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祈願於法性中陰解脫 作者:嘎瑪仁波切




祈願於法性中陰解脫
作者:嘎瑪仁波切

如果在臨終中陰時,沒有能力解脫的話,再次等的修行人,可以以大圓滿法中的“妥噶”——頓超法門,認識法性中陰時的境相,在圓滿受用報身中解脫。

如果以上階段都未能解脫,最下等的就要看活著的時候,累積多少善行,是否具有功德福報,得以依賴五種方便妙法來解脫了。

也就是說,如果在死亡的第一階段臨終中陰時,無法認得地光明,接著在第二階段的法性中陰裡,還有光明的景象、明點集結的中陰百尊、智慧之光以及自發性的現前等四個階段讓我們把握,我們可以在此時依靠他們而得到解脫。如果生前修習過任運超越法的“妥噶”——“頓超”,遇到這些現象,就會當下認得法性而自然解脫。

這樣圓滿“且卻”、“妥噶”的妙道功德後,本元的光明法性猶如母親,為母光明;自己當下認悟本覺,猶如子光明。此時母光明和子光明相遇,好像是無始輪迴中漂流的孤兒,歷經滄桑歸來,好不容易投入母親的懷抱中一樣,順利獲得解脫。

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在活著的時候,完全證悟法性,所以,死亡進入中陰的時候,難免會錯亂。可是,因為生前曾經修行過一些法門,在你憶念中的佛法,是唯一能讓你把持而解脫的重要關鍵。比方說,死亡時,進入法性中陰階段,眼前會出現很多明點和中陰百尊,以報身佛相顯現。由於我們曾經觀修過金剛薩埵,持誦過金剛薩埵百字明,看到每個中陰尊,都是念誦百字明的聖尊,就不會感到恐懼和害怕,當下會和生前所修的法相應上,一切聖尊會融入到我們的心性之中。在中陰中,當種種形狀的佛像或聖尊出現時,以生前修持觀想佛菩薩以及持咒的能力,當下可以認得是以前修行祈請過的佛菩薩,在毫無執著與懷疑之下,所有景象立即會融入自身本性,當下解脫。

斷除“我執”。

總之,我們在活著的時候,要時時練習斷除“我執”,對解脫一定有幫助。平時,你可以用中觀的理論去尋找“我”的存在。首先,從自己的身體開始,找一找從頭髮到腳指甲,是否有“人有我”的存在? “我”是否有實體?透過對自身的剖析之後,再對外在一切作分析,來尋找是否有“法有我”的實體?
不管用任何方法分析,最後會確立不搖地相信,“我”的確不存在,“我”不存在的話,我執則無法立足。為什麼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存在的呢?這是主意識主導我們執著的緣故。我們再觀察主意識,看它來自何處?現在住在哪裡?未來會去哪裡?分析到最後,主意識也沒有實體存在。
當確定認清一切都沒有實體的當下,不用懷疑,你就安住在這當下。能夠有長期這樣的確定和安住的修習,在中陰中,當法界的一切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才有辦法真正透過原始清淨法或任運超越法得到解脫。

中陰與解脫
人死亡時,完全證悟的大成就者,可以不經中陰階段,直接成佛;另外,犯五無間罪的人,也是不經中陰,會直接墮入無間地獄。除此之外,大多數的人會經歷中陰的境界。

當我們死亡時,身體在退化分解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錯亂的覺受;在身體外內分解的最後那一剎那,心識會融入到沒有任何感覺的昏迷狀態。從這個狀態中醒來,會顯現出臨終中陰地光明的境界。如果在那剎那能證悟法爾,當下即能解脫;如果那時沒有辦法解脫,就會進入法性中陰的階段。
在這階段,會有幻化中陰百尊等等的形像出現,如果在這時能證悟空性,也能得到解脫;如果在這些階段都無法體悟空性,就會生起恐懼而迷亂,進入受生中陰,隨業轉生,而繼續輪迴。在每一生死亡的過程中,我們都會有相同的歷程,面對這些重要的時刻時,是否能覺悟空性,是導致我們是否繼續輪迴的關鍵。

宗薩欽哲仁波切:千萬次生命中,我們不斷地重逢


宗薩欽哲仁波切:千萬次生命中,我們不斷地重逢



  
人生中有太多假的別離。千萬生中,我不斷回來,做你的丈夫,做你的妻子,做你的敵人,做你的朋友,做你家裡的那隻小蟲子,作為食物被你吃掉。龍樹菩薩說:“我們不斷地重逢。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唯一能將負面的想法與行為轉變為有益的,並將有益的想法與行為轉變為解脫道的方式,即是透過菩提心。而為了讓自己能生起菩提心,我們必須先創造某種因緣,也就是先要皈依、生起悲心並積聚福德。

