無他。當你了知念頭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騙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當真,它們就像過去累世所做的一樣,會繼續無情地折磨你。為了控制心,你必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還要非常機警戒慎,不斷檢查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心 住在身體裏,如同屋子裏的訪客,無論身體遇到什麼,是心去看、聽、嗅、嘗和感覺。一旦心走了,身體只是一具屍體,對於放在眼前的東西是美或醜一點也不在 乎;也不會在意被稱讚或侮辱;被織錦包裹時不覺得舒適,被焚燒時也不覺得痛苦,身體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基本上和一堆土石並無不同。當身心分離時,介於身心 之間的『語』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聲。在身、語、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須在心意上下功夫。
當你了知心的空性時,攀緣就會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驅使。當一位菩薩在利他時,既沒有要求回報的想法,也沒有要別人讚揚他的仁厚,對於他的善行更沒有絲毫的執著。這就是究竟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摘自《 唵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諦;
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
嫻習解脫訣竅誦嘛呢。
心之本性
現在談到的法教屬於大圓滿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種,超越任何概念的圓滿次第修持。
在 《三摩地王經》中說:『我們應該瞭解,從無生的見地來看,我們覺知的所有事物――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等,沒有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件 事物,你將找不到它開始存在的那一點,或它繼續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時間點。一個特殊現象的產生,純粹是由於一連串因緣的連結,如同陽光和夏日雷 雨的結合產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夠全盤確信整個不斷顯現的外在幻相其本性為空時,就是最終的圓滿次第。
我們凡夫相信輪涅的一切現象是先有開 始,然後以某種方式存在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存在。但如果我們運用中觀的邏輯來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現象中連最微小的粒子都不復存在。一旦我們瞭解這點,就 很容易放下輪回,亦不受涅磐吸引,因為這兩者也不過是分別心的投射罷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積和六度的修行都沒有任何本具的實質。
無 論我們多麼願意相信事物是恒久的,但事實終究不是如此。昨日的快樂轉為今日的憂傷;今日的眼淚變成明日的歡笑。由於不同的因緣成熟,善業惡業、快樂痛苦等 煩惱隨之成形,但一位覺者視世間如幻,對我們來說如此真實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像海市蜃樓或昨晚夢裏所征服的王國一樣。因為我們如此深信物質世界真 實、可觸知的存在,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愛憎。除去了這種信念,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制於這些妄念,也就不會有輪回。
凡夫之心就像躁動的猴子般 反復無常。給他一些食物,馬上就高興起來;當我們拿起棍子要打他時,又突然變得兇猛。每一瞬間,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這一刻也許我們虔誠地想起上師,下 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這一連串的念頭和心境不斷改變,就像風中千變萬化的雲朵,但我們仍把它們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著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遊戲進行得 如何都不重要,遊戲中發生的任何事既不會讓他得意,也不會令他煩亂,但孩子們卻把它看得很嚴重。每當我們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樣覺得難過沮喪,往往不能視 其為過去惡行的如夢業果,好趁此機會來代他人承擔受苦。我們會認為自己做了這麼多的修行,實在不應該有這些痛苦,開始懷疑上師和三寶的加持。這種態度只會 徒增我們的困難罷了。
心創造了輪回及涅磐,心只是念頭,除此之外無他。當你了知念頭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騙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當真,它們就像過去累世所做的一樣,會繼續無情地折磨你。為了控制心,你必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還要非常機警戒慎,不斷檢查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為。
心 住在身體裏,如同屋子裏的訪客,無論身體遇到什麼,是心去看、聽、嗅、嘗和感覺。一旦心走了,身體只是一具屍體,對於放在眼前的東西是美或醜一點也不在 乎;也不會在意被稱讚或侮辱;被織錦包裹時不覺得舒適,被焚燒時也不覺得痛苦,身體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基本上和一堆土石並無不同。當身心分離時,介於身心 之間的『語』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聲。在身、語、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須在心意上下功夫。
