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神秘的天葬,是生命最後的布施




神秘的天葬,是生命最後的布施
     




藏族人普遍推崇天葬,這是因為拿屍體來餵食禿鷲,是一種布施行為,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捨身布施。可能大家都知道佛陀以己身飼虎的故事。天葬是這一世,做最後一次佈施,修最後一次施身法,行最後一次菩薩道,是大乘佛教中大慈悲心最徹底的表現。

死亡,對於藏民族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預示著新生命的開始。西藏天葬文化的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迴轉世觀。即:世界上的生靈都是外殼和靈魂的結合體,死亡只是靈魂與軀體的分離,是靈魂從這個軀體到另一個軀體的轉化。空行母化身的禿​​鷲食人屍體後,高飛天際,帶人的靈魂進入天國,成其善果,並使人坦然認識和對待死亡,會引導和警示活著的人精進修行向善自律。

下面這個西藏天葬的故事,或許能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這一施身法傳統。

在一世敦珠法王時期,法王的一位弟子是屍陀林的天葬師,這位天葬師和空行禿鷲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在一次天葬過程中,屍體還並未處理好,卻因禿鷲過多並且來勢急促,天葬的場面顯得擁擠與混亂,天葬師不得不用手裡的刀揮舞著,示意禿鷲們退讓,但此時因意外的疏忽,手中的刀刺進了其中一隻禿鷲的背上,隨後這只禿鷲便帶著天葬師的刀,飛離了天葬台。

從那以後,這位天葬師在修法時總是障礙重重,難以得到明顯的進展,於是,便到法王跟前祈求,法王說他刺傷的禿鷲實為空行母的化現,也因他誤傷空行母、破了密乘戒,而對他進行了嚴厲的呵斥。之後,法王慈悲告誡他,必須在這位空行母面前懺悔,並得到她的原諒,才算是將罪業懺悔清淨,戒體方可得以恢復,修證的覺受和驗相才有可能重新生起。

天葬師聽後便帶了一些衣物,沮喪的離開了法王和家鄉,去尋找這位空行母,希望得到當面懺淨罪業的機會。可是一經三年,天葬師穿過了大半個藏區,輾轉多地,依然無果。直到有一天,天葬師途經衛藏地區,正口渴難耐之時,路過一戶人家,便想進門討些茶水解渴,家中女子出來後意外的打量著天葬師,並喊出了他的名字,招呼他進屋喝茶。

天葬師隨後在屋裡的桌子上看到了自己曾用多年的天葬刀,這時女子解開上衣,露出背後肩膀上當年被刺傷時留下的傷疤,天葬師恍然大悟,亦驚喜萬分,才知道這位女子就是自己千辛萬苦尋找數年的空行母,便跪地祈求空行母原諒自己當年失手刺傷她的過錯,空行母慈悲寬恕了天葬師,並解釋說,當時也是因為自己心急才令他手足無措,現在傷口已經恢復,就不用放在心上了。天葬師得到了空行母的原諒,返回家鄉,回到了法王的身邊,法王因弟子經懺悔得以清淨戒律而甚為歡喜,並予以祝賀。

空行母化現為禿鷲,接引濁世眾生往生淨土的真實故事也源遠流長,時至今日,慈悲的空行母們依舊會以神鳥禿鷲的形象,當人們以身體做最後的上供下施時,給每個經過天葬台的靈魂,予以聖潔的加持和接引,令他們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在佛教中,要想證悟佛陀所說教法,求得解脫,首先要具足福慧二資糧,缺一不可。而要具足福慧的資糧,就要為自己積累功德。布施和供養是積累資糧的有效方法。布施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根據《本生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布施,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等,這些用自己身體佈施的行為是修施身法中最徹底的一種,這種布施的功德非常大。

既然布施可以為我們積累福慧的資糧,因此在西藏,人們把布施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說到此,大家可能就會理解,為什麼很多藏地的人會磕長頭一路風塵到拉薩,然後把一生的積蓄捐給寺廟,猶如完成一件神聖的工作似的。磕長頭是密乘的一種消業的修行方法,而布施則是在為自己累計功德。用這樣的方式朝聖,本身也是藏地最常見的修行方式之一。

回到天葬的話題,藏族人看待死亡的態度值得我們思考,死亡不過是生命進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沒有什麼可怕的。生是死的開始,死又是生的開始。佛法告訴我們,不必太執著於我們這個肉身,它只不過是承載我們生命的一條船。當我們覺悟的時候,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價值的時候,這條船會帶我們渡過輪迴的苦海,到達覺悟的彼岸。

藏族人認為,既然我們意識到人身不過是生命過程中的一條船,當生命結束的時候,這條船也就沒有用了。既然如此,為何不把自己的肉身當作這一世最後的一次佈施和供養呢?雄鷹禿鷲也是有情眾生之一,將肉身布施給它們也就等於是布施給了六道眾生。修“施身法”,不僅將身體佈施供養諸神、佛菩薩,更供養給餓鬼,惡魔,不淨眾生,不捨任何眾生。這是佛教徒悲憫眾生的慈悲思想的具體體現,這樣的功德何其大也。

從今天漢地、或西方人角度看,西藏天葬也是對大自然環境的保護、尊重和無私奉獻。藏文古籍中有記載:吐蕃“五松”時期,藏王松贊乾布把“不殺生”定為國法的頭條,並嚴格執行。把不殺生列為國法的頭條,除藏族以外世上從來沒有其他國家這樣做過。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戒殺放生和天葬保護自然逐漸從“國法”轉變成為藏民族的“約定習俗”

