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幸福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


幸福是什麼
幸福≠財富對缺衣少食之人來說,有了必需的財富,確實可以帶來一定的幸福。然而,當基本生活得到滿足後,財富的增長就不會帶來幸福的持續增長了。

舉例來說:從沒有房子過渡到擁有一套房子,你的內心會有強烈的幸福感;此後,如果你不滿足,繼續購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甚至不滿足於在國內有房子,又在加拿大、美國買房子,這些多餘的房子就不會給你帶來明顯的幸福感了。

許多人輕率地認為:只要有了巨額財富,我一定會非常幸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當中,許多富人生活得併不幸福。好萊塢一代影后伊麗莎白·泰勒曾說:“我這一生,擁有財富、名聲、成功、容貌,然而從來沒擁有過幸福。”

有時候,過多的財富非但不會帶來幸福,反而會帶來痛苦。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原來你住平房,一旦搬進豪華別墅,物業管理等費用馬上就增加了,原來你開一般的車,一旦換成高級轎車,保養等費用也隨之增加了……隨著開銷的增加,壓力和痛苦也會隨之而來。

在佛法中,對財富的過患說得極為透徹:“財富首先有積累的痛苦,中間有守護的痛苦,最後有滅盡的痛苦。”世間的智者也說:“在這個世界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80%的痛苦卻與金錢息息相關。”

認識到財富可能導致的過患後,有些聰明的人斷然捨棄了過多的財富。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奧地利有一個叫阿伯德爾的百萬富翁,因為有感於財富不僅沒給自己帶來快樂,反而讓自己痛苦不堪,他把所有的財富捐給慈善機構,之後搬進一幢小木屋,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我接觸過各階層人士,通過反​​復觀察他們的生活,我對佛陀所說的生活不墮二邊之理生起了極大信心——在這個世上,如果什麼條件都沒有,生存下去確實有困難;但如果條件過於奢華,享受得太過分,不僅沒有幸福可言,甚至會感覺非常無聊。

例如,剛入住五星級賓館時,你可能感覺非常愜意,可是這股新鮮勁一過,就感覺和住在土房裡沒什麼區別了,時間再一長,甚至會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因此,對物質的追求應當適可而止,這一點相當重要。不幸的是,現代人一味盲求錢財,已經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造成這種情況,我認為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的教育一味強調物質發展,鼓吹錢財越多越好,很少提及心靈的成長。但事實上,所謂的發展,絕不只是物質的增長,如果以心靈的墮落和道德的下滑為代價換取物質的增長,這非但不是發展,反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倒退。

正因為如此,我才特別讚歎國學教育,也讚歎致力於國學教育的老師們,依靠他們的辛勤付出,在這個世風日下的時代,許多年輕人的心靈和智慧才有了提升的機會。在座的同學們也應該感恩這些老師,要盡量參加傳統文化學習,雖然會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這種付出非常值得,它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富足。

從總體上講,與古人相比,現代人普遍缺乏內在的精神財富。古人雖然物質較為貧乏,內心卻很富裕。現代人吃穿不愁,內心卻極度空虛,非常可憐。

人生在世,應該活出點意義,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否則就和禽獸沒有區別了。禽獸除了白天覓食、晚上睡覺,再沒有其他追求。如果人也如此,只知道吃吃喝喝,既不考慮心靈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也不考慮如何利益他眾,和禽獸就相去不遠了。

幸福≠地位古往今來,人類社會湧現過無數成功人士,當這些人身居高位時,拜訪者絡繹不絕,家中每日高朋滿座;然而一旦地位不保,親朋好友會紛紛遠離他們。就像一棵樹,夏天枝繁葉茂,百鳥群集其上,發出動聽的鳴聲,嚴冬一至,枝葉凋零,群鳥紛紛離去。所以,世間的地位沒什​​麼可信賴的,把幸福寄託在地位上顯然是不明智的。

在明眼人看來,輪迴中的地位再高,也沒有實義。順治皇帝在《出家偈》中,曾發出這種感慨:“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然而,愚者因為看不破,始終放不下虛幻的地位。 《莊子·秋水》記載,莊子的朋友惠施當上了梁國的宰相。一次,莊子去拜訪惠施,惠施以為他想謀奪自己的相位。莊子知道了惠施的想法,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你聽說過南方的奇鳥鵷嗎?鵷從南海飛到北海,這麼長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棲身,不是竹實不充飢,不是甘泉不飲用。有一天,鴟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剛好鵷從頭頂飛過。鴟急忙護住腐鼠,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嚇我嗎?”