當你了知心的空性時,攀緣就會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驅使。當一位菩薩在利他時,既沒有要求回報的想法,也沒有要別人讚揚他的仁厚,對於他的善行更沒有絲毫的執著。這就是究竟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若能放生,從金剛地獄中也能得解脫】索達吉堪布開示
【若能放生,從金剛地獄中也能得解脫】索達吉堪布開示
在大藏經中有一公案:「曾於印度,有一外道名為赤建, 歡喜食肉飲血,殺生上萬。以此果報,死後徑墮十八地獄,後生金剛地獄,每剎那中感受百死百活,受無邊痛苦。爾時,阿難陀觀見其不淨眾生之苦,白佛陀而言此 事。佛告阿難:此人在世喜食肉血,現即受殺生之報。復次阿難乞求閻羅法王言:於此人有何解脫之方便?法王答言:若欲此人從惡趣中得解脫,於此世間,當作大 量放生。次後此人因阿難為之廣作放生,即從金剛地獄中解脫也。」
從前舍衛城有一富貴人家,生了一個具各種相好的兒子。有一天在河
邊,因高興而互相爭抱此子,突然失手掉入河中,遭一大魚所吞,在河下游的
一戶無子女的人家網到了這條大魚,打開魚腹時,見有一活生生的小孩,遂高
興抱起,將其養大,長大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果。
眾弟子問釋迦牟尼佛,何以此小孩掉入河中不死,佛說:「往昔毘婆屍佛講述斷殺放生的功德時,有一施主,立誓戒殺放生。此施主因而在生生世世中感得身色端嚴,即使落入巨鰲口中也能安然脫身,並在今生證得阿羅漢果。」 以前有一施主經常供養一塔,名觀音塔。
施主無子,一日在塔下立誓:「如不賜給我兒子,則將摧毀此塔。」塔里的神人非常害怕,但又無法使其生子,便往帝釋天那裡請求,帝釋天乃派一將死的天人投胎。此天人因欲往人間出家,不願轉生到這施主家,帝釋天答應如投胎後父母不讓其出家,則盡力相助。
於 是這天人便投胎到施主家,長大後父母果然不許其出家。這天人轉生的小孩想,得此寶貴人生若不能出家,則無甚意義,便想自殺。但跳河時,河水倒流,跳崖時, 亦不能死。當時國王的法律很嚴厲,便又故意作強盜,使己被捕,但執刑時射出的弓箭,都一一返回,國王很吃驚,向其道謙。
後 在國王的幫助下,其家人終於准許他出家,不久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告訴眾弟子此人的前世因緣,因以前他曾救過一個行將被殺的人,因而在五百世中不受畏懼,地 水火風也不能加害,並在今生證得阿羅漢果。 放生是無畏布施,如云:“無畏布施即放生”,又《念住經》云:「一切律儀中,生善趣之勝因,即是施命戒。”」
《放 生功德論》云: 「若欲善趣之樂,放生能得人天福報;若欲自得寂滅,放生即得聲聞羅漢果;若以菩提心所攝,放生則成佛果之因;若願上師住世,放生即能感得 上師長久住世;若欲自己長壽,放生成為殊勝長壽法;此有無等之功德。 」
放生也是往生淨土的主因,《壽無量光功德莊嚴經》說十種往生因,此十種因雖有不 同解釋法,但放生及勸人放生多被解釋是其中二種因。 又據《中陰教言論》,今生放生,到中陰時,其所放之眾生會來到面前為你引接指路,而往生自己所欲的淨 土;若殺生,則其所殺之眾生,彼時會顯現為極為憤恨,而致使自己被強力引入地獄中。
經常放生的人,能立即往生極樂世界,如藏地恰美仁波切終生勸請他人放生,圓寂時直生西方極樂剎土。在漢地宋朝永明大師,平常買魚蝦等精進放生,後來以此功德力,其已往生極樂世界,證得上品上生,此類故事皆為許多歷史所記載。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苦才是人生》附錄: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擺脫“自我、逆境、生死”帶來的人生羈絆,在磨難中勇敢前行
苦才是人生 : 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索達吉堪布
附錄
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多年來,索達吉堪布常在不同場合,為大眾傳講佛法,並抽出一些時間讓大家隨機提問,當場回答。 針對現代人的內心困惑,本書特摘錄了一些常見問題,以饗讀者。
報應
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有些人做了很多壞事,卻沒有受到惡報。 於是許多人就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精神鴉片。 因果報應真的不存在嗎?
堪布答:因果報應肯定存在,對此我深信不疑。
但為什麼行善得不到好報,造惡得不到惡報呢? 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業,並不造了馬上就會成熟。 就像一個貧窮的農民,他以前沒有種莊稼,所以如今特別貧窮;但現在他勤勤懇懇地種地,以後儘管不會再窮了,可還沒有到秋天收割之前,他的生活仍然改變不了,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他種莊稼沒用。
佛教裡也專門講了,我們所造的業要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 有些業力會現世現報;有些業力在下一輩子才感受;有些業力要再過好幾世才現前。 所以因果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它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概念,必須通過系統的學習才能了達。
當然,你產生這樣的懷疑也很合理。 但就如同你現在上學,就算現在很愛學習,也不一定馬上會出現它的果,它有一個時間在裡面。
問 :好多人總是在生命的盡頭,回顧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遺憾。 那我們今世的人生,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怎樣才能擁有真正的人生意義?
堪布答:確實,不僅僅是普通人,包括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會在臨死時,才發現一輩子做了很多錯事。 在生命的長河中有些人能及時反省這種錯誤,而有些人從來也沒有這種機會。 但不論是哪一種人,如果你真想對自己負責,就應該學會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有幾種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為一切眾生造福;中等的,為了自己而行善積德;下等的,不做損害其它眾生的事,畢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貴。 以這些方式,可以彌補往昔所造的很多罪業。 當然,這些罪業,還可以通過佛都中的懺悔得以清淨。
問 :人生是由誰決定的? 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是快樂的,有些卻是苦難、充滿困惑的?