心與心的距離

心與心的距離


在不丹,有個老太太快要死了。這老太太生平有塊最珍愛的綠松石,終臨前交給孫女,吩咐說:“我只相信竹巴昆烈,你把它供給他,求他替我做個破瓦,好讓我這老婆子順順噹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不要給其他人!我十五歲時候,覺得他只不過是個瘋子;三十歲的時候,覺得他很神;到了四十歲,我再也不懷疑他的所作所為;到了五十歲,我清楚明白他是個聖人;現在我到了七十歲,在心裡祈禱他,總會有所感應。你爸爸的爸爸已經死了,你的爸爸也死了,我曾經把那些故事講給他們聽,他們都知道這些事情的。你現在還小,還不懂事,記得千萬不要把松耳石給別人!我只信他!”
老太太咽了氣,可是竹巴昆烈神龍見首不見尾,到哪裡去找呢?孫女覺得絕望,悲從中來,索性坐在門口大哭。忽然聽到有幫小孩嬉鬧,一看,他們正在附近做扔瓦片的遊戲,怎麼當中還有個老頭子,玩得正起勁?不就是祖母最崇拜的竹巴昆烈嗎?他怎麼跟小孩子們混在一起呢?
迳上前去,嚴肅恭敬地跪下來,叩了三個頭,說明原委,把綠松石供上,請他幫奶奶做個破瓦。本以為他會拿出鈴啊、鼓啊,叮叮噹當敲一通,像寺裡的喇嘛們咿哩哇啦地念通經,可是竹巴昆烈好像不當回事似的,仍舊和那幫小孩子們玩得興高彩烈、大呼小叫。他接過綠松石,只隨手一扔,就扔進自己的箭袋裡,嘟噥了一句:“松石進了我的箭袋”,又撿起一塊瓦片,朝西邊的天空裡一扔,說:“你奶奶入住蓮苞。”說完照舊還跟孩子們玩。
孫女就納悶了,這個傢伙,又沒見他搖鈴,也沒見他敲鼓,這樣就算把我奶奶超度了?會不會……是個騙子啊?難不成我奶奶也被他騙了一輩子……?不免有點生氣,嚴肅地說:“人都死了,這麼大的事……您怎麼好像玩遊戲似的?”竹巴昆烈也不分辯,笑嬉嬉頑皮地瞥了她兩眼,把綠松石從箭袋裡倒了出來,還給姑娘說:“喏,不相信是吧?還給你。”說完再扔了一塊石頭到地下,說:“你奶奶還得在地獄裡待著啊!
姑娘自然不信,跑到大寶法王跟前,供上了松耳石,不等她開口,大寶法王金口玉音說:“姑娘你怎麼那麼糊塗呢!你奶奶臨終前是怎麼說的?”原來大寶法王早就以神通觀見事情的原委。小姑娘也只好傷心地哭著走掉了,還是去找竹巴昆烈吧,但這世界那麼大,讓她哪裡去找呢?正在犯愁,又看見竹巴昆烈還跟一幫小孩子玩扔瓦片的遊戲呢。
竹巴昆烈老遠就瞧見她來了,笑吟吟地又朝西邊的天空扔了一塊石頭,說:“松耳石再來,你奶奶重住蓮苞。”姑娘供上松石,請求懺悔。五體投地的當兒,忽然想起來,哦,喇嘛兩次拋的瓦片,都是扔上了天,不見有落地,扔在地上的那個石子,也不見了踪影!真神啊,我是太在意松耳石了,沒看清楚瓦片和石塊啊!我現在才知道,我奶奶了解他了解了七十年才真正地懂得他啊!
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往往只看見綠松石,卻看不見瓦片與石子……他們有太多的標準,反而喪失了童真,因而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他們太注意形式,卻忽略了深蘊其中的本質,對於一個大成就者,需要花七十年的時間才能了解,換句話說,就是你永遠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他。

應時刻觀察自己內心 如意寶法王晉美彭措 來源:《智悲精滴》 索達吉堪布譯


應時刻觀察自己內心

蓮花生大士曾經授記道:“時日雖依舊,人心已不古。”遙望渺渺星漢,從古到今,我們曾看到過多少次日出日落、斗轉星移? 正如人間草木歲歲枯榮、周而復始一般,大自然的許多景緻都是恆久未變、年年依舊,而人的心地卻再難以回復如初。

多麼希望大家都能時刻觀察自己內心啊!我們應盡量克制煩惱和貪欲,避免一切惡劣行為的發生。如果是老年人,那就不要再聚集閒聊,以免浪費光陰;年輕人也不應與世間凡夫俗子一起終日廝混;至於小孩子,父母更是要對他們嚴加管教,決不要讓他們沾染上任何惡劣習氣。

寂天論師在《入行論》中曾經指出:身為菩薩,每當行事之前,應當首先觀察自心,以便權衡善惡利弊。我們應該只做該做的事情,而不做想做的事情。

在此末法時期,無論就外在的器情世界,還是就眾生種種不堪入目的顯現而言,均可謂剛強難化。因此希望大家能夠樹起正見,深切思維,認真取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便維護佛法的總體形象。

每當我們觀察自己的內心時,我們就會發現,屢屢湧現出來的,多是難以克制的諸多煩惱,真正的善念實乃少而又少。即便偶爾生起將心識轉向佛法的念頭,那好不容易才生起的善念也總是一閃即逝、力有不逮。