放眼今天的社會,貪執地位的愚者實在太多了。短暫的人生幾十年,有些人一直在為了地位苦苦追求:從科員爬到科長,從科長爬到局長;從地方往市裡調,從市裡往省裡調……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

以佛法的智慧來看,企圖依靠高位來獲得幸福,這完全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呢?因為輪迴的本性即是痛苦,身為沈溺輪迴苦海的凡夫,不管再怎麼折騰,得到的只能是身心的無盡痛苦。

對於這個道理,偉大的古印度佛學家聖天論師在其名著《四百論》中說得非常清楚:“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所謂“勝者”,就是有地位、名聲、錢財之人,所謂“為意苦”,即身體無需吃苦,可是內心卻痛苦不堪。

在座各位或許就是如此。從相貌、穿著來看,你們福報很不錯,應該不會為吃、穿操心。不過,你們的內心可能有各種擔憂:我的企業會不會倒閉?我的工作會不會不順利……個別人甚至會為此而失眠,不得不經常服用安眠藥。

所謂“劣者”,是指沒有地位、名聲和錢財,生活在社會底層之人。所謂“從身生”,是指劣者的痛苦由身體而產生。

對於人生,“劣者”無有太多奢望,他們每天都在為維持生存而掙扎。我去過一些貧困地區,遇到過不少此類眾生。你們也應該知道,目前全球大約有5000萬人飽受飢餓之苦,這些人大多居住在非洲。我看過非洲饑民的照片,他們就像佛經中描述的餓鬼一樣:四肢枯瘦,肚子凸起,什麼食物都沒有,只能以泥土、樹葉充飢。

如果有人因為地位而痛苦,這就屬於“勝者為意苦”。說實話,這種痛苦純屬自找。他們真該好好反省一下:世間的地位再崇高,也就是幾十年而已,這樣的地位有什麼意義呢?

佛家有一句話——“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意思是,對於得失,要抱著隨緣的態度,心不要隨著外境起起伏伏。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對地位看得開一點,沒必要為此而揪心痛苦。

幸福≠感情還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這也是錯誤的。人應該有自立精神,即使沒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內心沒有主宰,將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最終一定會大失所望。

事實上,感情不僅不等於幸福,而且往往是痛苦的來源。 《涅槃經》雲:“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意思是,世人因為愛產生憂慮,因為愛產生恐怖,如果沒有愛,何來憂慮和恐怖呢?

現在的年輕人情執極為深重,他們視感情為人生頭等大事,一旦感情遇到挫折,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極端者甚至會選擇自殺。造成這種情況,我認為媒體導向難辭其咎。看看時下熱播的視影節目,幾乎都在宣揚感情至上,天天觀賞這些“精彩”的節目,年輕人在感情的漩渦中自然越陷越深。

其實,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遠非全部。對於感情,我們不必過於執著,更不要將幸福完全寄託在感情上,否則,一旦感情出現危機,自己的幸福馬上就沒有了。

執著外境=痛苦一份資料顯示:中國上班族的壓力高居全球第一,中國過勞死人數也高居世界第一,每年有60萬人因勞累過度而死亡。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調查顯示,目前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罹患精神障礙疾病。該雜誌估計,中國罹患抑鬱障礙的人為6100萬。

為什麼中國人壓力過大、精神不健康?說到底,就是對外境貪執太大。我們的心總是不滿足,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馬上要擁有,甚至還想超過別人,這個時候,壓力和痛苦就隨之而來了。

有時候想想,眾生確實很可憐。每次到熙熙攘攘的大城市,我總有到了螞蟻窩的感覺,觸目所及,所有人都在為自我而奔波——我要快樂、我要成功、我要……很少有人想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可想而知,以這樣的心態去奔波,怎麼可能不痛苦?