堪布答:世間有些宗派認為,人生的苦樂由上帝賜予,或者由大自在天決定。 但按照佛都的說法,人生的主宰就是自己,並不別人來掌控的。 否則,真有一個造物主的話,他讓誰快樂,誰就快樂;他要誰痛苦,誰就痛苦,這是很不公平的。 因為我沒有做任何壞事,他就平白讓我受苦;我沒有做什麼好事,他卻讓我天天快樂,這樣的話,造物主可能會常常被大埋怨。
其實,我們的人生之所以快樂,是由於過去做了善事;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往昔造了惡業——這個概念乍聽起來,恐怕有些年輕人不接受,但它對每個人來講至關重要。 就好比你播下毒藥的種子,結出來的果只能是毒藥,絕不會是妙藥。 同樣,一旦你造了惡業,未來只能成熟苦果,而不會招致快樂。 因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所以,如果你想今生快樂、來世快樂、乃至生生世世都快樂,就盡量不要造殺生等諸多惡業。 否則,只要造了惡業,它要么會在你今生成熟,要么會在來世成熟,遲早都要感受這種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充滿快樂,有些人卻飽嚐痛苦,這一切苦樂其實都是自作自受。
藏傳佛教有位大德叫智悲光尊者,他對因果曾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如同大鵬在空中飛翔時,影子雖然暫時看不到,但只要它一落地,影子馬上就出現了;同樣,一個人造了業的話,這個業力便 會一直跟著他,只要因緣成熟,痛苦或快樂即會當下現前。
這是非常深奧的因果道理,希望大家能經常思維。 現在很多人沒有因果觀念,只要肚子填得飽,日子過得舒服,其他什麼都不顧,這種社會現象特別可怕的。
佛理
問 :請問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麼區別?
堪布答:信仰任何一種宗教,不管是基督都、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於表面形式,這很容易變成迷信。 比如,有些人為了升官發財,就到寺院裡燒香拜佛,這雖然也算一種信仰,但你若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什麼用、佛和神有什麼差別,只是把佛陀當成求財工具,這就成了一種迷信。
如今很多寺院裡,天天都有人拜佛,我雖不敢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確實帶有迷信色彩。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連自己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
真正的信佛,是通過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輩大德的文章或書籍,知道釋迦牟尼佛曾來過這個世界,他所說的一切符合真理,對解除自他痛苦、解決人生問題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然後從心坎深處對他誠信不疑,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實際上迷迷糊糊的,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個佛教徒,也仍是一種迷信。
所以,燒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單單是外在的種崇拜,有些人為了打漁也會這樣做。 我以前去南方時,就看見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漁前,都會去廟裡燒香,讓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魚,此舉完全是一種迷信。
梁啟超曾在一本書中,也講了迷信與正信之間的區別,說佛教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 但你不懂佛理的話,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問 :佛法浩如煙海、廣大無邊,您可否用三個字來概括它的真諦?
堪布答:戒、定、慧!
問 :在佛教中,佛陀規定犯了什麼戒條,就要懲罰多少多少劫,請問這該怎麼理解?
堪布答:佛教中之所以製定戒律,並不是非要去懲罰人,表面上它是一種約束,但實際上,這為每個人趨往解脫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馬路上的綠燈、紅燈,有了它的話,開車者似乎不太自在,但卻能極大保證他的生命安全。 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過強制性的規定行持善法、斷除惡業,就能讓眾生順利獲得解脫,到達彼岸。
問 :藏傳佛教的淨土,與我們漢專中提倡念阿彌陀佛去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什麼區別?
堪布答: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淨土法門,究竟目標完全相同,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藏傳淨土主要講發菩提心、念佛號、積累資糧,最終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往生極樂世界的主因,則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漢傳淨土也是這樣提倡,只不過個別傳承上師言教的測重點不同而已。
問 :佛教裡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剛薩垛百字明、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佛說每個咒都有很大很大的功德,要念多少多少萬遍。 那我在修行的時候,該選擇什麼樣的密咒呢?
堪布答:我對密咒從小就有信心,只是現在比較忙,念的時間比較少了。 我們藏地有句俗話:“孩子會叫媽媽的時候,就會念觀音心咒——嗡瑪尼貝美吽”。 基本上每個藏地的孩子都是如此,只不過現在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好多孩子到外面的學習、城市以後,就不是特別爭氣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經典、續部中都有闡述,至於你該選擇哪一個,可能要分兩種情況:一、這個密咒與你的傳承上師、某些灌頂修法有密切關係,然後你應該發願念誦。 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比如造業比較多,覺得業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剛薩垛心咒;如果要開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眾生,就念文殊菩薩心咒;若想遣除一切魔眾違緣,就念蓮花生大士心咒……你覺得哪個咒對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選擇這個咒去唸。
念咒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確實與眾不同。 前段時間,我們學院有個老出家人圓寂了,他一輩子念了六億咒語。 而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沒有圓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語都統計出來,有些咒語像“啊”、“吽”只有一兩個字,有些咒語長達十幾個字,這些長咒和短咒全部加起來,總共有九億。 上師72歲時圓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輩子都手持念珠不斷在念。
通常來講,藏地的修行人隨時隨地都手不離念珠,不管是坐也好、放犛牛也好、到農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識分子、幹部在辦公室裡,也是拿著念珠,被領導看到還會挨罵。 不過現在比較方便了,拿個計數器一直在念,領導也發現不了。
其實,念咒語不說長遠的功德,僅僅是暫時利益的話,分別妄念、痛苦煩惱也會依此而消除,讓心安住於清淨的狀態中。 所以,念咒語是非常有意義的!
問 :我是德國曼漢姆大學的老師。 藏傳佛教在西文特別有吸引力,在德國的傳播,特別是80年代比較成功,為何它那麼容易就能被大家接受呢?
