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蓮藕真是好東西,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吃它,對身體力有幫助;學習它的精神,對心有幫助。可謂一舉兩得!

前不久,有人買了幾節白嫩的蓮藕,放在桌上,勾引著我的食慾。

見我很感興趣,他便將蓮藕生長的因緣、功效,一一向我傳授。聽後方知:蓮藕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生吃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食可健脾開胃,此瀉益血,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和這種見多識廣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從他那裡,我的確學到了不少知識。

蓮生於污泥而一塵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通”代表其謙遜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個性,“不蔓不枝”說明其不具分別念、不向外攀緣的特點。所以,蓮的根部——蓮藕,也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詩人韓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之贊。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有:與波搖盪,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之語。

同時,蓮藕還是前輩許多修行人苦行時的食品。

《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記載:佛陀在因地時,曾轉世為一婆羅門,當他在山上苦修時,主要的食物就是蓮藕。

蓮藕真是好東西,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吃它,對身體有幫助,學習它的精神,對心有幫助。可謂一舉兩得!世上還有什麼食物比它更好呢?

今後,我要多吃蓮藕,因為它是佛陀曾加持過的食物。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幸福感是暫時的;第二、幸福感是遞減的;第三、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幸福感會越​​大;第四、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覺的;第六、幸福感的獲得,需要愉悅的心情。

  幸福是什麼呢?

古人在造字時,就已告訴我們答案。 “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錢的符號“¥”;“福”字,左邊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說,有地、有錢、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團團圓圓,這就是幸福。

  但幸福真的只建立在物質上嗎?
  有人認為:有錢就會帶來幸福。但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他們並沒有感到快樂。

  一次,我遇到一位企業家。他40多歲,衣冠楚楚、事業有成,卻常流露出憂慮、抑鬱、沉重的神情。

我問:“除去成本的話,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1億沒有問題。“

“你心裡快樂嗎?“”還行,但我還想做大。“

不久後,在一個小麵館裡,我見到一位50來歲的老闆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麵館的門,轉身從油膩的圍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

我問:“你一天能賺多少錢?“”也就一百來塊吧。“

“未來有什麼計劃嗎?“”我還想做大。“

可見,“做大“是好多人的夢想。
這種想法雖然無可厚非,但做大了以後,錢賺得多了,反而讓自己為慾望所累,不一定會真正幸福。

還有人認為:感情可以帶來幸福。若找到一個心儀之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就是這輩子最大的快樂。

也有人認為:健康可以帶來幸福。我就認識一位老人,經常供養僧眾、捐贈慈善基金,他這樣做沒有別的想法,只求家里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

  ……

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幸福都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滿足,都在心上安立。

  那麼,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

哲學家蘇格拉底、拍拉圖、黑格爾都認為,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否則,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只是一時衝動,會轉瞬即逝。所以,我們首先理性地認識一下幸福。

現代幸福學家認為,幸福具備六個特點:
  第一、幸福感是暫時的。

儘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於能讓自己幸福的事物,慢慢習慣了以後,就沒有什麼新鮮感了,幸福感也會日益淡化。

比如,當你坐在剛裝修的新家裡,環顧四周會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會漸漸消失;一個人新婚燕爾之時,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不僅感覺婚姻平淡,甚至還可能與愛侶形同陌路。所以幸福感並不是持久不變的。

  第二、幸福感是遞減的。

當你得到渴求的某個東西時,最初覺得特別幸福,但再次獲得這個時,幸福感會大不如前。當達到足夠多的次數時,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第三、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幸福感越大。

如果某個東西來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
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歷盡千難萬苦,終於到達目的地時,他會無比幸福、喜極而泣。

  第四、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你喜歡某一樣東西,對它念念不忘,得到時會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對一件事物沒有渴求,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試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覺得幸福嗎?

  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小茅棚裡,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滿足,身心洋溢著幸福;而住別墅的人,雖然生活奢華,卻沒有心滿意足,這就不叫幸福。

第六、幸福感的獲得,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沉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

由此可見,幸福雖然與外在環境有關聯,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內心尋覓。

既然幸福在我們心中,它就並不遙遠,只待用心去感悟。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把幸福一味寄託在外物上,那即使奔波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反而讓自己與幸福越來越遠。

  畢竟,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佛經中說,縱然天上降下珍寶之雨,縱然世間妙欲被一人獨享,貪欲大的人,也不會感到滿足。我見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不斷地尋尋覓覓,內心始終沒有滿足,時常處於焦慮、空虛中,不知幸福為何物。

從前也有一位富人,背著金銀財寶,到遠方去尋找幸福。可他走遍了千山萬水,也未能找到幸福。

當他沮喪地坐在路旁時,正好遇到一個農夫。

富翁說:“我一直在尋找幸福,實在是找不到,怎麼辦?“

農夫擦著汗,放下沉甸甸的柴,說:“放下就是幸福!”

富翁頓時醒悟,當天晚上也睡得很香。


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懂得“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標不能完全實現,也會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

所以,何時放下了,何時就會滿足,何時才會幸福。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7.一切都會過去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7.一切都會過去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7.一切都會過去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現在的一切,總有一天都會過去,不要讓自己活得太計較。

古代有位國王做了個夢,夢裡有人告訴他,只要記住一句話,這一生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忘懷。他當時特別歡喜,但醒來後就忘了。

國王非常傷心,傾盡宮中所有錢財,打造了一個大鑽戒,並召集有智慧的大臣說:“你們誰能把這話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鑽戒賞給誰。”

過了兩天,一位老臣跟他說:“國王,請把鑽戒給我。”

國王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

老臣不說話,拿過鑽戒來,在戒環上刻了一句話,又把鑽戒還給了國王,揚長而去。

國王一看,恍然記起夢中正是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從此,國王牢牢記住這句箴言,一生中不管遇到什麼,都不會特別執著。因為他知道,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