  


在所有的市場中,心靈的市場永遠不會倒閉。事實上,當所有其它的經濟活動衰退時,心靈市場一路上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覺得不安全。

  


大多數佛教徒都了解菩提心與寬容、體貼、慈善的行為有關,卻很少注意到它與理解“無二”智慧相關的部分,而這正是菩提心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若是缺乏對菩提心的全面領悟,所有的佛法修持都將淪為心靈的唯物主義,因為它失去了使法道如此璀璨、鮮活的精華。

  


把一切狀況都變成修行和成佛的助緣,阻礙我們這樣做的最大障礙是我們喜歡責怪。有兩種責怪,一種是責怪別人,一種是責怪自己。一般而言,我們先責怪別人,然後就責怪自己。首先我們必須學會不要去責怪,如果你真的要責怪什麼的話,就去怪那個​​狀況,不要怪自己,也不要怪別人。

  

戒律是確保你的心不被寵壞的一種方法。

  

我認為信心讓人更美。信心並不來源於比較,一個人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別的人和事比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類人,走在大街上,對自己很有自信,他們很美。

  

不在乎其它人說什麼、想什麼——我把這個叫做CCL(Couldn’t-care-less——全然不在乎)。那具有最大的力量。

  


師父是你能具有某種連結的人,是你能建立關系的一個人,是你有意或無意中僱用來摧毀自己的人!你放棄一切,然後僱他來摧毀你的自我。而且你用身、語、意來支付他這麼做。

  


驕慢是將某個不必然是你的東西視為自己。粉碎你的驕慢並且將這個世俗生活變得全然悲慘,這樣的導師是你所要尋求的。他是個殺手,是你僱來摧毀自己的人。

  

我們有許多佛教行為,譬如禪修、觀想、慈悲、布施等。但根據見地,所有這些佛教行為可以概括為兩點:反叛與優雅。佛教行為必須伴以反叛。假使你不反叛,你會成為邪見的奴隸——你會想要按照社交禮儀打上領帶,然後花一正午的時間,不知選擇哪一條領帶才好。這時你失去了正見!但如果你反叛,那麼即便你正要和總統共進晚餐,你也可能戴上一條活魚,因為根據見地,一條活魚比這塊沒用的布有價值。佛教行為還必須伴以優雅。因為身為一個佛教徒、一個懂得見地的人,你負有責任。慈悲是必須要有的,你不該在頸上掛條死魚去用餐。身為佛教徒,你不該如此!你應該戴上非常高雅的領帶來搭配你的鞋子和皮帶,但自始至終你都應該記著:“我正做著最蠢、最沒用的事情。”

  


當困境出現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其實沒有能力或力量來依靠自己的禪修而控制自心。所以,即使我們這些佛教徒口口聲聲談著空性、緣起,以及種種無神論的修道方式,但是當危機狂轟時,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突然間就自動變得非常有神論、非常宗教性、非常迷信。我並不是要評判什麼,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症狀。

  


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話,便能夠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裡面。痛苦是最好的老師,你不必花一分錢,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須發什麼戒言,這位老師都與你同在,事實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充滿痛苦的社會裡,如果有清楚的覺知,我們便會更尊重佛法。這即是法對我們的加持。

《松嶺寶藏》第四章 對老婦的直指教言




《松嶺寶藏》第四章 對老婦的直指教言


作者: 蓮花生大士著 伊喜措嘉 伏藏 黃靜慧 中譯 來源: 《松嶺寶藏》


當化身佛蓮花生大士受赤松德贊國王迎請,至紅岩的吉祥桑耶寺常駐時,有一位具有非凡虔誠心的善女子敦夫人差遣她的女僕,名叫仁千措的瑪恭女,向蓮師獻上附有葡萄切片的乳酪作為早餐。



後來當大師在前往桑耶欽普的路上,當他正通過城門時,敦夫人在路上向大師禮拜,並對他繞行,然後在他面前雙手合掌,說道:“祈求您,偉大的上師。您即將遠行,而我這老婦人就要死了。


首先,我出生即身為下等的女性。由於忙碌於各種俗事,忘失了佛法。其次,由於知識淺劣,因而我才智單薄。第三,由於年紀漸長,因而我心智不明。


大師,請您賜給我這老婦一個極少辛勞、容易理解、方便應用、且極為有效的指導。請賜給行將就木的老婦一些教言吧。 ”


大師回答:“老婦,你是誰?”