堪布答:藏傳佛教如今在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確實很有吸引力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藏傳佛教的教義非常實用,它並完全停留在理論上,也不是搞一種學術或形象化,而 是依靠前輩大德的竅訣,有很多斷除煩惱的方法,比如菩提心、大圓滿的直指心性,又簡單又易行,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快。
我那天看了一下,單單在美國波士頓這一個城市,藏傳佛教的中心就有三十多所。 由於藏傳佛教清淨的傳承、殊勝的竅訣、簡單的儀軌,再加上對聞思修行特別重視,故而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相比之下,現在不少地方的佛教,完全成了一種形象。 很多人經常問我:“磕頭是不是佛教?燒香拜佛是不是佛教?”我說這只是佛教的一種形象,並不是它的真正教義。 它的教義是什麼呢? 就是修菩提心等。 學佛要從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辦個皈依證,就自認為是佛教徒了;形像上穿個僧衣、剃個光頭,就自認為是出家人了。
如今很多人也不是什麼傻子,他們還是真實受益了,才願意接受藏傳佛教。 包括漢地有些大學生,他們之所以願意學佛,也是發現佛教對自己真正有利。 否則,沒有一點利益的話,只給他們講些故事,那誰都不需要。
我們作為一個人,難免要面對煩惱、痛 苦,倘若通過藏傳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實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它的。 就像一個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想信沒有人願意將它拒之門外。
問 :在當今商業經濟當道的社會中,您如何看待環保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矛盾?
堪布答: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思考過。 現在這個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也越來越高。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與環保之間,有時候是對立的。
不過,我們佛教提倡一種生活觀:不能特別奢侈、揮金如土;也不能極度拮据、衣食無著,若像乞丐一樣,也會寸步難行。 而應當保證基本的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知足少欲,不要縱容自己的慾望,也不要為了竟爭而活著。
如今大多數人,購置大量東西並不是因為需要,而是源於竟爭。 看到他人的房子不錯,自己就非要買一個;瞧見別人的轎車很好,自己也要買輛好轎車,否則,就覺得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這樣的人活得很累,所以,我們應該隨遇而安,根據自己的福分來維持生活,如此才會活得比較開心,自己的消費與環保之間,也不會有很大衝突。
此外,我們平時還要有環保的概念,水電應該節約,不要隨便浪費。 我以前去新加坡時,他們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但最近在香港,我看到晚上所有高樓的燈幾乎都亮著,兩三點鐘也是如此。 其實,這時候很多人都睡了,這些電白白地浪費掉,好像有點可惜。 當然,也許是有人要上“夜班”。 但很多問題,我們要值得思考。
問 :我是佛教徒,但回答不了身邊朋友的問題。 朋友曾問:“佛教徒用很多時間做經懺,認為念經可以幫助別人,但為什麼不將時間實際用於幫助別人?念經究竟如何幫助人,只是口頭念念就有功效嗎?”我該如何回答?
堪布答:你雖然學了佛,但我覺得還要繼續深入佛法,這樣的話,對非佛教徒的問題才可以回答,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你那個提問的朋友,對佛教不一定很了解。 其實,佛教中並沒有說,念經後什麼事情百分之百都能解決。 就像現在的一些中醫,並不敢說自己的藥能包治百病,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你既然不能包治百病,那乾嗎還要當中醫?不如親自去幫助眾生。”要知道,每個眾生的病是不同的,對於有些疾病,中醫可以治的。 同樣,佛教徒用很多時間念經,也可以從某個角度幫助眾生。
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比如,我平時生病了,或者出現違緣了,就趕緊交錢請僧眾念經。 也許不信佛的人認為這是迷信,但我卻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念了經以後,很多事情馬上就有好轉了。 如同藥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樣,念經的話,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力,與自己清靜的發心力,自然也會產生一種不可以思議的作用。
當然,念經為什麼有這種力量? 必須深入經藏才能徹底明白。
問 :動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吃了的話,會不會像吃動物一樣不好呢?
堪布答:佛在《涅槃經》中說:“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所以,五蘊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 動物就是這樣的生命,而植物,雖在外境的刺激下會產生某種反應,比如動搖、生長、死亡,但它並沒有真實的五蘊。 假如認為植物也有動物或人一樣的生命,那佛在《欏嚴經》裡說了,若許:“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則墮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現在很多人覺得植物與動物完全一樣,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 包括有些學佛多年的人也分不清楚,這是相當遺憾的。 按照佛教的觀點,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殺一頭牛有很大的差別。 殺牛是摧毀了有情的生命,這有極大的過失;而割草的話,並沒有殺生的過患。
有些人可能會說:“佛教裡不是講了嗎,對動物不能損害,對草木也不能損害。”這種說法雖然是有,但意思並非完全相同。 就像你去殺人和砍伐森林,儘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許,但定罪還是有天壤之別。 同樣,我們殺了動物的話,必定會墮入地獄;而砍一顆樹的話,則不會墮入地獄,只是有輕微的過失。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佛教徒必須要學習佛法? 原因也在這裡。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我吃肉也有過失,吃蔬菜也有過失”,對過失的輕重並沒有分。 這樣的話,你偷金子也有過失,偷針也有過失,所有問題都一概而論的話,這是不合理的。
問 :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對這兩首偈子,您怎麼看?
堪布答:禪宗的這些比喻非常好。 神秀大師所體會的,六祖大師所悟入的,都通過比喻很好的表達了。 這種方式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如蓮花生大士師徒的對話,有類似的比喻也表達瞭如是見解。
關於這兩首偈子的意義,從抉擇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兩句是抉擇見解,後兩句講修的光明;第二偈則分別講行、果。
此外,對《六祖壇經》的解釋,我覺得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尤其是第二品,可從見、修、行,或基、道、果方面來講。 也就是說,結合中觀的抉擇方式來理解,可能更好。
問 :為什麼念《心經》能遣除違緣?