其實我們也應如此,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對於種種得失榮辱、用不著太放在心上。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寵辱不驚、笑看成敗,這才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6.萬事從調心開始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6.萬事從調心開始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6.​​萬事從調心開始

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調心的竅決,那活在世間上也可以、離開世間也可以,有錢也可以,沒錢也可以,身體有病也可以,沒病也可以,只要能護持這顆心,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在古印度,國王手下專門有馴服狂象的人。他們通過鐵鉤、繩索等工具,將狂象訓練得十分聽話,身體也變得極其調柔。然而,對馴象者來說,能調伏的只是大象的身,而不是大象的心。這方面,佛經中就講了一則公案:

往昔,一位國王有很多頭狂象,並專門安排人來馴服它們。有一次,國王準備到森林中打獵,讓馴象者給他一頭馴服好的大象當坐騎。

國王騎著大象來到林中,由於大象嗅到了母像的氣味,便開始瘋狂地追逐母像。萬分緊急之下,

  國王抓住一棵樹才得以脫險。
國王非常氣憤,回宮後找馴象者算帳。

馴象者說:“實在對不起,我確實已將像的身體馴服。今天發生這種事,主要是因為它的心沒有調伏。”

  “為何你不調伏它的心?”

“這一點我也無能為力,因為調伏眾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我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它的身體我已調伏,您若不信可親自一試。”

於是,國王派人把大象找回來,在它面前放一個燃燒的鐵球,命它用鼻子將鐵球捲起。儘管燃燒的鐵球燒壞了大象的身體,但它仍乖乖地把鐵球捲起來。
見此情景,國王終於相信了馴象者的話。

身體的馴服,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有些人通過訓練身體,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表演,比如雜技、體操,甚至有些動作看起來非常驚人,他們駕馭起來也游刃有餘。而對於心的調伏,只有通過修行佛法才能達到。
一旦你調伏了自心,把胡思亂想、亂七八糟的心管住了,這才能真正獲得自在。


因此,佛陀說:“調心極善妙,調心得安樂。”若能調伏自己的心,則是最善妙、最安樂的事情了。這一點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更需要實地修持。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調心的竅訣,那活在世間上也可以、離開世間也可以,有錢也可以,沒錢也可以,身體有病也可以,沒病也可以,只要能護持這顆心,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否則,哪怕你擁有能賜予一切的如意寶,也不一定滿足、不一定快樂。

那麼,我們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佛教中禪修非常有效。禪修有許多方法,其中最簡單的竅訣,就是:先專注盯著一尊佛像,看一會兒再閉目觀想;觀想不起來了,再看一會兒,再閉目觀想……如此不斷訓練,直到觀想得非常明顯、清晰。

這樣做不但可調心養身,緩解生活、工作壓力,還可以開啟智慧、消除業障,有諸多殊勝的利益。大家不妨一試。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5.越執著,失去越快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5.越執著,失去越快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5.越執著,失去越快

實際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沙子,握得越緊,流失越快,到頭來很容易空歡喜一場。倒不如懷著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在為之努力的同時,對於得到多少,不要過於放在心上,一切隨緣!

曾有個畫家,在白紙上畫了一個點,裝在相框裡,問一些人這是什麼意思。

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知道這究竟代表什麼。

其實,它的意義非常深刻:我們若執著於一點,往往會鑽進死胡同,忽略周圍的很多很多,全然不發現還有大片的空間。

比如,當你執著一個人時,除了他以外,本來還有許多事物可以帶來快樂,但如果你一直牽掛他,得不到他,就覺得失去了整個世界。如此不但會讓自己痛苦,也會給對方帶來煩惱。
就像執著那個小黑點一樣,明明旁邊的白色空間那麼大,哪裡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卻偏把自己困在一個點上,這樣的結果,絕不會有幸福可言。

美國有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有一次在快下課時,對所有的學生說:“我今天準備做個遊戲,哪位同學願意來幫忙?“

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愛的二十個人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親戚的名字全部寫上,數量不夠,又把鄰居、朋友等都寫下來。

寫完後,教授讓她把不太喜歡的一個名字擦掉,她就把鄰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後,教授要求她繼續擦一個、再擦一個……一直擦到最後,只剩下了四個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授還要他再擦兩個名字。這時候她有點捨不得,想來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

  教授要她再擦一個。她想了很久,將孩子的名字擦掉了。

這時,教授就問她:“你什麼要這樣?父母對你有養育之恩,孩子是你的親生骨肉,為什麼要擦掉他們?”

這位女士答道:“父母會在我之前先死,孩子會在我死後單獨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對他的執著最大。“

教授說:“如果這樣,你執著的範圍非常小。在這麼小的範圍內,你對丈夫如此執著,認為他是屬於你的,他的所作所為就會被你控制,覺得沒有自由,就像被關在監獄裡一樣,這樣,他反而可能最先離開你。“

實際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沙子,握得越緊,流失越快,到頭來很容易空歡喜一場。倒不如懷著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在為之努力的同時,對於得到多少,不要過於放在心上,一切隨緣!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4.三種活法最快樂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4.三種活法最快樂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4.三種活法最快樂

“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於眾生,這樣才會終身快樂。“

從前,無德禪師面前來了三位信徒,他們為各自的事情煩惱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

禪師首先問他們:”你們為了什麼而活著?”

第一個信徒說:”因為我不想死.”

第二個信徒說:”因為我想年老時兒孫滿堂。“

第三個信徒說:“因為我有妻子兒女。“

禪師聽後,說:“你們都不會快樂的。“

三個信徒齊聲說:“那我們怎樣才能快樂呢?“

禪師反問:“你們認為得到什麼才會快樂?”