如果我們再轉而觀人生的各種因緣,便會發現,即使自己誠心誠意地祈禱上師三寶,無意中也會遭遇眾多違緣,本身的壽命也如同草尖上的露珠一樣短暫無常,這些都會令我們心灰意冷。

由此,我們才可以深切體會出高際必墮,積聚必散,有生必有死,有興必有衰的深刻道理。並進而認識到世間的所有法則、輪迴中的一切顯現都是如此的不可依靠。因此,只有發願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才能真正擺脫痛苦的捆縛,得到究竟的利益。

在這個發心的過程中,我們最好不要憑空許諾要承擔多重多重的擔子。在經過反復權衡後,凡是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的工作,無論是有關佛法的,還是與佛法無關的,都不要一概答應,更不要輕易就發下宏願。

作為一名薄地凡夫,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具備超凡的工作能力,故而應當努力從發起願菩提心做起,以期通過修行提高個人的能力,並非要好高騖遠地去實踐什麼​​行菩提心。否則不但對於眾生利益甚小,還會對自己構成危害。因為利益眾生的前提是必須具足不共的智慧與能力,否則就一定難堪重任。

若度化眾生的因緣尚未成熟,自己就貿然行事,固然其發心值得敬佩,但實際效果定然不會理想,並且還會因此而障礙個人修道,其結果無非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已所以,在沒有獲得足夠的智慧與能力以前,我們還不如前往寂靜之處精進修持,以期早日做到願行一致。

如意寶法王晉美彭措來源:《智悲精滴》 索達吉堪布譯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自從修了度母法,人氣倍增!索達吉堪布


自從修了度母法,人氣倍增!索達吉堪布



如果想度化眾生,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威德和能力,折服他們的心。就好比兩個人在一起,一方若沒有魅力,整天只是吵架,這只能讓別人離他越來越遠,根本不願呆在他身邊。



反之,一個人若具有吸引力,如同有了鮮花就會招來蜜蜂一樣,別人自然喜歡親近你,此時,想利益他就一點也不難了。



所以,若想吸引別人、收服別人,離不開度母的加持。修度母法獲加持度母的身相非常莊嚴,具有珍寶瓔珞等報身服飾,這也是一種加持的象徵。在歷史上,一些具有善緣的人,都曾見過、甚至得到過度母身上的裝飾。



據無垢光尊者的傳記記載:當他住在桑普時,由於惡劣眾生擾亂,先後被迫搬了七次家。最後,他寫了一首厭離世間的道歌,離開了那裡。路上,他遇到一位格西(藏語“格威西聯”的省音,意為“善知識”。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的學位。喇嘛按順序學完必修的經典後,可以考取不同等級的格西學位),他說自己準備去某山洞閉關,恰好格西也想去那兒,於是二人結伴到了那裡,他們發願閉關八個月。期間,他每天給格西講一次《現觀莊嚴論》。



過了五個月,一天的拂曉,無垢光尊者在夢中見到一位度母化身的少女,她騎著金鞍鈴鐺裝飾的駿馬,身著錦緞衣裳,佩帶純金、綠松石等飾品,以金瓔珞掩面,芳齡十六左右。他請求道:“聖女,請慈悲攝受加持我。”


少女摘下自己的頭冠,戴在他頭上,並說:“從今以後,我恆時加持你,並賜予你悉地。”


醒來之後,他連續一個月處於明樂無念的境界中。從那以後,他的一切事業都得到了度母幫助。


當然,不僅是修行人,世間人修度母法也很有感應。現在許多人渴望婚姻美滿、夫妻恩愛,實際上,修度母法對此非常有幫助。曾有個女人結婚好多年,年紀也不小了,但老公依然對她非常好,看她的眼神,就像還在蜜月中。



周圍的人見了極其羨慕,就問她是什麼原因。她回答說:“以前不是這樣的,之前我和老公的關係很差,老公總是看我不順眼。後來,一位上師對我說,如果能念40萬遍度母心咒,夫妻關係就會好轉。於是我就開始念,念到20多萬遍時,真的有變化了。直到現在,我們是越來越好,所以我發願繼續念,一直要念夠100萬遍。”



修度母法獲智慧可見,度母的加持周遍一切,只要有信心,就必定能得到加持。此外,有些人若想開智慧,以虔誠心祈禱度母,也能如願以償。往昔“第二大佛陀”世親論師的得意弟子——安慧論師,前世是只鴿子,世親論師在背誦般若九十九萬部時,它經常在屋簷下聽,有時候生起歡喜心,有時候恭敬地低頭。



當今時代,度母法門特別適合大家。有些人表面上看,吃穿不愁、功成名就,但實際上,在各種風光的背後,總是被煩惱折磨,心中苦不堪言,若能修持度母,無論他遇到什麼不順,都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痛苦,依靠度母的加持也一定能遣除。



度母法門,可根據自己的因緣選擇修持綠度母心咒、白度母心咒或二十一度母贊,一樣殊勝!修持度母法門(綠度母心咒、白度母心咒、二十一度母贊)可通過唱誦,從而將不清淨的語言,轉換為佛的語言。



真正勝義諦的咒,不是聲音、文字、語言與符號,而是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我們平時念誦的咒語,比如綠度母心咒“嗡大咧度大咧度咧梭哈”,也有六種不同級別的認識。