堪布答: 《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 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 假如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
《心經》宣講的是最殊勝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經》的加持力,內外密的一切違緣都遣盪無餘。
所以,佛經中專門有《般若心經回遮儀軌》,裡面就說了,往昔帝釋天怎樣祈禱《心經》,我們也如是祈禱的話,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都會化為烏有。
問 :作為一個世間人,怎樣將世間法與佛法圓融?
堪布答:嚴格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許多相違之處,真正要做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須要看破世間上很多東西。
但若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作為一個在家人,也可以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比如說,每天對自己有一個要求,盡量念誦一些咒語、作一些觀想。 同時,無論接觸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皆應以慈悲心來對待。 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較淡,不要特別執著。 這樣以後,應該就能做到二者的圓融。
現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盡量兼顧,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特別好,另一方面,依靠佛教的慈悲教義,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問 :佛法有一個“空性”的概念,但現代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在這樣的時代中,空性觀怎樣很好的培養起來呢?
堪布答:不管哪一個時代,佛教的空性觀都不受影響。
如果你真想培養佛教的空性觀,我建議最好學習一下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聖天論師的《四百論》。 這三部論典學了之後,你對萬法皆空有一定的認識,在這種見解的前提下,面對現實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我經常在想,現在人們忙忙碌碌,如果對佛教的空性觀能有所認識,那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也不會如此痛苦掙扎。 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面對生活的同時,也學習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問 :對凡夫俗子而言,我們無法看到前世後世,也無法看到天堂地獄,怎麼知道它真實存在呢? 如何建立真正的因果信仰?
堪布答:建立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不僅僅是天堂地獄,包括太陽系、銀河系、黑洞等天文學的甚深領域,也不是我們肉眼的對境。 但肉眼看不到宇宙的奧秘,可以天文學家的發現和理論為根據。 那麼同樣,佛教所講的那些真理,完全是以佛的教證為依據,因為我們的肉眼所見非常有限。
以前霍金博士曾來北京做過演講,但由於他的理論太玄奧,很多清華、北大的學子都沒有聽懂,甚至有人提前退場。 在他的發現中,宇宙,不單單是原來的三維空間,而且還存在著多維空間,維數可擴展至十一維。 這就說明,還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神秘領域存在。
包括愛迪生、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匠,也都承認有天堂和地獄。 這一點,從他們的傳記中就看得出來。
所以,誠如佛都因明的《釋因論》中所說,我們眼睛看不到的,並不代表一定沒有。 尤其是有些比較甚深的領域,即使眼睛看不到,也可以通過推理得出它的存在。
問 :在一些寺院的旅遊景點,常有賣印《心經》的T卹,這些衣服可以穿嗎?
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過失。 衣服是用來遮體取暖的,而佛菩薩及經咒是要用來恭敬頂戴的。 佛陀說過:“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將文字印成《心經》穿在身上當裝飾,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這樣做。
如今這種現像比較普遍,許多廠家為了賺錢,就琢磨現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將佛菩薩像、《心經》、咒輪等做成工藝品,或者印在衣服上。 以前也有人供養我印《心經》的杯子、筆筒,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如果這種趨勢不改,以後會不會將《心經》印在褲子上也不好說!
問 :但穿上這種衣服,走在大街上,可以給看到的人種下善根。
堪布答:種善根可以用其它方法,這樣做的話,弊大於利。 而且,你穿這種衣服,發心是否完全為利他也不一定。
問 :如果有這些衣服或工藝品,應該怎麼處理?
堪布答:盡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逆境
問 :您說心理學是一門教人幸福的學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學專業的,但很不幸,我感覺自己並不幸福。 二十多年來,我生活一直不順利,很小的時候家庭變故,學業上從初中、高中之後,也是幾經磨難才進入大學;現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過在大學談一場戀愛,但截止目前,我追過五個女生,卻沒有一個願意答應我。
這些不知是否可以稱為“磨難”,但面對它,我沒有想過自殺,也沒有試過自殺,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 可我心裡一直都不快樂,覺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難道只為了經歷這些磨難嗎? 只為了受苦而來嗎?
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應該是我的因果報應,今生經歷了這麼多磨難,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 但我怎樣才能在現世就能得到一些好報,消除這些磨難給我的負面影響?
堪布答:你說心理學無法給你帶來幸福,但榮格的心理學,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靈的內明學,如果你學了以後,肯定能逐漸找到幸福感;你說自己從小到大,生活中頻頻發生各種不如意,但我從你的描述中發現,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過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過,正如你剛才所說,你今生經歷的一切,都跟前世的業歷有關。 畢竟有時候由於前世的業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會付之東流。 比如,有些人成績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試時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錯,被常常被很多人誤解;有些人社會關係很廣,但仍然無法做一番事業。 業力就相當於一個大網,它廣闊無邊、遍及一切。 如果你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難,就應該好好地懺悔,這樣才能彌補前世所造的惡業。
當然,生活中的順與不順,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只要你心態調整過來,不順就可以變成順緣;但若心態不對的話,就算是順緣,也可以變成違緣。 比如有些人從小經歷了各種打擊,這種人生看似很苦,卻可以讓他的內心不斷強大起來;有些人從小就被當成小皇帝、小公主、要什麼就有什麼,生活無憂無慮,但到了社會上以後,特別特別脆弱,一丁點委曲也受不了。
因此,我們生活中的苦難,不一定都是不好。 若能把他視為磨煉自己的機會,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有價值,將來也會有出息。
皈依
問 :佛教中講的“皈依”是什麼意思?