第一個信徒說:”我認為有了金錢就會快樂。“

第二個信徒說:“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第三個信徒說:“有了名聲就會快樂。”

禪師答:“有這樣的想法,你們永遠都不會快樂。而且,有了金錢、愛情、名聲之後,煩惱還會接踵而至。”

三人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禪師說:“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於眾生,這樣才會終身快樂。“
從這個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

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對。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個絕對靜止的,全部都在運動變化,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無常”。

正因為無常,我們的快樂不可能永遠,它可以隨時變成痛苦。如《四百論》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是故說無常,一切皆是苦。”凡是無常的法,就一定會壞滅;只要會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快樂。

從前,有個公主美麗動人,父王十分疼愛她。她要什麼,父王都會想方設法滿足她。

一天下大雨,王宮院子中的積水濺起許多水泡。公主見了非常喜愛,於是向父王要求:“我要用水泡穿成花鬘,裝飾頭髮。“

  國王說:“這是不可能的。“
公主就撒起嬌來,說得不到便要自殺。國王嚇壞了,只得召集全國的巧匠,命令他們給公主製作水泡花鬘。

很多年輕的工匠對此無計可施,特別苦惱。

這時,一個老工匠說自己有辦法。國王非常高興,就叫公主親自當“監工“。

老匠人對公主說:“我只會穿鬘,不太懂水泡的美醜,請公主自已挑選。選完之後,我好給你穿成花鬘。“

  公主便興致勃勃地去選水泡。結果忙了半天,一個都沒拿到。最後,她累得筋疲力盡,一轉身跑入王宮,向父王說:“水泡雖然很好看,但拿到手中一刻都留不住,我不要了!“

可見,把無常的東西,執著為常有,殫精竭慮地想得到,這無疑是一種愚癡之舉。

世人的痛苦,皆源於各種錯誤的執著。若能懂得無常之理,對一切不會太執著,痛苦便不會那麼強烈了。比如,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對。

從前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婦女,丈夫拋棄了她,她唯一的孩子又死了。
這個婦女痛不欲生,抱著孩子的屍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大發慈悲,無論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則,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說:“要救你的孩子並不難,只是你必須向沒死過一人的家裡討一粒芥子,把這個給我,我就能救活這孩子。“

這個婦女就挨家挨戶的找,但沒有一家從來沒有死過人,最後她終於明白了:人總是要死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平常。於是對孩子的死,就沒有那麼放不下了。

古人也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就是無常的規律,任何人均無法超越。若能通達這一點,你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發生任何變化、遭遇任何打擊,也不會萬念俱灰。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2.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2.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

對生活的標准定得太高,不論是手機、穿戴、住處、車子,都喜歡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來,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達到了目標,內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快樂建立在洋房轎車、功名利祿上,每天為此而忙碌地奔波,可到頭來,快樂的人又有幾個呢?
曾有一則西方寓言說:

有個國王過著錦衣玉食、揮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極的寶物、美色都歸他所有,但他仍然不快樂。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起來,於是派人找來了御醫。

御醫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你必須在全國找到一個最快樂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這樣你就快樂了。”

國王馬上派大臣分頭去找,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快樂得不可救藥的人。
但是,大臣卻向國王禀報說,沒辦法拿回那件能給他帶來快樂的襯衫。

國王非常不高興:“怎麼會這樣?我是一國之君,為什麼連一件襯衫都得不到?”

大臣回答:“那個特別快樂的人是個窮光蛋,他從來都是光著膀子的,連一件襯衫都沒有……”

可見,快樂真的很簡單,對生活的要求越少,就會越快樂。

現在的社會,人們對生活的標准定得太高,不論是手機、穿戴、住處、車子,都喜歡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來,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達到了目標,內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生活的輕鬆快樂,要從充實內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才會快樂一生。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了嗎


《苦才是人生》第三章: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了嗎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了嗎

現在,不少人為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
無論是什麼聚合,最後都會面臨分離,這就是無常的規律。

如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人,聚在一起只是暫時的因緣,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各分東西。誠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我讀過一本叫《哈佛心理課》的書,裡面講了一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九年的傑教授,他後來離開學校時,學生們依依不捨,神情悲傷。於是,教授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IBM公司的總裁湯瑪士.華生,原本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一次他舊病復發,醫生要求他必須馬上住治療。華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下毫不猶豫地拒絕道:'我怎麼會有時間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決,沒有我的話……''我們出去走走吧!'醫生沒有和他多說,親自開車邀他出去逛逛



不久,他們就來到近郊的一處墓地,只見醫生指著一個個墳墓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地躺在這兒。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有人接著做。少了誰,地球都照樣轉。你死後,公司仍然還會照常運作,不會就此關門大吉。

  華生沉默不語。第二天,這位在美國商場上炙手可熱的總裁,就向董事會遞了辭呈,並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又過著雲遊四海的生活。

而IBM也沒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舉世聞名的大公司。 “傑教授講了這個故事後,所有的學生也都釋然了。可見,無常一旦降臨到頭上,誰離了誰都可以活,此時沒必要悲悲戚戚,坦然接受、勇敢面對才是正途

其實,無常時刻與我們形影不離,每個人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甚至哪怕自己再不願死亡,死亡也遲早會來臨。到了那時,就算是最珍愛的身體,也要萬般不捨的留在人間,唯有自己一人隨業力而前往後世。對於這一點,只不過有些學唯物論的人持一種逃避的態度,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這樣想而已。

他們總覺得學佛是在逃避,實際上,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只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這一生的業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

  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後世。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對此沒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學佛的人,也把佛教看成是獲得今生快樂的捷徑、給心理帶來安樂的手段,至於最關鍵的解脫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樂和痛苦,自己從來也沒有考慮過。有時候看這個世間,就像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大疏》中所說,整個國家的人都發瘋了,國王最初是清醒的,但眾人看到他與眾不同,紛紛指責他是瘋子。結果國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們一樣變成了瘋子。

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學佛其實並不消極,也不落後。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前世後世都的的確確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們又豈能沒有一個長遠打算?現在,不少人為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