美國搖滾巨星“貓王”說:“儘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是不滿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佛經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求得不成,發生熱惱。”所以,貪執越大,痛苦越大,這就是無欺的緣起。

聊以自慰的是,在這方面,我還算可以。一直以來,自己對物質沒有太多希求,不管到哪裡,除了買幾本書,就沒有特別想買的了。我並不是炫耀自己修行有多好,一方面這齣於天性,同時也與我的身份有關——作為出家人,本來就不需要太多。

既然痛苦源自對外境的貪執,要想遠離痛苦,就必須對治貪執。在此過程中,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必須拿出實際行動。就像一個病人,光是說治病沒有用,必須切實對症下藥。

最近,記者逢人便問:“你幸福嗎?”我覺得這種調查意義不大,因為它沒有後續的實際行動。由於長期的串習,要斷除對外境的貪執,必須下一番苦工。以在座各位而言,今天聽一堂演講遠遠不夠,下來以後,還要閱讀相關書籍並且深入思維其中的道理。

滿足了,才會幸福前段時間,有記者在微博上問我:“你幸福嗎?”我回答:“幸福。”記者又問:“你為什麼幸福?”我說:“因為我有滿足之心。”這是事實,如果一個人內心有了滿足感,即使外在不盡如意,照樣會非常幸福。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在座各位一年365天都有光明,可因為不知滿足,並不覺得多麼幸福。或許有一天自己雙目失明了,那時才體會到:原來,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多麼幸福啊!

南非總統曼德拉曾因反抗種族歧視而坐牢27年,他在回憶錄中說:“坐牢的時候,每天曬半小時太陽,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對我們來說,曬半個小時太陽算什麼?只要願意,天天曬太陽都沒問題。因此,對比曼德拉的獄中生活,我們就知道現在有多麼幸福。可惜的是,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沒病時不覺得什麼,一旦臥床不起,才意識到:以前沒病時多幸福啊,可惜那時沒有珍惜!現在和家人相處時覺得很平常,一旦失去了家人,才醒悟過來:從前闔家團聚時多麼快樂啊,那時卻沒有珍惜!

對智者來說,無需在外境上得到什麼,有了一顆隨緣知足的心,再平淡無奇的生活也能活出幸福和自在。我看過《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書。書中說,塔莎奶奶住在鄉間的農莊,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自己紡線、織布、縫製衣服,過著樸素的田園生活,她的幸福令無數人羨慕不已。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住山的修行人,這位隱士的幸福也是常人望塵莫及的。他在深山里蓋了一間茅棚,除了一點乾糧和一兩套換洗的衣服,再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由於無需擔心被竊,他已經二十多年沒鎖過門了。在遠離塵俗喧囂的深山里,他每天以誦經、禪修度日。

有一次我去探訪他,剛到茅棚前我就陶醉了:頭頂是藍天白雲,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森林,不遠處,小溪在潺潺地流淌,到處是鳥語花香,自己似乎置身世外桃源,一切煩惱和不快都了無踪跡。

所以,只要我們平息了貪欲,對現有的一切有滿足感,當下就能擁有幸福。對這個道理,有許多精闢的闡述。蓮池大師曾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佛經中也說過:“無欲無求,身心自在。”

相反,如果總不滿足於現狀,就很難免於痛苦了。有些人月薪2000元,看到別人月薪3000元,馬上產生不平衡:“為什麼他掙得比我多?不行,我一定要超過他!”攀比心一產生,痛苦就隨之而來了。

通往內在滿足和幸福之路如何達致內在的滿足和幸福?這當然見仁見智,依我看,最好是向宗教和精神傳統中尋求答案。科學研究發現,信仰宗教者的幸福指數普遍較高。 2010年至2011年,為了研究幸福感與宗教信仰的關係,蓋洛普公司在美國進行了67.6萬次電話採訪,調查結果顯示,篤信宗教者幸福得分為69.2,無宗教信仰者幸福得分為65.3