堪布答:所謂皈依,簡單來說,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自己決定從現在開始,投靠依止佛、法、僧三寶,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 廣而言之,皈依還有共同皈、不共皈依,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許多分類。
佛教中的皈依,並不是強迫性的,而是出於個人自願。
問 :藏傳佛教中強調依止上師,這是否與佛陀要求的“依法不依人”相違?
堪布答:並不相違。 佛經中講“四依”時,是提到了依法不依人。 表面上年來善知識是人,好像不能依止,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意思。
藏地的麥彭仁波切,曾造過一部論典叫《解義慧劍》,我也翻譯過,裡面對“四依”講得比較清楚。 其實,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關鍵要依止佛法所講的內容,比如修出離心、菩提心。 如果一個人的名聲不錯、很有財富、粉絲也多,但他講的卻與經論不符,那要聽他的還是要聽經論呢? 肯定要聽經論的。
當然,若想真正“依法”,首先要依止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識,這是必需的一個前提。 否則,就像《華嚴經》中所說,假如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你再怎麼樣有智慧,也不可能精通佛法的真諦。 那麼如此一來,有沒有依人不依法的過失呢? 是沒有的。 因為甚深的佛法若不依靠上師指點,單憑自己的智慧,肯定無法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現在有些人說:“藏地修皈依時,還要皈依上師。我們漢地就不需要,只是皈依三寶就可以了。”這種說法不合理。 其實漢地也有四皈,像唐朝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裡,就清清楚楚提到了“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漢地不少皈依以後,特別喜歡辦皈依證,我們藏地一般沒有這種傳統,只要是三寶弟子就可以了,並不需要辦什麼證。 你皈依的對象,可以有三寶總集的上師,也可以直接是三寶。 但不管不哪一種,我們都應該明白,佛教就像世間大學,它的教學內容很重要。 這個內容相當於佛法,而佛法依靠誰來指導呢? 就是上師。 如果沒有上師,相當於學校沒有老師一樣,它的教學內容再好,也沒辦法讓很多人接受。 所以,這之間的關係應該這樣來了解。
問 :作為漢地弟子,皈依上師時,無法像藏地弟子般,有多年觀察,更多是隨緣皈依。 倘若上師傳法皆如理如法,弟子就會對上師深具信心;可有時候,一些弟子知道上師置豪宅等事情后,就會有損對上師的信心。 面對如此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何判斷上師的顯現?
堪布答:我覺得,漢地弟子應該也有觀察上師的條件。 你們有時間,也有各種因緣,藏人有的,漢人為什麼沒有?
現在漢地很多人,聽說來了個上師,不經觀察就馬上依止、接受灌頂,這是很草率的。 世間人選擇終身伴侶的話,也不可能在街上隨便抓個人就去結婚,而需要經過幾個月或一年的調查,至少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性格如何。 那希求生生世世的解脫比這更重要,觀察上師就更是必不可少了。 所以,漢地弟子以前不觀察上師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今後大家應該像藏地弟子一樣,對於想依止的上師,要經過多方面的觀察。
如果你上師是具德善知識,真正對弘法利生有利,那他對豪宅、財富肯定不執著,而會視如糞土,就像以前蔣揚欽哲旺波的故事一樣。 我就遇到過一位上師,他在一個城市裡,別人供養了很好的房子。 我跟他開玩笑說:“你現在有車有房子,跟世間人沒什麼差別了。”他笑笑回答:“說實在的,我對這棟房子的執著,還不如我對那個牛糞棚的執著大。”我認識這個人,他 並不是在說大話。 所以,對有些上師來說,不管他有多少錢財,根本不像世間人那樣貪執,只是把它當成石頭一樣。 像這種人的話,豪宅再多也無所謂,這並不是很關鍵。
但有些所謂的“上師”,根本不具足法相,比一般世人還差,整天都在為錢財而蠅營狗苟,各種行為完全不是在弘揚佛法。 對於這種人,大家就一定要遠離。
如今漢地很多城市裡,有許多好的上師,令大家有皈依、學佛機緣,倘若沒有他們的話,很多人會永遠沉溺在輪迴當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上師,到了最後,他們的劣跡會暴露無遺。
所以說,這個世間魚龍混雜,許多現像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觀察。
問 :我馬上要畢業了,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那麼我現階段應該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知識上,還是拿出一部分確保每天的修行? 哪個對我將來的人生更有意義?
堪布答:這個可能要根據情況。 一方面學習不能落下,你們作為高年級的大學生,很大就要面臨人生的轉折點,辛辛苦苦學了這麼多年,到最後應當融入社會、回饋社會,此時最好不要因為學佛,就放棄了自己的學業。
學佛不要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為了完成既定的修行數量,耽誤學業和工作。 假如你暫時不能完全的話,等以後各方面有條件了,這些可以再補上。
生死
問 :我有一個朋友,現在身患絕症,可能沒有多長時間了。 他也是剛剛得到這個消息,心裡非常難受,沒辦法接受這個現實。 我很希望能幫到他,但也無計可施。 請問,怎麼樣用佛法去幫助他呢? 他該如何面對剩下的日子?