當然,沒有這種信仰的人,不想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稱已皈依佛門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對此都根本不考慮的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給他一講後世有輪迴、地獄,他馬上就捂著耳朵:”不要講!不要講!我害怕,還是快樂點好,我不願意聽這些。 “此舉無疑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見,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個人的見解中,確實還存在一段距離。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與人相處時,隨時隨地若能多講禪話、多聽禪音、多做禪事、多用禪心,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有智慧的女人,不應該捨近求遠,成天追逐外在的裝扮,而應當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這樣的美,才是最令人視而不厭的。

我認識一位居士,她學佛比較虔誠,唯一有個毛病就是極愛打扮。我曾勸她:“你是不是應該把時間用在學佛上?不要太執著外相了。“她搖搖頭說:”不行啊,堪布!沒有化妝的話,我就像個魔女,而化妝了以後,我會變成天女。“

為了化妝打扮,有些人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像英國查爾斯王子的王妃卡米拉,每個月的化妝費是4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600多萬。光是染頭髮一項,每個月就要3000英鎊,折合人民幣45000元左右。而現在有些人,就算沒有這麼多錢,但把全部工資用來買化妝品,可能也會再所不惜。

實際上,就算你打扮得再動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缺乏內涵的話,也不會真正吸引別人。

以前就有一個女人,家境非常富裕,美貌無人能及,但她整日里鬱鬱寡歡,連個談心的人都沒有。

於是,她去請教無德禪師:“我要怎麼做,才能贏得別人的喜歡?“

無德禪師告訴她:“你與人相處時,隨時隨地若能多講禪話、多聽禪音、多做禪事、多用禪心,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她問道:“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回答:“多說讓人歡喜的語言,說真實的語言,說謙虛的語言,說利人的語言。“

  她又問:“禪音怎麼呢?“

“禪音就是化一切聲音為微妙的聲音,把辱罵的聲音轉為慈悲的聲音,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聲音。當你面對哭聲鬧聲、粗聲醜聲都不介意了,那就是禪音了。“

  “那禪事怎麼做呢?“

“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禪心又是什麼呢?“

“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對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人聽後若有所思,以此試著改變自己,終於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喜歡。

其實,女人的魅力,是由內散發出來的智慧、慈悲,並不是化妝品、手術刀雕琢出來的精緻面孔。假如一個女人擁有天使般的臉龐,卻是一副魔鬼般的心腸,那再美也會讓人退避三舍。

有智慧的女人,不應該捨近求遠,成天追逐外在的裝扮,而應當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這樣的美,才是最令人視而不厭的。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無心犯下的過失,稱為”錯誤”;故意去做的壞事,則稱為“罪惡”。

“過失沒有功德,但能懺悔清靜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過錯卻故意掩飾、文過飾非,這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錯了以後,要勇於面對並且及時改正,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此一來,過失就會漸漸歸於無。

所以,有了過失就要懺悔,古人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經中也說:“過失沒有功德,但能懺悔清靜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過錯卻故意掩飾、文過飾非,這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

無心犯下的過失,稱為”錯誤”;故意去做的壞事,則稱為“罪惡”。有些人不是存心做錯事,只因考慮不周,為人處世方法欠妥,以致所做的事情不圓滿,這種情況叫“錯“,而不叫”惡“。

犯錯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但能正視它、改正它,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曾讚歎顏回:“不遷怒,不二過。“顏回每次犯錯,都會深刻反省,並立即改正,同樣的錯誤絕不犯第二次。

有些人也想如此,犯了一次錯誤,就在我面前信誓旦旦:“請再給我一次機會。您看著吧,第二次再犯,我不是人!“

  但沒過多久,他又犯了。這時問他:“你還記得原來的話嗎?“

他歪著頭想想:“嗯……可不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

一次次地犯錯固然不好,但掩飾錯誤更不應理。古人云:“小人之過也,必文。“”文“就是掩蓋,即小人對自己犯下的錯誤,總是千方百計找各種理由加以掩蓋。其實,做人應該光明磊落,如果自己真的錯了,就應該不覆不藏,把過失全部說出來,之後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倘若一個人知錯能改,讓自己總處於善心的狀態中,這對身體也很益。

日本有位博士叫江本勝,他自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結果研究發現:“善良、感謝、神聖“等美好訊息,會讓水結晶呈現美麗的圖案;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訊息,會讓水結晶出現離散醜陋的形狀。

我們人體的組織結構中,大部分是水。
所以,若能時時改過自新,讓自己處在快樂和歡喜之中,身體自然也會長壽延年。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卻為了顧及面子,而故弄玄虛、不懂裝懂。

韓愈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誰能沒有疑難困惑呢?

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不知道的事情。對於這些,我們應虛心多向別人請教,智者謙遜好學、甘拜人師,愚者卻認出這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把詢問當做羞愧之事。

  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孔子曾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卻為了顧及面子,而故弄玄虛、不懂裝懂。

丁肇中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一次演講中,別人給他提了三個問題,他都表示“不知道”: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

  “不知道。”

這“三問三不知”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為什麼呢?因為按理來說,丁肇中大可不必說“不知道”。
他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或者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但他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


這種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反而更凸顯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這個世間上,許多人雖說“術業有專攻”,卻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對一切領域都精通。倘若恃才而驕、妄自尊大,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強是更有強中手的世界裡,最終定人自取其辱。

從前,北天竺有一位巧木匠,技藝超群。他用木頭做了個女人,並為其穿上華美的盛裝,看上去,儼然是個舉世無雙的美女,一笑一顰皆能以假亂真,只是不會講話。

當時,南天竺有位畫家,聲名遠播。木匠聞得畫家的名氣,便請畫家到家中,欲比個高低。

兩個人一見面,相互切磋技藝,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木匠擺上酒宴招待畫家,斟酒、倒茶等雜活,都讓木頭美女做。喝了一天的酒,畫家竟然沒看出“美女”的真偽。

晚上,木匠指著“美女”對畫家說:“就讓她侍候你休息吧。”