老婦回答:“這段期間,我一直派遣卑下的女僕送乳酪給您。”

大師歡喜地說:“你的虔敬心絕對比赤松德贊王更大。”

隨後,他對老婦人和她的女僕作此開示:“老婦人,雙足交叉而坐,身體保持直立,在一小段時間裡,只要保持完全放鬆的專注力。”


大師以手指指著老婦人的心間,並給予這個指示:“老婦人,諦聽。如果有人問你,真實圓滿的佛意,與三界有情眾生之心,其間的差別何在,即不外乎是了悟與未了悟心性的差別。


有情眾生由於未能了悟此——自性而產生迷妄,並因這個無明而歷經無數種類的痛苦,於是眾生便在輪迴之中流轉。佛果的本質早已在眾生之內,但他們無法認出。



首先,佛果的本質就在你心中,特別是具足八暇十滿的人道眾生。此外,個人所擁有的佛果本質,並非男子比較豐盛,而女子比較缺少。因此,即使投生為女人,你並不會因此而無法證得佛果。


佛陀教導了八萬四千法門,以便眾生能夠認出與了悟諸佛的智慧心,但這些了解全都包含在上師的三字教言當中。因此,即使你學識低下且才智薄弱,並不因此而處於不利的地位。


現在,佛法的意涵、佛陀之心,以及上師的三字教言就是:藉由淨化外在所感知的對境,你的感知將自行解脫。藉由淨化內在能感知的自心,你無有攀執的覺性將自行解脫。由於其間的明覺令人歡喜,你便認出你的自性。



如何淨化外在所感知的對境呢?這個現前的覺性——心的覺醒狀態——不會因念頭而敗壞,且感知為自然的光明。任其就像那樣,便能感知對境、卻不攀緣對境。如此一來,不論顯相如何現起,它們實際上並非真實,且不被執持為真實的事物。因此,不論你感知何種事物,不論是大地或岩石、山谷或懸崖、花草或樹木、房舍或堡壘、貨物或工具、朋友或敵人、家人或伴侶、丈夫或妻子、兒子或女兒——對於所有這一切,以及所有其他事物,你都不抱持宣稱擁有的態度。因此雖然感知,卻不以那種方式執持它們。藉由離於對任何事物的攀緣,你於外在所感知的對境已然淨化。



淨化對境,並非指你不再感知對境,而是指在光明與空性之中,不執持且不攀緣於對境。猶如鏡中影像之例,雖然顯現、卻是空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執取,你的感知便稱作‘對你自己出現的感知’。



藉由淨化內在能感知的自心,這是讓無執覺性自行解脫的教言:不論心中生起什麼——念頭、記憶或五毒情緒之流,當你不將心思專注於它們的時候,那種流動就自行消退了,因此你便不會受到念頭過失的染污。


內在無有過失,並不表示成為了無生氣的石頭,而是指你的覺性保持離於思維的過失,有如到達珍貴黃金島的例子一般。在這個黃金島上。連‘石頭’這個名稱都不存在。同樣的,一旦你的思維融入到本然的覺性之中,甚至不會有‘念頭’這個名字。



由於其間的明覺令人歡喜,這是認識你自己自性的教言:在修持的時候,無不了知,你自己的意識清楚、清淨且清醒。修持時,你將體驗到自己內在、本自即有的覺性既不會因有念的態度所敗壞,也不會攀緣於大樂、明性或無念。由於它本身是佛的心,你已經認出你的自性。


就像你無須想像你的母親是自己的母親那樣,因為你不會害怕把她誤想成不是你的母親。同樣的,當你的覺性認出它是法性的本具自性時,你將不再把輪迴的現象誤想為是個有的自性——即使你不認識它,你也從未與法性的本具自性分離過。



由於這是所謂的無造作修學,法性之母即是一切現象無自性的事實,法性之處即是認知它們是無自性的,而自己了知你的自性會被如此稱呼,是因你認出你自己的覺性就是法界的本具虛空。


當你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則出生不再有優劣,事業不再有高下,學識不再有強弱,才智不再有深淺,學習不再有廣狹,年歲不再有高低,心也不再有清濁。


這是辛勞極少的教言,但易於理解應用且效果顯著卓越,有了它,你臨終時將不再有恐懼。老婦人,要修啊!生命不會等待你,要精進!你為了丈夫與孩子做牛做馬,得不到任何回報,因此不要空手而歸,而是要帶著你上師教言的修行糧食!這一生的工作是無止盡的,因此要以禪修來達到圓滿!