在遇到挫折時,信仰宗教者更易走出困境。一位佛教徒曾向我坦言:“因為種種不幸,我一度痛苦萬分,我覺得世界對自己太不公平了,好幾次,我想到了自殺。好在不久我遇到佛法,在佛法的加持下,終於擺脫了那段陰影。否則,真不敢想像自己還在不在人世。”

我絕對無意於給佛教做廣告,但我也不得不指出一項事實:雖然各大宗教有一個共同的願景——通過心靈的教化增上世人的福祉和安樂,但從結果來看,顯然佛教的表現最出色。

以全民信奉藏傳佛教的不丹而言,它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2008年,有個美國記者做了一次環球考察,之後寫了一本書——《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書中提到了十個最幸福的國家,不丹就是其中之一。

對不丹人的幸福感,我有著切身體會。 1990年,應不丹國王邀請,法王晉美彭措前往該國訪問,當時我隨同法王在不丹呆了半個月。印像中,不丹不甚富裕,全國總共不過幾架飛機,可是每個不丹人都非常滿足,人人身上洋溢著快樂的氣息。

我還記得,在不丹各地,隨處可見意味深長的小詩。有一首詩是這樣的:當最後一棵樹被砍倒,當最後一條河被抽乾,當最後一尾魚被撈出,這時,人們才明白,原來,金錢並不能替代一切。簡簡單單幾句話,字裡行間卻透出對生命的關懷以及破壞大自然的反思。

除了不丹,在藏傳佛教盛行的青藏高原,人們的幸福感也非常高。如果到青海、西藏一帶調查,我相信得到的指數不會低於不丹。在這塊最偏僻、也最接近藍天白雲的土地上,不管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內心的幸福一覽無餘。

相比之下,城市裡的人就不同了,物質條件雖然無可挑剔,內心卻幾乎沒有幸福可言,有的只是說不盡的憂愁和痛苦。對於這些不幸的都市人,我的建議有二:一是學習佛法,掌握佛教的調心法,二是試著出去走走,看看修行者的生活,感受另一種度過人生的方式。人如果不跳出狹隘的圈子,每天只顧著吃喝拉撒,日復一日重複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活,到一定時候不僅會感覺極度乏味,甚至會徹底迷失人生的方向。如果能換個角度體驗,或許會有一些新的感悟。

說起調心之道,在佛教中可謂數不勝數,在此我向各位推薦的是禪修。目前,禪修在國外得到了廣泛重視。在美國,成千上萬人通過禪修提高了生活質量。在西方國家,許多大學和企業都有禪修中心。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沒辦法細講怎樣禪修,有興趣者課後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今後,大家也可以試著禪修,早晚禪修幾十分鐘,看看有何感受。

其實,人應該懂得調節生活。作為大城市裡的人,不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光顧著忙,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甚至累出一身病,那就得不償失了。就這一點而言,我還是比較推崇從前的生活方式,古人的生活簡單且有規律,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該休息就休息,不會把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事上。和古人相比,現代人實在可憐,終日忙忙碌碌,一刻空閒都不得。別的不說,光手機就弄得自己疲憊不堪: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開手機;白天要么接打電話,要么收髮亂七八糟的信息;一天忙碌下來,直到晚上休息了,手機才跟著“休息”。

追求永恆的幸福最後,我想提醒各位:生命之輪無始無終,相比今生短暫的幸福,我們更應該追求未來永久的幸福。有些人認為:人死如燈滅,死後一切都結束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死亡固然是此生的結束,但更是漫長來世的開端。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人就無異於石頭了,甚至不如石頭——人最多活一百多年,石頭“活”的時間還更長。

受環境和教育影響,今天,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前後世。各位恐怕也不例外,雖然身為交大的高材生,許多人卻從來沒思考過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就是現代人的最大悲哀!

兩千多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在無盡的生死輪迴中,每一世的身體會消失,但心識不會無因無緣消失。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會對自己的生生世世負責,否則,如果執著生命就是今生幾十年,以這種短淺之見,得到的最多是幾十年的安樂。

最後,我誠摯地期盼各位:跳出舊有窠臼,試著去了解一些有價值的知識,構建起對生命正確、圓滿的認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也給其他生命帶來快樂!



 
——《幸福的根本是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