木匠走後,畫家醉醺醺地看著燈下的“美女”越​​看越愛,禁不住連聲喚“美女”到自己身邊來,可“美女”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畫家以為姑娘怕羞,就趔趄著前去拉她。沒想到用手一拉,“美女”隨即翻到,各種木零件撒了一地。畫家大驚失色,酒也醒了一半,方才明白木匠是藉此與自己比技藝。

他心中慚愧,又不想服輸,便掏出畫筆顏料,在牆上畫了一個人,服飾、容貌都和自己一模一樣,脖子上還畫了根繩子,一副懸樑自盡的慘景躍然眼前。他又在嘴巴、鼻子部位,畫上幾隻蒼蠅。審視良久,畫家滿意地關好房門,鑽到床底下睡覺。

第二天,木匠起床後想起昨天的惡作劇,心中暗暗好笑,疾步前往畫家寢室想看個究竟。

只見房門緊閉,木匠使勁敲門卻無回音。他用力把門撞開,見到畫家的“傑作”,以為畫家羞愧難忍而自殺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暗自後悔不該和他開這個玩笑。

於是,木匠前往王宮,向國王禀告畫家自殺的經過,並請求國王去驗屍。

國王率眾人來到木匠家中,見畫家正懸掛在那裡,就吩咐木匠:“你去把繩子砍斷,將屍體搬出來。“

木匠拿起斧子,使出吃奶的力氣猛砍,只聽見“咚“的一聲,屍體卻未落地,他砍的不是繩子,而是牆壁。眾人呆視良久。

這時,畫家從床底下笑嘻嘻地鑽出來,說明了其中緣由。

由此可知,有些人精通一件事,並不等於精通一切事。會彈拉的不一定會唱,會使刀的不一定會用槍。縱然自己在某一領域卓有建樹,但對於其餘的事物,也可能“目不識丁“,甚至容易上當受騙。

就像天鵝,水和牛奶混在一起時,它有能力辨別出來,飲用時總是將牛奶全部吸出,只留下清水。儘管有如此高明的“技術”,它卻竟然會犯低級錯誤——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誤當美食來享用。

每一個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對於諸多事物,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對自己懂的東西再精通,也萬萬不要目中無人、得少為足,而應像大海不厭江河多一樣,不斷吸取更多的知識,永遠不要有滿足之時。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                                                           炫耀”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哪怕只有一顆小珊瑚,也要戴在身上最顯眼的地方。一旦得到什麼珠寶,便會立即裝飾於身,興奮之極能太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就像藏地一句俗話所說:“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不懂得隱藏功德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

有些人喜歡炫耀、張揚,有一點能力與常識,便急於表現出來,希望得到眾人的常識。還有些人,每做一件事,總喜歡將自己的計劃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以顯示自己能力卓越。

像這樣的人,其實幹不了什麼大事。如果遇上嫉妒心強的人,對他心懷不滿,還有可能埋下禍根。

這種人做事常會遇到違緣,非但事情不能成功,反而會被別人陷害和利用。
在眾人眼中,他如一張白紙可任意塗抹,需要是提起,不用時拋棄,卻從來不敢委以重任。
就像馬戲團的猴子,機靈聰明、善於模仿,因此被人們利用,充當賺錢取樂的工具。如果猴子懂得隱藏自己,別人不知道他這個本領,也就不會被隨意擺佈了……

不過,愚者生來喜歡賣弄,有一點財富或學問,都要盡數抖摟出來,恨不得在家門口掛牌,廣而告之”我家有銀三百兩”;少有功德之人,也將獎章佩戴於胸前,好讓世人知曉”我是立過功的“;有些研究學問的人,有“一斤”智慧,偏自詡有“兩年半”,可到了真正要運用時,卻里里外外遍尋不得。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金銀首飾於內地風靡,成為富裕的一種象徵。有位剛分配到銀行工作的年輕女子,用積攢了一年的薪水,買了一對特大的純金耳環,歡天喜地四處招搖。

時值隆冬,凜冽的寒風迎面撲來,宛如刀割。然而,那女子卻毅然取下溫暖的長圍脖​​,嫌它礙事擋住了耳環,走路時還昂首挺胸特意晃動那耳環,唯恐別人看不見。

不到一個月,女子便遭遇了變故:

一日下班後,她興沖衝去參加朋友的生日晚宴。迎著夕陽,霞光遍灑大地,照得那副大耳環金光閃爍。

在一段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上,她陶醉地哼著流行歌曲.突然,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襲來——原來,後面來了個男人,硬生生地將她的耳環扯下,轉幾個彎
便消失在夕陽的餘暉中了​​。


年輕女子的耳朵,被拉出兩道口子,鮮血淋漓。她手摀耳朵,歇斯底里地狂叫著去追那人……

  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哪怕只有一顆小珊瑚,也要佩戴在身上最顯眼的地方。一旦得到什麼珠寶,便會立即裝飾於身,興奮之極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就像藏地一句俗話所說:“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富而不驕,不論多麼富可敵國,在外面也都顯得平平常常,甚至比一般人更節儉。 “大成若缺”、“大智若愚”,這反倒是一種在智慧。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常言道:“美酒越久越香,朋友越老越好。”親近了多年的老友,彼此之間有深厚的情誼,不要因為看到對方的一些毛病,就厭惡拋棄,從而輕易捨棄。
朋友的真正價值,在於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勵。對於無關緊要的事,用不著經常斤斤計較、小題大做。

古人常說“故舊不遺”,就是讓我們要念舊。歷代一些有名的帝王,如漢光武帝劉秀、明太祖朱元璋,雖然貴為天子,卻仍不忘舊情。

比如,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並親自寫信致老友:“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

可是我們身邊有些人,一旦發達了,喜新厭舊的毛病就出來了,新鮮的朋友對自己很有吸引力,老友看上去已索然無味。這些人給人一種薄情寡義的感覺,他們喜歡找“對味兒”的朋友,可得到的卻盡是曲意奉承、居心叵測之輩。
就像鴟鴞王,正是因為依靠烏鴉做大臣,才最終把自己毀了。
往昔,鴟鴞與烏鴉累世為仇,互相攻擊,一直沒完沒了。爭鬥中,烏鴉的軍隊總是屢戰屢敗。烏鴉國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再仔細分析了敵我情況後,制定出了一條巧勝敵方的妙計。

他讓別的烏鴉將自己身上的羽毛拔光,扔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當鴟鴞軍隊經過時,禿毛的烏鴉大臣便悲啼哀嚎,高呼救命:“無情無義的烏鴉把我拋棄了!我無依無靠,求你們救救我吧!”