我們目前的認識是其中最低的,認為咒語的本質,就是人的語言、聲音,咒語與平時說話、唱歌的區別,只是有沒有加持,有沒有消除障礙、得到成就的力量而已,但本質都是自己的聲音。
最高層次的認識,是觀想了知融入“嗡大咧度大咧度咧梭哈”這個咒語就是綠度母,綠度母佛尊與我們念出來的聲音“嗡大咧度大咧度咧梭哈”完全是等同一體的。



很多人在看到綠度母菩薩像的時候,會認為佛像很有功德,應該恭敬頂禮,​​但卻認為咒語是自己發出來的聲音,沒什麼值得恭敬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本來綠度母菩薩像也是畫匠用礦物等顏料畫出來的圖像,也是有漏的,它與動物圖像的差別,只是加持作用的不同,但本質上沒有差別,都是圖畫。因為我們把綠度母菩薩像當作有加持力的佛像來看待,所以佛像才能對我們起作用;如果我們把佛像看得和其他肖像畫一樣,則即使是佛像,也不會起什麼加持的作用。





其實,牆上畫的綠度母菩薩像,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當我們的眼識感受到綠度母菩薩像的時候,綠度母菩薩像實際上就是我自己的眼識,也即心的現象。同樣,唱誦“嗡大咧度大咧度咧梭哈”的聲音,是我們的耳根所感受到的對境,是我們的耳識,也同樣是心的現象。




也即是說,眼識所見的本尊與口中所唱誦的心咒都是佛智的現象,一個是通過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另外一個是以圖像的形式出現,實際上二者完全等同,沒有任何差別。如果我們能了知咒語和佛像平等一味的道理,咒語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密法更進一步地認為,念咒與說話的本質,都是佛的語言,是因為我們認識上的偏差,才導致了念咒有功德,說話沒有功德,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語言的本質就是佛的語言,還沒有這樣的見解,故而不認為語言有功德。



在證悟以後,就能通達咒語和平常說話都是一味一體的平等法界,那時說話與念咒就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了。不過,在沒有證悟之前,雖然一切物質都是空性,但空性對我們還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對咒語的認識非常重要,如果對咒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則即使喊破喉嚨唱誦再多的咒語,也只能減少語言所造的罪業,而不能得到任何成就。





只要有了上述見解,通過唱誦心咒來福慧功德、減輕罪業、增長福報、證悟智慧等等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幸福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


幸福是什麼
幸福≠財富對缺衣少食之人來說,有了必需的財富,確實可以帶來一定的幸福。然而,當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後,財富的增長就不會帶來幸福的持續增長了。

舉例來說:從沒有房子過渡到擁有一套房子,你的內心會有強烈的幸福感;此後,如果你不滿足,繼續購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甚至不滿足於在國內有房子,又在加拿大、美國買房子,這些多餘的房子就不會給你帶來明顯的幸福感了。

許多人輕率地認為:只要有了巨額財富,我一定會非常幸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當中,許多富人生活得併不幸福。好萊塢一代影后伊麗莎白·泰勒曾說:“我這一生,擁有財富、名聲、成功、容貌,然而從來沒擁有過幸福。”

有時候,過多的財富非但不會帶來幸福,反而會帶來痛苦。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原來你住平房,一旦搬進豪華別墅,物業管理等費用馬上就增加了,原來你開一般的車,一旦換成高級轎車,保養等費用也隨之增加了……隨著開銷的增加,壓力和痛苦也會隨之而來。

在佛法中,對財富的過患說得極為透徹:“財富首先有積累的痛苦,中間有守護的痛苦,最後有滅盡的痛苦。”世間的智者也說:“在這個世界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卻與金錢息息相關。”

認識到財富可能導致的過患後,有些聰明的人斷然捨棄了過多的財富。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奧地利有一個叫阿伯德爾的百萬富翁,因為有感於財富不僅沒給自己帶來快樂,反而讓自己痛苦不堪,他把所有的財富捐給慈善機構,之後搬進一幢小木屋,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我接觸過各階層人士,通過反​​復觀察他們的生活,我對佛陀所說的生活不墮二邊之理生起了極大信心——在這個世上,如果什麼條件都沒有,生存下去確實有困難;但如果條件過於奢華,享受得太過分,不僅沒有幸福可言,甚至會感覺非常無聊。

例如,剛入住五星級賓館時,你可能感覺非常愜意,可是這股新鮮勁一過,就感覺和住在土房裡沒什麼區別了,時間再一長,甚至會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因此,對物質的追求應當適可而止,這一點相當重要。不幸的是,現代人一味盲求錢財,已經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造成這種情況,我認為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的教育一味強調物質發展,鼓吹錢財越多越好,很少提及心靈的成長。但事實上,所謂的發展,絕不只是物質的增長,如果以心靈的墮落和道德的下滑為代價換取物質的增長,這非但不是發展,反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倒退。

正因為如此,我才特別讚歎國學教育,也讚歎致力於國學教育的老師們,依靠他們的辛勤付出,在這個世風日下的時代,許多年輕人的心靈和智慧才有了提升的機會。在座的同學們也應該感恩這些老師,要盡量參加傳統文化學習,雖然會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這種付出非常值得,它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富足。

從總體上講,與古人相比,現代人普遍缺乏內在的精神財富。古人雖然物質較為貧乏,內心卻很富裕。現代人吃穿不愁,內心卻極度空虛,非常可憐。

人生在世,應該活出點意義,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否則就和禽獸沒有區別了。禽獸除了白天覓食、晚上睡覺,再沒有其他追求。如果人也如此,只知道吃吃喝喝,既不考慮心靈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也不考慮如何利益他眾,和禽獸就相去不遠了。