堪布答:很多人在接近生命最後一刻時,確實會感到非常悲哀。 從世間的角度講,你再有錢、再有地位,死亡來臨時,也不可能讓自己多活一天。 所以,“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從17歲起,就把人生的每一天當最後一天過,這也是明白了佛教所講的“諸行無常”。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別人死了,我不會死。”這無疑是在自欺欺人。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特別脆弱,誰也無法預料明天會不會出車禍,明年會不會得癌症。 所以,每個人應該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平時不要浪費生命,,而要好好把握當下,為眾生、為社會從做些有意義的的事情。 若能如此,縱然突然面對死亡,你也不會驚惶失措,有很多的遺憾。
喬布斯年輕時就開始學佛了,他經常思維無常的道理,所以死時可以特別坦然。 而你的朋友,不一定是學佛的;即使學了佛,也可能沒有真正修過,沒有把無常時時掛在心上。 因此,讓我現在告訴他一個竅訣,使他馬上就有勇氣 面對死亡,這可能不太現實。
不過,你也可以跟他講: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永遠終結,而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我們的這個身體,只不過是一個“旅館”,是暫時的一個住所,沒有什麼好執著的。 面對死亡,恐懼沒有任何用處,現在最有用的是,應當抓緊時間多做善事,為來世多做一些準備。
一方面這樣開導他,同時,最好讓他多念觀音心咒、阿彌陀佛聖號。 或許依靠三寶的加持,最終出現奇蹟也不好說。 我就認識一個大學生,她也得了癌症,後來她放下一切,臨死之前一心念佛,結果癌症奇蹟般地消失了。 所以,有時候心的力量非常神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亡,只不過是遲早而已。 假如死到臨頭才開始信佛,臨時抱佛腳,這不一定能扭轉乾坤。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以此為戒,對死亡提前要有所準備。 古往今來,不少佛教徒在死時特別安詳,這是什麼原因呢? 就是他們平時經常串習、觀修。 就像一個軍人,平時訓練有素的話,一旦真正上了戰場,才能做到臨危不亂,很多本事才用得上。
問 :我有位不信佛的親友,忽然之間得了癌症,如何以佛教去利益他呢?
堪布答:看他能不能接受佛教的一些理念。 如果能的話,最好給他念些阿彌陀佛的名號、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或者讓他自己誦一些咒語,與佛教結上善緣。 除此之外,可能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如果他實在不能接受,不願意信仰佛教,那我們可以默默地給他迴向,甚至臨終時在他耳邊唸些佛號,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問 :一個人往生時,若見到有親人攔阻,怎麼辦?
堪布答:人死後進入中陰時,若有正見想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來勸阻:“我是你的某某親友,不能去啊!”“你應該考慮我們的痛苦,回來啊!”此時應該想“這是我往生的一種障礙,不能聽他們”,然後就勇往直前。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裡有一則比喻:往生極樂世界時,對一切都不要貪戀,應像從網中解脫出來的老鷹一樣,義無反顧地沖向天空。
問 :人在臨死之前,還需要有哪些準備?
堪布答:如果有一些財產,則應盡量捨棄,比如用來供養僧眾、供養三寶等。 倘若實在來不及,就從內心裡放下,這也很重要!
阿
彌陀佛的有些修法要訣中說:“我們在臨終時,里里外外的死相已經出現,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那時候不要執著任何財產,也不要執著這樣那樣的東西。假如來
不及捨棄,就在心裡想:“我從無始以來於輪迴中一直流轉,今生終於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捨棄對眷屬、財產的貪戀,唯一希求往生。 ”
這就是上師們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臨死時,我們很可能貪著“我的親人”、“我的房屋”、“我的存款”等等,如果出現了這些念頭,就不可能真正往生。 所以,不能貪戀任何事物,要全部放棄。
現在所學的教言,可能有些用在臨終時,有些用在中陰時。 但不論是臨終還是中陰,大家都要盡量憶念這些教言,並真正用上,這是相當關鍵的!
問 :我看到很有名的一本書叫《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寫的。 但我翻了好幾遍,始終都看不進去。 我想得到您的一些指點,或者您對那本書有什麼看法?