經過盤問,烏鴉大臣說:“我一直勸烏鴉國王,希望兩軍言和,可它不聽,一怒之下將我害得好慘。”

雖然鴟鴞國的大臣們一致認為這可能是奸計,但鴟鴞國王經不起烏鴉的哀求和甜言蜜語,在一味歌功頌德的“糖衣砲彈”攻擊下,鴟鴞國王破格收留了它。

之後,烏鴉大臣以各種方法博取國王的歡心,終於爬上了丞相的寶座。

一日,它對國王說,鴟鴞的巢穴不科學,需要改革:築巢的材料應使用乾柴,裡面墊上細軟的干草,下面懸空以便通風,這樣晝夜休息都很舒適溫暖,同時因乾燥的
緣故,也可免除風濕等惡疾。

鴟鴞國王聽後,大加讚賞,吩咐馬上照辦。

大家走知道,鴟鴞的生活習慣是白天睡覺,晚上外出覓食,一天中午,正當鴟鴞軍民在安樂窩中呼呼大睡時,烏鴉大臣點起一支火把,將鴟鴞王國燒得片甲不留。
鴟鴞和烏鴉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逐漸建立起來的關係,才能經得起考驗。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3.寧與君子結怨,不與小人為友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3.寧與君子結怨,不與小人為友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3.寧與君子結怨 不與小人為友
他們為了成辦一件事,總在心裡籌劃盤算,但口中說出來的話,卻彷彿是與此事不沾邊的另一件事。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既是狡猾者的本性,也是我們常說的“口是心非”。
如今,道貌岸然的狡猾者特別多。他們為了獲得一些利益,比如錢財、名聲、權勢。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救度天下蒼生,為了人們的幸福安樂……乍聽之下,定會為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胸懷所感動,但落到實處時,卻令人大失所望— —他們非但未曾利益別人,甚至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傷害別人。

這種人常說“我一切都是為了你”,但實際上,卻是為了他自己。他們為了成辦一件事,總在心裡籌劃盤算,但口中說出來的話,卻彷彿是與此事不沾邊的另一件事。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既是狡猾者的本性,也是我們常說的“口是心非”。

關於這樣的狡猾者,古往今來特別多:

古印度有一個憨直老實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個金瓶,卻不知其價值,於是向旁人詢問。
一個狡猾的人對他說:“這是金瓶,價格昂貴。我們應該共同擁有它,因為找到金瓶的是你,而發現價值的是我,所以我也有權利享用。”

憨者覺得有理,便爽快地答應了。他們商量把金瓶埋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需要時一起來取。

事後,狡猾者心生一計,為獨吞金瓶而將其轉移到別處。過了一段時間,他邀憨者同去挖取金瓶,卻不見金瓶踪跡。

狡猾者先發製人,對目瞪口呆的憨者大吼:“一定是你把金瓶偷走了。”

見對方嚇得愣在那裡,狡猾者於是順水推舟,裝出一副寬宏大量的樣子:“唉,算了!只怪我們運氣不好,金瓶可能是長翅膀飛走了,自認倒霉吧。”

憨者緩過神來,並未按狡猾者制定的“套路”走,突然大聲說道:“我絕對沒偷!否則,當初就不會答應與你共享,肯定是你偷了。”

狡猾者一見此招不靈,又使出第二招:“你不承認的話,我們可請國王決斷,弄不好可要坐牢啊!”

狡猾者想以“國王”和“坐牢”來威脅對方,憑自己的小聰明和能言善辯獲勝。
但憨者心胸坦蕩,毫無懼色,一口就答應了。

到了國王處,狡猾者搶先陳述經過,並一口咬定是憨者偷了金瓶。

幸好國王是位明君,他說:“你的理由不夠充分,我要調查核實。”

狡猾者又說:“我有一個好主意,不如明天我們約個時間,一起去埋金瓶的地方詢問土地神。”國王同意了。

狡猾者回到家中,唆使父親假扮土地神。第二天一早,父子倆到了藏金瓶的森林。兒子把父親裝進一截朽木,兩頭堵住,只留了一點供呼吸的縫隙。

一切準備就緒後,他才去與國王等人會合,一起來到藏寶之地。

狡猾者說:“請土地老爺顯靈,指明偷金瓶的人。”

此時,從朽木中傳出了“土地神”的裁決:“是憨者偷的。”

國王覺得有些蹊蹺,但默不作聲。

憨者急了,用力推搖朽木:“你說是我偷的,可以把我燒死。但我認為你冤枉了我,所以決定先燒掉你。”說完就從口袋裡掏出火石,撿來樹葉枯枝,要燒這截朽木。

狡猾者見勢不妙,急忙上前阻擋:“不能燒,否則要受懲罰。”

憨者一把推開他:“有什麼不能燒的,燒了他之後就燒我。”

火焰盛燃,越來越旺,煙也熏進了木頭里。 “土地神”實在忍受不住了,大喊:“放我出來,我不是土地神。”

至此,狡猾者的陰謀完全失敗,金瓶也回到了憨者手中。
可見,口是心非的狡猾者,常愛故弄玄虛、弄耍伎倆,最終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不成反害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寧與君子結怨仇,也莫與小人結親友。因為,即使與正直的君子結下了怨仇,但他們遇到對眾生有利的事,也不會因為與你有矛盾就從中作梗,反而會盡力相助。但狡猾的小人卻截然相反,且不說與其結怨會遭報復,就算與之結為親友,也無法避免他們的暗算。