幸福≠地位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湧現過無數成功人士,當這些人身居高位時,拜訪者絡繹不絕,家中每日高朋滿座;然而一旦地位不保,親朋好友會紛紛遠離他們。就像一棵樹,夏天枝繁葉茂,百鳥群集其上,發出動聽的鳴聲,嚴冬一至,枝葉凋零,群鳥紛紛離去。所以,世間的地位沒什​​麼可信賴的,把幸福寄託在地位上顯然是不明智的。

在明眼人看來,輪迴中的地位再高,也沒有實義。順治皇帝在《出家偈》中,曾發出這種感慨:“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然而,愚者因為看不破,始終放不下虛幻的地位。 《莊子·秋水》記載,莊子的朋友惠施當上了梁國的宰相。一次,莊子去拜訪惠施,惠施以為他想謀奪自己的相位。莊子知道了惠施的想法,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你聽說過南方的奇鳥鵷嗎?鵷從南海飛到北海,這麼長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棲身,不是竹實不充飢,不是甘泉不飲用。有一天,鴟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剛好鵷從頭頂飛過。鴟急忙護住腐鼠,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嚇我嗎?”

放眼今天的社會,貪執地位的愚者實在太多了。短暫的人生幾十年,有些人一直在為了地位苦苦追求:從科員爬到科長,從科長爬到局長;從地方往市裡調,從市裡往省裡調……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

以佛法的智慧來看,企圖依靠高位來獲得幸福,這完全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呢?因為輪迴的本性即是痛苦,身為沈溺輪迴苦海的凡夫,不管再怎麼折騰,得到的只能是身心的無盡痛苦。

對於這個道理,偉大的古印度佛學家聖天論師在其名著《四百論》中說得非常清楚:“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所謂“勝者”,就是有地位、名聲、錢財之人,所謂“為意苦”,即身體無需吃苦,可是內心卻痛苦不堪。

在座各位或許就是如此。從相貌、穿著來看,你們福報很不錯,應該不會為吃、穿操心。不過,你們的內心可能有各種擔憂:我的企業會不會倒閉?我的工作會不會不順利……個別人甚至會為此而失眠,不得不經常服用安眠藥。

所謂“劣者”,是指沒有地位、名聲和錢財,生活在社會底層之人。所謂“從身生”,是指劣者的痛苦由身體而產生。

對於人生,“劣者”無有太多奢望,他們每天都在為維持生存而掙扎。我去過一些貧困地區,遇到過不少此類眾生。你們也應該知道,目前全球大約有5000萬人飽受飢餓之苦,這些人大多居住在非洲。我看過非洲饑民的照片,他們就像佛經中描述的餓鬼一樣:四肢枯瘦,肚子凸起,什麼食物都沒有,只能以泥土、樹葉充飢。

如果有人因為地位而痛苦,這就屬於“勝者為意苦”。說實話,這種痛苦純屬自找。他們真該好好反省一下:世間的地位再崇高,也就是幾十年而已,這樣的地位有什麼意義呢?

佛家有一句話——“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意思是,對於得失,要抱著隨緣的態度,心不要隨著外境起起伏伏。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對地位看得開一點,沒必要為此而揪心痛苦。

幸福≠感情還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這也是錯誤的。人應該有自立精神,即使沒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內心沒有主宰,將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最終一定會大失所望。

事實上,感情不僅不等於幸福,而且往往是痛苦的來源。 《涅槃經》雲:“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意思是,世人因為愛產生憂慮,因為愛產生恐怖,如果沒有愛,何來憂慮和恐怖呢?

現在的年輕人情執極為深重,他們視感情為人生頭等大事,一旦感情遇到挫折,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極端者甚至會選擇自殺。造成這種情況,我認為媒體導向難辭其咎。看看時下熱播的視影節目,幾乎都在宣揚感情至上,天天觀賞這些“精彩”的節目,年輕人在感情的漩渦中自然越陷越深。

其實,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遠非全部。對於感情,我們不必過於執著,更不要將幸福完全寄託在感情上,否則,一旦感情出現危機,自己的幸福馬上就沒有了。

執著外境=痛苦一份資料顯示:中國上班族的壓力高居全球第一,中國過勞死人數也高居世界第一,每年有60萬人因勞累過度而死亡。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調查顯示,目前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罹患精神障礙疾病。該雜誌估計,中國罹患抑鬱障礙的人為6100萬。

為什麼中國人壓力過大、精神不健康?說到底,就是對外境貪執太大。我們的心總是不滿足,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馬上要擁有,甚至還想超過別人,這個時候,壓力和痛苦就隨之而來了。

有時候想想,眾生確實很可憐。每次到熙熙攘攘的大城市,我總有到了螞蟻窩的感覺,觸目所及,所有人都在為自我而奔波——我要快樂、我要成功、我要……很少有人想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可想而知,以這樣的心態去奔波,怎麼可能不痛苦?

