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證悟心性智者的見與不見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證悟心性智者的見與不見/竹清嘉措仁波切
 
未證真實者,謂有輪與涅,已見真實者,輪涅二俱無。——龍樹菩薩正文:
 
密勒日巴大師道歌所講述的內同,符合了“他空”的見地,與講述三轉**如來藏的經典和《寶性論》等等的“他空”見地是相符合的
 
善巧通達這一切的智者,所見的不是心識,他們見到的是本智,所見的不是眾生,他們見到的是佛陀,所見的不是現象,他們見到的是法性。由此生起大悲心,十力、無畏、陀羅尼以及一切諸佛所具有的功德,就像滿願摩尼寶一般自然湧現,這就是我這個瑜伽士所了悟的。
 
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見諸識見本智,不見眾生見佛陀,不見諸法見法性。由此自然生大悲,十力無畏陀羅尼,諸佛所有眾功德,如摩尼寶自湧出。此瑜伽士我證境。
 
密勒日巴說:“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見諸識見本智。” 所謂的“如是了悟”,意思是說,如實了知密勒日巴所說的:“ 在勝義上,輪涅的萬法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輪涅的萬法是存在的;而在究竟上,是顯空無別的。”像這樣如是了知;了悟的智者,具有能明辨事物的本智與差別的智慧,他們“不見諸識見本智”。 “不見諸識”,是指諸識不具有自己的體性,諸識超越了一與多的自性,因為它們是無自性的,所以見不到諸識,所見到的是無自性的。
 
所謂“見本智”,是指自生明覺的本智沒有任何垢染,是世俗名言所無法言說的,因此可以見到自生的本智。 “不見諸識見本智”中說“見不到諸識”,這是有原因的,因為諸識是超越一與多的“無遮”,它們是不存在的。而能“見本智” ,是因為瑜伽士們已經直接了悟超越諸識的自生本智。
 
從這個角度來看,首先,先透徹了悟二轉**的見地,並獲得堅定的確信,然後就能夠了悟“他空”的見地。
 
簡言之,“ 不見諸識見本智”,意思就是:他們不會見到種種心識,因為諸識是無自性的;而瑜伽士所了悟的是本智,瑜伽士和瑜伽女以無能悟與所悟的方式,直接見到了本智。
 
“不見眾生見佛陀”,不見眾生的原因是什麼呢?所謂的眾生,是對“由於無明而產生迷惑的眾生”而安立的一個名稱。但是因為這個迷惑是不存在的,所以眾生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見不到眾生的。而所謂“見佛陀”,即是見到眾生心的實相是本然清淨的佛、如來藏。
 
那麼,不見眾生,是因為眾生是一種迷惑的顯相嗎?所謂的“眾生”,是賦予迷惑之心的一個名稱。因此,沒有迷惑的話,也就沒有眾生。由於迷惑不存在,眾生也就不存在,所以智者們見不到眾生。
 
而所謂的“ 見佛陀”,意思就是:心的實相是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佛;暫時的垢染清淨了之後,即是遠離客塵的佛。如此,就成了具足二淨(注:煩惱障與所知障皆清淨)的佛果。簡言之,因為心的實相是本來清淨的佛,所以見到了心的實相,就可以說是見到了佛。而所說的“不見眾生”,是說明如果去思維眾生的五蘊,它們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見不到的。因為眾生沒有自我,所以是見不到眾生的。由於眾生僅只是依憑著五蘊的一種假立,而且沒有自我的存在,所以見不到眾生的。
 
“不見諸法見法性”,由於世俗的諸法是迷惑的顯相,而且因為它們是世俗的,所以用智慧分析的話,是無所見的,是“不見諸法”的。而“ 見法性”呢,在這裡,法性是指自性的明光,這是智者們所見到的。在這裡,本智、佛和法性,意思是一樣的。
 
再來講到自空和他空這兩者的理論系統。自空的體系主張:勝義諦,是究竟的空性,或者說是離戲。而他空,則主張勝義諦即是本智,即本智明光。
 
瑜伽士們不見諸識,不見眾生,不見諸法,卻直接真切的了悟本智、佛和法性,由於這樣的了悟,讓他們自然生起了大悲心,由於過去的祈願和悲心的修持,使他們現在自然地生起了悲心,並因此產生了極大的力量。因為這樣的力量,使他們孺童滿願摩尼寶一般,自然地獲得了十力、四無畏、陀羅尼和神通等等佛的一切功德。
 
“此瑜伽士我證境”是說:這就是我——瑜伽士密勒日巴所了悟的境界。
 
————原文錄入自竹清嘉措仁波切所著《坐墊上升起的繁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