堪布答: 《西藏生死書》,你實在看不進去的話,我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
這本書,實際上在國內外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我也看過它的漢文本,看了之後的感覺是什麼呢? 就是蓮花生大士的中陰竅訣,然後再加上作者與根本上師的對話、某某西方人得癌症的故事,穿插一些現代人喜歡聽的、比較關心的道理在裡面。
1993年,我去法國時,見過索甲仁波切。 當時他這本書是用英文寫的,正準備要譯成中文。 他剛開始想讓我翻譯,我說自己一方面水平不夠,另一方面時間特別緊,恐怕沒辦法,最好還是找比較出名的人。 後來他找了台灣的鄭振煌教授翻譯中文,又請錫金的一位堪布譯成藏文。 但藏文版目前還沒有看到,不知道進度怎麼樣了。
當時《西藏生死書》英文版效果很不錯,索甲仁波切就又將它譯成德文,印了好幾本書。 恰好那天法王剛剛到他的道場,他觀察緣起非常好,便將德文版的《西藏生死書》給法王一本,給我一本。
索甲仁波切說,當時西方很多人雖相信因果,但對前後世存在、面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欠缺,於是他就寫了這本書,希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生死觀。
再後來大家也知道,西方人依靠這本書的引導,對生死確實有了新的認識,中陰竅訣在西方非常受歡迎。 因為他們很多人身體不舒服、心情不舒服,尤其是最後面對死亡時,都有一種恐懼感,而中陰竅訣所揭示的道理,正好可以消除這種心態。 鑑於此,索甲仁波切把中陰法門的某些內容,與現代人的心理結合起來,然後編成了這本書。
《西藏生死書》,我認為有兩個特點:第一、作者對上師有非常大的恭敬心,處處提到了他今生所得到的知識,全部來源於上師的恩賜,從頭到尾都在感恩上師,這是最感人的地方;第二,它將佛教的原始教義,融入當前的生活中,然後展現在有緣者面前,這也是相當難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別困難,最好還是能再看看,也許慢慢就看進去了。
命運
問 :我剛接觸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論,還有教導人要心平氣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 但我是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要為未來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奮鬥,這又是另外一種感覺。 這兩者之間是不是一種矛盾? 如果是的話,那應該怎麼去解決?
堪布答:不管你為了什麼理想 而奮鬥,心平氣和都不可缺少。 假如心浮氣躁、心不平靜,在這種狀態下做事,成功率不會很高。
那怎樣才能心平氣和呢? 佛教中告訴我們,做事之前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惡則不要做。 什麼叫心惡呢? 指做事的動機是準備害社會、害別人,此時心肯定不平靜。 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應當朝利他的方向邁進,如此才能心平氣和,這二者這間也不矛盾。
佛教對待生活的態度,其實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完全是種消極、一種逃避,不追求現世的成功。 當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 世的福報,不然,今生中再怎麼努力,最終也會事與願違。
有些人經常抱怨:“我比別人付出得多,但別人已經成功了,為什麼我不成功?”這說明你前世沒有積福。 積了福報的話,做什麼都會如願以償,很容易成功。 這個問題很多人要懂,否則就會怨天尤人,總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
問 :《賢愚經》中提到無常四邊:“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請問,此偈對我們生活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堪布答:這些道理特別重要。 表面上看來這個偈頌很簡單,但實際上,大家若能通達其中奧義,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時,就有面對的能力。
現
在這個社會,經常會有人自殺,自殺的原因若追究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一、不懂聚際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緣分盡了,今天兩人在一起,明天卻分手了,自己就實
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際必墮,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喪失了活下去的意義;三、不懂生際必死,自己最親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絕症,拿到病
危通知時,完全沒有勇氣 面對;四、不懂積際必盡,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沒有了,自己就開始痛不欲生。 以上這林林總總的痛苦,若能明白無常四邊的道理,就會全部迎刃而解。
曾經有一次,我的小學裡有三十多個學生畢業,因為就要離開母校了,他們一個個泣不成聲、戀戀不捨。 於是我專門講了一個教言,告訴他們“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這無常四邊務必要好好記住。 如果懂了這個道理,面對生活、面對世間時,就能做到一切隨緣,不會特別強求。 否則,現在很多年輕人在事與願違時,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選擇自殺,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無常四邊的這個道理,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有比較廣的剖析。 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閱,這對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會有利。
問 :我覺得自己做事優柔寡斷,但讓勇猛心不斷增上的話,又擔心變得莽撞衝動、不計後果,給自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該如何用智慧去辨別呢?
堪布答: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用心觀察:“做它的後果怎 麼樣?做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違緣?……”現在好多人沒有這種概念,不管是辦企業、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對不好的一面,卻從來沒有心理準備。 甚至有些人連想都不敢想,比如自己死了怎麼辦? 突然生病怎麼辦? 這些表面上看起來不吉祥,但卻是每個人必鬚麵對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平時在處理問題時,不但會看事情的正面,對負面也考慮得比較多,這樣一來,提前若有最壞的打算,將來一旦事情真正發生了,到時候也有面對的勇氣和能力。
因此,不論你做什麼事,首先詳細觀察很重要。 藏地著名學者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也說:“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一個有智慧的人,在事情發生之前,必定會冷靜分析;“我成辦這件事的後果如何?期間違緣大不大?用什麼途徑才能成功?最後的效益怎樣回饋社會?……”諸如此類的問題要先考慮清楚。 有了這個前提之後,做事既不會優柔寡斷,也不會不計後果,而是會走中道。
問 :相信很多人看過《了凡四訓》,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命運。 我的問題就是:人有沒有命運? 如果有的話,怎麼突破?
堪布答:命運是有的。 關於改變命運的竅訣,顯宗和密宗的說法各有不同,《了凡四訓》中也講了很多。
其實,佛教並不是宿命論,不是說一切全是命中註定,半點都不能改;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命運都可以改變。
就像世間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嚴重,必須要判死刑,那怎麼搞關係也無濟於事;但若沒有那麼嚴重的話,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還有一些緩和的餘地。 佛教中講的命運也如此,有些命運通過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變;而個別極為嚴重的惡業,果報必定要現前,做善事有一些緩減作用,但卻不能完全消除。
這個問題,在《俱舍論》的“分別業”這一品中,有非常細緻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總之,按照佛教的觀點,命運是存在的,但並非一切都是命中註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對它也絕對起作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