美國搖滾巨星“貓王”說:“儘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是不滿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佛經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求得不成,發生熱惱。”所以,貪執越大,痛苦越大,這就是無欺的緣起。

聊以自慰的是,在這方面,我還算可以。一直以來,自己對物質沒有太多希求,不管到哪裡,除了買幾本書,就沒有特別想買的了。我並不是炫耀自己修行有多好,一方面這齣於天性,同時也與我的身份有關——作為出家人,本來就不需要太多。

既然痛苦源自對外境的貪執,要想遠離痛苦,就必須對治貪執。在此過程中,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必須拿出實際行動。就像一個病人,光是說治病沒有用,必須切實對症下藥。

最近,記者逢人便問:“你幸福嗎?”我覺得這種調查意義不大,因為它沒有後續的實際行動。由於長期的串習,要斷除對外境的貪執,必須下一番苦工。以在座各位而言,今天聽一堂演講遠遠不夠,下來以後,還要閱讀相關書籍並且深入思維其中的道理。

滿足了,才會幸福前段時間,有記者在微博上問我:“你幸福嗎?”我回答:“幸福。”記者又問:“你為什麼幸福?”我說:“因為我有滿足之心。”這是事實,如果一個人內心有了滿足感,即使外在不盡如意,照樣會非常幸福。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在座各位一年365天都有光明,可因為不知滿足,並不覺得多麼幸福。或許有一天自己雙目失明了,那時才體會到:原來,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多麼幸福啊!

南非總統曼德拉曾因反抗種族歧視而坐牢27年,他在回憶錄中說:“坐牢的時候,每天曬半小時太陽,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對我們來說,曬半個小時太陽算什麼?只要願意,天天曬太陽都沒問題。因此,對比曼德拉的獄中生活,我們就知道現在有多麼幸福。可惜的是,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沒病時不覺得什麼,一旦臥床不起,才意識到:以前沒病時多幸福啊,可惜那時沒有珍惜!現在和家人相處時覺得很平常,一旦失去了家人,才醒悟過來:從前闔家團聚時多麼快樂啊,那時卻沒有珍惜!

對智者來說,無需在外境上得到什麼,有了一顆隨緣知足的心,再平淡無奇的生活也能活出幸福和自在。我看過《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書。書中說,塔莎奶奶住在鄉間的農莊,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自己紡線、織布、縫製衣服,過著樸素的田園生活,她的幸福令無數人羨慕不已。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住山的修行人,這位隱士的幸福也是常人望塵莫及的。他在深山里蓋了一間茅棚,除了一點乾糧和一兩套換洗的衣服,再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由於無需擔心被竊,他已經二十多年沒鎖過門了。在遠離塵俗喧囂的深山里,他每天以誦經、禪修度日。

有一次我去探訪他,剛到茅棚前我就陶醉了:頭頂是藍天白雲,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森林,不遠處,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到處是鳥語花香,自己似乎置身世外桃源,一切煩惱和不快都了無踪跡。

所以,只要我們平息了貪欲,對現有的一切有滿足感,當下就能擁有幸福。對這個道理,有許多精闢的闡述。蓮池大師曾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佛經中也說過:“無欲無求,身心自在。”

相反,如果總不滿足於現狀,就很難免於痛苦了。有些人月薪2000元,看到別人月薪3000元,馬上產生不平衡:“為什麼他掙得比我多?不行,我一定要超過他!”攀比心一產生,痛苦就隨之而來了。

通往內在滿足和幸福之路如何達致內在的滿足和幸福?這當然見仁見智,依我看,最好是向宗教和精神傳統中尋求答案。科學研究發現,信仰宗教者的幸福指數普遍較高。 2010年至2011年,為了研究幸福感與宗教信仰的關係,蓋洛普公司在美國進行了67.6萬次電話採訪,調查結果顯示,篤信宗教者幸福得分為69.2,無宗教信仰者幸福得分為65.3

在遇到挫折時,信仰宗教者更易走出困境。一位佛教徒曾向我坦言:“因為種種不幸,我一度痛苦萬分,我覺得世界對自己太不公平了,好幾次,我想到了自殺。好在不久我遇到佛法,在佛法的加持下,終於擺脫了那段陰影。否則,真不敢想像自己還在不在人世。”

我絕對無意於給佛教做廣告,但我也不得不指出一項事實:雖然各大宗教有一個共同的願景——通過心靈的教化增上世人的福祉和安樂,但從結果來看,顯然佛教的表現最出色。

以全民信奉藏傳佛教的不丹而言,它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2008年,有個美國記者做了一次環球考察,之後寫了一本書——《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書中提到了十個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就是其中之一。

對不丹人的幸福感,我有著切身體會。 1990年,應不丹國王邀請,法王晉美彭措前往該國訪問,當時我隨同法王在不丹呆了半個月。印像中,不丹不甚富裕,全國總共不過幾架飛機,可是每個不丹人都非常滿足,人人身上洋溢著快樂的氣息。

我還記得,在不丹各地,隨處可見意味深長的小詩。有一首詩是這樣的:當最後一棵樹被砍倒,當最後一條河被抽乾,當最後一尾魚被撈出,這時,人們才明白,原來,金錢並不能替代一切。簡簡單單幾句話,字裡行間卻透出對生命的關懷以及破壞大自然的反思。

除了不丹,在藏傳佛教盛行的青藏高原,人們的幸福感也非常高。如果到青海、西藏一帶調查,我相信得到的指數不會低於不丹。在這塊最偏僻、也最接近藍天白雲的土地上,不管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內心的幸福一覽無餘。

相比之下,城市裡的人就不同了,物質條件雖然無可挑剔,內心卻幾乎沒有幸福可言,有的只是說不盡的憂愁和痛苦。對於這些不幸的都市人,我的建議有二:一是學習佛法,掌握佛教的調心法,二是試著出去走走,看看修行者的生活,感受另一種度過人生的方式。人如果不跳出狹隘的圈子,每天只顧著吃喝拉撒,日復一日重複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活,到一定時候不僅會感覺極度乏味,甚至會徹底迷失人生的方向。如果能換個角度體驗,或許會有一些新的感悟。