老婦人,將我的忠告當成你的護衛,以便在死亡的時候沒有畏懼! ”

蓮師如此說道。由於蓮師一邊指著老婦人的胸口,一邊指導著老婦人,因此稱為《對老婦的直指教言》。一聽聞此法,老婦人和她的女僕皆當下解脫並獲得成就。


卡千的措嘉佛母為了利益後世而付予書錄,於兔年夏季第二月的第十七天在桑耶的南坡寫下。


為利後世藏匿此伏藏,
願其值遇堪教之化現!
願其適巧以度化眾生!
藉此,願具緣者解脫其相續!
封印,封印,封印。

頂果欽哲仁波切:所說皆廢話


頂果欽哲仁波切:所說皆廢話

作者: 巴楚仁波切原頌頂果欽哲仁波切講述來源: 《唵嘛呢唄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當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內容大多言不及義。他們的對話主要起於貪愛和反感,只會增強煩惱。這些毫無意義的談話會擾亂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念頭如風中的紙旗飄蕩不已。



諺語說:“嘴是罪惡之門。”綺語、謊言、惡口、饒舌都會導致無盡的干擾和內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齒與滔滔辯才也往往只會使我們浪費時間,引起麻煩。




這就是為什麼在密咒乘中說:用一個月時間持咒並且禁語,比花上一整年時間持咒但仍摻雜日常談話更有助益。一如前者般正確修行,沒有其他任何談話的侵擾,持誦的咒語可以保有其全部力量,最後能通達超越語言文字之現見實相,因為嘛呢咒是不落言詮實相的自然共鳴。




如果你借禁語來排除日常生活中無止盡的閒聊,且只念誦六字大明咒,你的修行將進步神速。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慈誠羅珠堪布:為什麼大成就者多選去極樂世界

 
慈誠羅珠堪布:為什麼大成就者多選去極樂世界


 


當我們活著時,需要作一個選擇:是期望往生蓮花生大師的剎土,還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以便在中陰身或是臨終時,能夠一心一意地再三祈禱,往生至自己選擇的清淨剎土。這種十分確定的渴望往生之心非常重要。

  


即使是達到很高境界的龍樹菩薩,最終也是去了極樂世界;像法王如意寶那樣的大圓滿成就者,還是選擇去往極樂世界。當然,對於法王如意寶等大成就者來說,去極樂世界或是其他地方都是一樣,哪裡有度化眾生的事業,他們就會到哪裡去,不會有這樣的分別。這只是勸勉後人要嚮往極樂世界的一種方便示現。更突顯了阿彌陀佛修法對一般修行人的重要性




在修持阿彌陀佛修法時,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有信心和渴望心,同時也抱持懷疑態度的那些人,他們雖然能夠往生極樂,卻會在蓮花裡待上五百年而不能出來,在此期間只能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卻不能見到佛陀。

  



對於這種人,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很可能還沒有登地,即不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一地菩薩在剎那之間可以面見一百尊佛,而不會有這些障礙。由此可見,除了上述這種人以外,正常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




如果修淨土,能非常認真地修持淨土法門,這樣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能認為,除了阿彌陀佛修法之外,其他所有的顯密法要都沒有意思;而是應該在對所有佛法都具備信心的基礎上,自己選擇專修往生極樂的法門,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人世間,得到如此暇滿的人身,遇到了大圓滿等非常殊勝的法,若僅僅因為執著“一門深入”,而對其他殊勝的法不看、不聞、不修,必將會是一大損失。所以對一般人而言,最好能夠兼顧聞思和淨土法門。

  

具體的修法

  

《佛說阿彌陀經》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其中講了往生極樂世界需要遠離兩個違緣,具足四個因素。

  


需要遠離的兩個違緣是什麼?《佛阿彌陀經》中講道:第一是五無間罪;第二是謗法、捨法罪。除了這兩種罪業,其他如殺、盜、淫、妄等等所有罪業,都不會障礙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些罪業雖然也很嚴重,但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和對極樂世界的嚮往之心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這些罪障;而上面所說的兩個違緣卻是極其嚴重的罪業,必須通過其他方法才能懺悔清淨。

  


一個違緣是謗法、捨法罪。它有很多種,其中最嚴重的,是指妄說不存在因果、輪回,無所謂善惡報應,也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等等;簡單地說,就是認為佛教所講的都是虛假的、欺騙人的。若這樣想就是捨法、謗法,這是最嚴重的。假如我們曾經有過這種想法或說法,就一定要勵力懺悔,使其清淨

  