縱然你真心對他,但因其本性卑劣,也不會懂得知恩圖報。即使你平時一直關心他,但只要偶爾發生一點小摩擦,他就會懷恨在心,一有機會,便會變本加厲地損害你。
尤其當涉及切身利益時,他更加會不擇手段。因此,在與別人交往時,先觀察他的人品非常重要。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當自己條件比較好時,很多人都謙恭順從、讚歎有加;而一旦你落魄了、生病了,非常需要人安慰和照顧,此時願意陪伴你的,恐怕是屈指可數。
現實生活中,很難分辨出誰是善友、誰是損友。真正的友情,在順境中難以發現,往往是於逆境中才見真情。
  《伊索寓言》中講過一個故事:
兩個朋友行路時遇到一頭熊,路邊只有一顆樹。其中一個立即爬上樹躲了起來;另一個人無路可走,只好躺在地上,屏住呼吸裝死。
  熊走近裝死的人,嗅了嗅。因為熊不吃“死人”,於是就走了。
熊走之後,樹上那人下來了,問:“熊剛才對你說了什麼?”
“熊給了我一個簡短的忠告:對於在危險面前把你拋棄的朋友絕不能與之同行!”
  還有一則寓言說:
阿凡提擔任官職時,門庭若市,趨之若鶩者不計其數。一位鄰居冒昧地問:“你家整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你到底有多少朋友呢?”
阿凡提平靜地回答:“等我削職為民時,再告訴你。”
  相信不少人對此也深有體會。當自己條件比較好時,很多人都謙恭順從、讚歎有加;而一旦你落魄了、生病了,非常需要人安慰和照顧,此時願意陪伴你的,恐怕是屈指可數。
  這說明了什麼?能同富貴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能共患難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當別人提出好的意見,或者揭露你的過失時,自己應當虛心接受,並把他當做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誰也不願輕易得罪別人,倘若不是出於好心,人家不可能故意挑你毛病。
  世間的朋友,分損友與益友。
按照《論語》的說法,損友有三種:“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友便闢,只逢迎諂媚的朋友;友善柔,只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的朋友;友便佞,指善於花言巧語的朋友。
 
益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指正直的朋友,不會有狡詐心和欺騙行,讓人有安全感、信任感;友諒,指誠實守信的朋友;有多聞,指廣聞博學的朋友。
一個人能否遠離損友、交到益友,關鍵在於自己。倘若別人指出你的過失,你非但不生氣,還願意認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頑不靈、頑固不化,不肯虛心接受,甚至還暴跳如雷,益友就會慢慢疏遠你,終有一天離你而去。
  這裡有一則故事:
孔子最初在魯國時,做過大司寇,攝行丞相事。雖然時間不久,只做了三個月,可是魯國大治。

  大治到什麼程度呢?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路上丟失的東西沒人去撿,晚上睡覺不需要關門;刀槍都收到倉庫裡了,戰馬也被趕到男山上喂草。舉國上下一副太平景象。

孔子把魯國治理得這麼好,這讓齊國君王特別害怕。因為齊國跟魯國時鄰國,為阻止魯國繼續強大,以免把齊國給佔領了,他們想辦法破壞魯國的政治。

  齊國想出什麼辦法呢?就是訓練一班擅長歌舞的美女獻給魯國,用意是想令魯國君王沉迷於聲色,不再治理國家。

魯國君王一得到這些美女,果真什麼都不顧了,一天到晚欣賞歌舞、飲酒作樂,甚至三日不上朝。

孔子見此,便向魯國君王苦苦進諫,勸他不要貪戀女色。可君王不肯接納孔子的意見,認為自己沒有過失,倒埋怨孔子多事。

孔子一看到這種情形,覺得魯國沒有可為了,就辭官不做,開始周遊列國,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施展他一生的抱負。

所以,當別人提出好的意見,或者揭露你的過失時,自己應當虛心接受,並把他當做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誰也不願輕易得罪別人,倘若不是出於好心,人家不可能故意挑你的毛病。

其實,即便是再完美的人,也難免會有發現不了的過失,需要經常有人在旁提醒,就像唐太宗以魏徵為鏡。如果聽到說自己過失就生氣、讚揚自己就歡喜,那永遠都無法改正錯誤,言行舉止也會越來越不如法。這樣一來,損友將日益親近你,益友則會漸漸遠離你。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交友應尋找情誼深長、穩重可靠之人。有些人今天對這個好,明天對那個好,跟誰都只有三分鐘熱情,這種說變就變的人,往往不可深交。

一個人若對朋友情誼不堅,從來不懂得以誠相待,遇到問題時只顧自己,那麼有誰願意與他交往呢?
以前有個鸚鵡王,它擁有部下三千之多。其中,有兩隻個頭大、身體格外健壯的鸚鵡,總喜歡想些有趣的花樣給鸚鵡王玩樂。他倆經常各叼一根木棍的一端,讓鸚鵡王站在棍子上,當成車子於空中飛來飛去,周圍簇擁著三千屬下,好不威風。
日子久了,鸚鵡王思忖:“若長期尋歡作樂,就會失去好的品性和修養。現在這些部下雖都盡心盡力服侍我,但不知它們是真心還是假意,我且裝病試試。 ”於是,鸚鵡王詐稱身體不適,悄悄躺在一邊,一動不動。
屬下們見後,草草地用樹葉往它身上一蓋,就各自離去了。鸚鵡王看看四周,沒有一個留下的,便獨自到深山去找吃的了。
他的屬下飛到另一座山林,去拜見另一隻鸚鵡王,並報告說:“大王啊,我們的國王死了,今來投靠您,願做您的奴僕。”
對方卻說:“你們的國王真的死了嗎?我要以屍體為證,若是事實,我才接受你們。”