說起調心之道,在佛教中可謂數不勝數,在此我向各位推薦的是禪修。目前,禪修在國外得到了廣泛重視。在美國,成千上萬人通過禪修提高了生活質量。在西方國家,許多大學和企業都有禪修中心。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沒辦法細講怎樣禪修,有興趣者課後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今後,大家也可以試著禪修,早晚禪修幾十分鐘,看看有何感受。

其實,人應該懂得調節生活。作為大城市裡的人,不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光顧著忙,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甚至累出一身病,那就得不償失了。就這一點而言,我還是比較推崇從前的生活方式,古人的生活簡單且有規律,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該休息就休息,不會把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事上。和古人相比,現代人實在可憐,終日忙忙碌碌,一刻空閒都不得。別的不說,光手機就弄得自己疲憊不堪: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開手機;白天要么接打電話,要么收髮亂七八糟的信息;一天忙碌下來,直到晚上休息了,手機才跟著“休息”。

追求永恆的幸福最後,我想提醒各位:生命之輪無始無終,相比今生短暫的幸福,我們更應該追求未來永久的幸福。有些人認為:人死如燈滅,死後一切都結束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死亡固然是此生的結束,但更是漫長來世的開端。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人就無異於石頭了,甚至不如石頭——人最多活一百多年,石頭“活”的時間還更長。

受環境和教育影響,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前後世。各位恐怕也不例外,雖然身為交大的高材生,許多人卻從來沒思考過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就是現代人的最大悲哀!

兩千多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在無盡的生死輪迴中,每一世的身體會消失,但心識不會無因無緣消失。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會對自己的生生世世負責,否則,如果執著生命就是今生幾十年,以這種短淺之見,得到的最多是幾十年的安樂。

最後,我誠摯地期盼各位:跳出舊有窠臼,試著去了解一些有價值的知識,構建起對生命正確、圓滿的認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也給其他生命帶來快樂!



 
——《幸福的根本是心》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斷法的含義 (索達吉堪布開示) (摘自《前行廣釋》第125 課 ):


斷法的含義 (索達吉堪布開示)
(摘自《前行廣釋》第125 課 ):

戊三、斷法的含義:

◎ 認清所斷之魔斷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實並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也即並非外在特別可怕、有頭有尾的兇惡鬼神,而是內心的我執。實際上,這才是最嚴重、最可怕的魔鬼——斷法的所斷對境。


外境錯覺顯現為鬼神的形象,乃至讓我們感受痛苦和快樂,也都是由沒有根除我執、我所執的傲慢而產生的。瑪吉拉準空行母說:“有礙無礙魔,喜樂傲慢魔,其根為慢魔。


”所謂有礙魔,就是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顯現的鬼神、地水火風、疾病等災難。


所謂無礙魔,就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雖然它們沒有形體,但卻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所謂喜樂魔,就是自認為自己的修行、上師等各方面都是最好的,從而生起歡喜的執著。所以,不要天天對自己的修行驗相沾沾自喜、到處宣揚,否則容易著魔。藏地俗話也說:“笑得太開心的小孩,很快就會哭起來。”所以,我們對上師、佛法的信心等,也沒有必要到各個地方都宣揚,自己了知就可以了。


所謂傲慢魔,就是我執,比如覺得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等。但四魔的根本,就是內心的我執傲慢魔。這在《前行備忘錄》裡面也講過。空行母還這樣說過:“眾魔為意識,凶魔乃我執,野魔即分別,斷彼稱斷者。”為什麼說“眾魔為意識”呢?因為眾生的意識無窮無盡,一會兒產生這個分別念,一會兒產生那個分別念;而且有時意識特別可怕,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違緣和障礙,它卻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比如“一切人和事都是魔王的化現,包括上師和道友”、“你看柱子上面的文殊菩薩拿著寶劍要砍斷我的頭,這不是魔王是什麼”,因此,分別意識就是特別可怕、多不勝數的魔。
而凶魔就是我執,野魔就是分別。若我們斷了這些魔,就是真正的斷法者。所以,所謂的斷法者,並不一定非要手裡拿著一個手鼓,咚咚咚地搖。當然,我們也不能對這些行為生邪見,認為這樣做完全是邪法。比如屍陀林裡的天葬師,該念修的斷法儀軌還是要如法念修,而且智悲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也專門撰著了這方面的儀軌。



但我們大家,尤其是持別解脫戒的出家人,也沒有必要無論到哪里天天手裡都拿著托巴和人骨號,顯得怪怪的,讓人特別害怕。雖然這是密宗裡面的特殊行為,但也要秘密而行,要懂得它的甚深意義。有些人特別喜歡到屍陀林裡去拍照,有些人認為擁有人骨很好,去年我看到很多居士搶著買一串人骨念珠,有人出三千,有人出五千……這沒有必要。米拉日巴尊者也曾對岩羅剎女說過:“比你更厲之魔是我執,比你更多之魔是意識,比你更縱之魔是分別。”意思是,比你更厲害的魔是我執,比你更多的魔是意識,比你更放縱的魔是分別。可見,我執才是真正的大魔。