另外一個違緣是五無間罪。在上一世,我們應該是沒有造過五無間罪,即使造過也已經清淨了。要是上一世造了五無間罪而沒有懺悔清淨,這一世就絕對不可能獲得人身。因為造五無間罪的人在死亡的當下,可以不經過中陰而直接墮入無間地獄,而不會有其他的投生機會。

  



將以上罪業都一一排除後,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就是謗法和捨法的罪過。一種比較容易發生也比較危險的情況,是佛教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相互詆毀。佛陀在經中講到另一種更細微的謗法,即認為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有些法好,有些法不好,這樣的分別念,也叫作謗(捨)法。

  


我們一定要斷除這些壞習氣,必須對所有的佛法都有恭敬心,對所有的上師和出家人也應如此,這是作一個佛教徒的最基本的原則。很多地方的人沒有系統化地接受過這種珍貴的佛教教育有關。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就會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佛法,用世俗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也是非常世俗的東西!

  


順緣:1、觀想淨土和阿彌陀佛



經書中曾講過: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環境是何等莊嚴;極樂世界當中有一尊佛叫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容貌、身色等又是何等莊嚴…雖然我們沒有去過極樂世界,但在看了經書或聽了關於極樂世界的介紹之後,就有了一些概念:原來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如果心裡能有這種概念,就足夠了。

  


這樣的觀想是經常要作的功課,最好能晝夜不間斷地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即在每一剎那的每一個念頭中都不離開觀想。我們現在應當日夜精進,盡量做到使正念隨時不離自心。

  


2、積累資糧

  


積累資糧有很多方法,比如守戒、放生、布施、念咒等等。尤其是在佛陀誕辰日等佛教節日裡,守戒、放生或作其它善行,其功德更是會呈十億倍地增長;而日食、月食出現的時候,無論是念經、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會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特殊的積累資糧的方法。

  


3、發菩提心



我們需要反躬自問:自己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是由於娑婆世界當中充滿了痛苦,因此希望能逃離娑婆世界,早日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這就不是大乘菩薩的行為,更不是大乘菩薩的修法。所以不能有這樣的念頭,而要發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我們不是發菩提心,要在娑婆世界當中度化眾生嗎?那為什麼還要到極樂世界去呢?

  



如今在末法時代,很多人想在修行上有出色的結果是很難的,所以就需要先往生極樂世界。正如剛才所講,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立刻就是登地菩薩了。以菩薩超強殊勝的能力,即可自由自在地度化眾生。因為在登地之後的一剎那(大約幾秒鐘,還不是最小的時間單位),就可以成熟一百個人的善根,也就是可以讓一百個人入門,而每天則能度化成千上萬的人。從那時起,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度化眾生。

  


即使我們現在有不造作的強烈的菩提心,這也只是很好的發心而已,畢竟能力有限,還是不能真正地、廣泛地度化眾生。要想早日具備度化眾生的能力,首先就要往生極樂世界。

  


菩薩在極樂世界當中獲得成就之後,絕不可能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繼續呆在那裡。因為菩薩肩負著度化眾生的重任,那就是他的工作。這種使命感,會激勵他立即回來度化眾生,到那個時候,其度化眾生的能力與現在相比,就有著天地之別了。

  

4、迴向和發願

  


發願與迴向的差別是:發願時有無善業可以依托。比如說,在做完善事之後發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樣…怎樣…”,這叫作迴向;那麼什麼是發願呢?無論有沒有行善,心裡所發的一切願望,都叫作發願。如果我們能時常發願:“祝願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死亡之後,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時最好能常常這樣發願。今後,我們無論是迴向或是發願時,一定要在此基礎上,加入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

  


這裡再次強調一下:通過這個修法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只靠自力,當然不可能這麼容易往生,但憑借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加上自己個人的努力,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現在我們獲得了來之不易的人身,但並不是所有的人身都很難得。很多人除了生活方式不同以外,其生存的終極意義跟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兩樣,這樣的人身並不難得。而像我們這樣的,可以自由選擇解脫,並有修法機會的暇滿人身卻真的是很難得。只有以此暇滿人身,才可以得到如此殊勝珍貴的佛法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次機會。

  


修法時間也應這樣安排:在白天修極樂四因;在晚上入睡時,要至真至誠地發心:“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我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



一些念佛念得好的人,並不是在中陰身的時候,才能見到阿彌陀佛;而是在呼吸即將停止,人還沒有死亡的時候,在其面前的虛空中,就會顯現阿彌陀佛,然後他就高高興興地往生了。

  


本文全文選自大德慈誠羅珠堪布的著作《慧燈之光》中《阿彌陀佛修法》,無論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弟子,都應該閱讀本書,必定能從中獲得不可估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