這群鸚鵡沒辦法,只好飛回原處,可怎麼也找不到鸚鵡王的屍體。它們飛來飛去到處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但是不是屍體,而是活的鸚鵡王。
眷屬們馬上又像過去一樣,跑去殷勤地侍奉它。鸚鵡王感慨地說:“我還沒死,你們就離我而去。你們只知尋歡作樂,見異思遷,世上再難找出你們這樣的了。”說完,鸚鵡王就飛走了。
交友應尋找情誼深長、穩重可靠之人。孟郊在《求友》中也說:“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有些人今天對這個好,明天對那個好,跟誰都只有三分鐘熱情,這種說變就變的人,往往不可深交。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我們不要總說人過失。因為我們是凡夫,內心所呈現的,大多是不清淨的顯現。正如有些大德所言:“佛見眾生全是佛,魔見眾生全是魔,凡夫見眾生全是凡夫。”

    
有些人常看別人不順眼,說起別人的過失真的是“天才”,再難聽的語言也說得出來,讓人聽都不敢聽。對他們而言,別人臉上有蝨子都看得見,自己臉上有犛牛也看不出來;自己的過失像須彌山那麼大都看不見,別人的過失像微塵那麼小也了了分明。這是相當不好的!

《格言寶藏論》中說過:“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

賢善高尚的人,喜歡時時刻刻反觀自己,以求不斷完善自己的德行。而品格低劣的人,眼睛始終向外看,探尋別人的缺點成癖,觀察他人時細緻入微,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甚至戴上放大鏡,企圖在雞蛋裡挑出幾根骨頭。
對於別人的功德,他們往往視而不見,一看到過失卻如獲至寶,斷章取義、大肆宣揚。

要知道,一個人的境界,是無法以外在來衡量的。昔日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表面行為如法的很少。他們或是當屠夫,或是當妓女,或是當下賤者……但其內在的智慧和功德,遠遠超過了任何凡夫人。

這些外表看來很普通,似乎沒有過人之處,但他內在是大菩薩,如果去說他的過失,這種罪業相當可怕。就如同被灰覆蓋的火星,外表看起來只是一堆灰,好像沒什麼火,但你坐上去的話,肯定會被燒到的。

古人云:“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喜歡聽聞別人的過失,不如喜歡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樣可以了知自己的不足,便於改過遷善。否則,一天到晚找別人的毛病,不要說是普通人,甚至是佛菩薩來到面前,也會覺得他一無是處。

對任何一個人,我們都應觀清淨心。心不清淨,便會將別人的缺點無限放大;心若清淨,周圍無一不是菩薩。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如果親近沒有道德的小人,聽多了他們的花言巧語,見多了他們的見利忘義,自己的邪見定會日益增上,智慧也將全部滅盡,無形中帶來極大的危害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修行中,惡友的危害都非常大。

一個人學好很難,學壞卻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會被惡友拖下水。 ((水木格言》中講過,縱然是圓滿的大樹,久泡水中,根也會腐壞;縱然是具足功德之人,長期與惡友交往,也會被他所毀。

《佛子行》亦云:“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意思是說,交往惡友,會增上貪嗔癡煩惱,失壞自己的聞思修行,以前具有的慈悲心也會蕩然無存,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平時的與人交往。

假如有人傲氣十足、煩惱深重,對善知識的教言不重視、不恭敬,那最好不要與之寸步不離,否則,自己漸漸就會被其同化,進而沆瀣一氣、同流合污。
古人特別重視擇友,《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窗讀書、同床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裡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後,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

管寧見狀,一邊幹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

華歆聽了,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但不住地唉聲嘆氣。

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富外經過,一大隊人敲鑼打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

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華歆卻被這辭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後,就當著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致。從今以後,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我們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所以,如果親近沒有道德的小人,聽多了他們的花言巧語,見多了他們的見利忘義,自己的邪見定會日益增上,智慧也將全部滅盡,無形中帶來極大的危害。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其實,有些人的爭論,根本沒有什麼實義,完全是為了爭一時之氣。這在智者的眼裡,就跟看小孩搶玩具一樣,只會一笑置之。

性格粗暴、蠻不講理的人,若與之交往甚密,很容易煩惱纏身,深受其擾。

若爭論起來,你講一句,他會回敬你十句,無理也要辯三分,邪理歪道胡攪蠻纏,吵得臉紅脖子粗,最後往往會反目成仇。所以,作為有智慧的人,跟他們既不要過於親近,也不必爭吵。

或許有人會問:“這種不講理的人,有時躲也躲不開,你不理他,他反要自己找上門,那又該怎麼辦?”此時,你可以用安忍來對治,或不答話,或隨​​彼所說,暫時隨順。

曾有兩個脾氣暴躁的人,因一小事而爭論不休,眼看著夕陽西下,仍未得出結論,二人不歡而散。
當晚,甲到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家裡,敘述緣由,請長者評判。長者言:“你說得很對。”他心滿意足,歡喜地回去了。

不一會兒,乙也來到長者家,說自己如何有理。長者聽完,仍笑容可掬地說:“你說得很對。”乙也稱心如意地離去了。

長者的侍從見此情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解地問:“你為何說他二人都對?既然都對,又為何要爭辯呢?”

長者舉目一笑,說道:“他二人所辯的內容,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毫無意義。繼續吵鬧爭辯,勢必引生禍患。對於這類人,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隨順他們的想法,他們也就滿意了。

  果然,甲乙二人平息了紛爭。

其實,有些人的爭論,根本沒有什麼實義,完全是為了爭一時之氣。
這在智者的眼裡,就跟看小孩搶玩具一樣,只會一笑置之。

楞嚴咒咒輪

楞嚴咒為咒中之王,功德利益廣大不可思議。將此咒輪貼在家中清淨處所的牆上,或供在佛堂上,或帶在身上,即得護法龍天善神擁護,一切災厄皆悉消滅,一切罪業皆得消除,一切諸毒所不能害,一切諸魔所不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