◎ 以斷法將之斷除
關於斷法的分類,瑪吉拉準空行母說過:“漫遊險山外斷法,棄身施食內斷法,唯一根除義斷法,具此三斷乃瑜伽。”所謂外斷法,就是漫遊險山,如屍陀林、特別危險的地方,並在那裡修法。
所謂內斷法,就是以四齋的方式,將自己的身體供施上師三寶和六道眾生。所謂義斷法,就是唯一根除或斷除所有無明迷現的根本——我執。具足這三種斷法的人,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斷除我執,否則,即使住在屍陀林和其他危險地方,但到晚上看到野狗,看到骨架起來行走等,也沒辦法住下去。



在沒有斷除我執之前,外境迷亂顯現的魔,殺也殺不了,打也打不倒,壓也壓不住,趕也趕不走。就像火沒有熄滅之前,煙無法滅盡一樣,在沒有根除內心的傲慢魔之前,由它的功用所產生的外境迷亂顯現的鬼神,也不可能消失。誠如岩羅剎女對米拉日巴尊者所說:“未了魔乃心之根,似我之魔不可數,你雖勸逐我不去。”意思是,如果沒有了知魔就是自己心的根本,像我這樣的魔多得不可勝數,你雖然勸我出去,或驅趕我,但我也不會走。


至尊米拉日巴也說:“執魔為魔遭損害,知魔為心獲解脫,證魔為空即斷法。此魔羅剎男女相,未證之時乃為魔,製造障礙作損害,若證悟魔即本尊,一切悉地從汝生。”意思是說,執著魔是魔,一定會遭受損害;知道魔是自心的幻化,所有恐怖和危害都會自然而然解脫;證悟魔是空性,這就是所謂的斷法。



這些現男女相的魔、羅剎,在沒有證悟空性之時就是所謂的魔,它們也會製造各種障礙而作損害;如果一旦證悟“魔除自心以外一無所有”,就會了知魔是本尊,那時魔不但不會作害,一切悉地都會從魔中產生。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是不是有魔障”、“是不是有鬼神作害”等分別念,此時應嚮往昔噶當派和寧瑪派的大德學習,好好運用這種機會,一定要認識自己分別念的體性——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那時魔眾就變成了真正的智慧本尊。其實,認識心的本性,對身心乃至修行都有很大利益。



比如,眼前這個花,若認識它的本性是空性,對修行就有很大利益;若出現一些顛倒分別念,把它看成特別可怕的一種景象,對身心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人在生病時,經常會出現一些迷亂現象,(以前我認識一位不信因果的人,雖然我們經常給他講一些魔眾干擾的事,但他始終不信。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出現了很多鬼神,從此他不但信魔還信佛。)此時一定要祈禱上師三寶,並了知是自心的光明,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那時所有迷亂全部會消失。即使在健康時沒有這些現象,也要先有準備,並常觀自己的心。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修心利刃轮释 第1课 索达吉堪布

說說神秘的法身破瓦法 作者:達真堪布



說說神秘的法身破瓦法





瓦法分好多種,有法身破瓦法、報身破瓦法、三想破瓦法、超度破瓦法等,每一種修持方法都不一樣。
法身破瓦法是利根者見解印持法身之往生。今生對心之自性有正確的認識,而且串習過,這樣的人在臨終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出現很多死亡的徵相:五根隱沒次第,四大隱沒次第,還有明增得隱沒次第。五根隱沒次第指眼耳鼻舌身將滅盡——眼睛看不到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等。
五根隱沒次第結束後,會出現四大隱沒次第——肉界融入地大,血界融入水大,暖界融入火大,氣界融入風大。
我們自身的四大要融入外在的四大中,這就是四大隱沒次第。四大隱沒次第結束後,就已經斷氣了,這個時候還會出現明增得隱沒次第。
一、明。從自己的頂部,來自父親的白明點快速下降,這時候外相好似月光普照朗朗的夜空一般,出現白光,這種光特別刺眼。白光是外相,內相是出現明覺受。覺受有三種:明覺受、樂覺受和無分別覺受。這時三種覺受中的明覺受出現了,同時滅盡了三十三種嗔心分別念,這是明相。
二、增。增相是從臍下來自母親的紅明點快速上升,這時候外相是日光普照朗朗的晴空一般,出現強烈刺眼的紅光,這時內相產生了大樂覺受,同時滅盡了四十種貪心分別念。接著紅白兩種明點一個往上升,一個往下降,在心間相遇,此時心識進入到它們中間,這時候外相強烈的黑光猶如黑暗遍布清淨虛空一般。出現這些光的時候,若是對中陰竅訣一點都不了解的人就會特別害怕,會萬分恐懼,根本想不起阿彌陀佛,根本想不起念佛。生前若是對這些不熟悉,沒有一定的定力,到時候很難的。
外相是黑色的光,內相是出現無分別覺受。這時候漆黑一片,突然間昏迷過去,這時候人就死了,這叫得相。這時候一直在昏迷的狀態中,從昏迷的狀態中稍微甦醒過來的時候,會出現基光明,猶如遠離雲霧塵三垢的清淨虛空般。這時若是能認識自性本面而入定。基光明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是我們的心之自性。
之前修過大圓滿法、修過禪宗,對本來面目——心之自性,有一定的認知,而且串習過的人,出現基光明的時候就會認知,自己能在那個狀態中安住。這是利根者往生法,往生於法身界當中,獲得與法身佛無二無別的成就,這個成就很高、很究竟。
基光明出現的時間長短,跟生前的修行有關係,修行比較好的人延續的時間會長一些,修行差的人一瞬間就過去了。若是能把握住這個機會,能獲得和法身佛無二無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