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對密宗修行人來說,死亡的時候很容易明心見性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
一、錯誤解讀死亡,導致兩個極端
人類對死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一切都結束了,最終歸於塵土;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另外一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要麼就是上天堂,要麼就是下地獄……。但所有這些觀點,都沒有說清生命的真相,也無助於解決生死問題。
基於這些錯誤的生死觀,世人也很容易走到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徹底絕望,卻不做任何准備。只是無可奈何、不知所措地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又非常恐懼,聽到這兩個字都不開心,不想聽、不想談,一直在逃避。
西方很多科學家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信仰,甚至比較排斥宗教,但年紀大了以後,卻慢慢向宗教靠攏,甚至變成虔誠的宗教徒。這都是因為人越老,越接近死亡,就越徘徊迷茫,越希望依靠某種東西來戰勝死亡的恐懼,找到一個心靈的歸宿。但除了佛法以外,真正能解讀死亡的宗教卻寥寥無幾。
認為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的人生觀,是非常簡單、表面、幼稚、消極、悲觀的人生觀,根本沒有深入地去解讀生命,就胡亂草率地下定義,其結果,必將深受其害。
大家可以想想,肉體不可能從其他地方來,這一點沒有爭議。但如果要否定前後世,必須要排除人的意識、神識或者靈魂來自於其他地方。我們的感官既看不見靈魂從哪裡來、往哪裡走,任何儀器也無法觀察,又憑什麼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後,靈魂和意識也從此就停止了呢?
學佛的人,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人雲亦雲,偏聽偏信。要知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情。平常我們得一個小病,都很介意。面對生死的重大課題,更不能差之毫厘。在沒有確鑿的理由可以否定,又有那麼多古今中外的事例可以證明靈魂與輪回存在的情況下,恐怕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更穩妥一點吧!
另一個極端,認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體一起誕生、一起毀滅的。肉體死亡的時候,生命也就結束了,不會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會毫無忌憚地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雖然沒有任何把握,卻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當回事,認為死亡不可怕,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不做任何准備。這都是沒有理由的愚蠢之舉。
要知道,這種不怕死亡,只是因為骨子裡認為死亡和自己還有很遠的距離,感覺不到恐懼,所以是暫時、虛假的。真正死到臨頭,卻不可能不害怕。可惜到了那時,再呼天搶地都沒有用也來不及了。這種人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面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或自己身患疾病的時候,他們都怕得要命,哭天搶地、狼狽不堪。那為什麼現在不害怕死亡?只是因為不了解,所以不害怕。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剛生下的小牛犢,不會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會害怕火焰。這都不是因為牛犢和嬰兒很勇敢,而是因為無知。無知者無畏,不知道後果是什麼,當然不會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況與此相同。
作為佛教徒,我們要避免走兩個極端。如果能准確地認識死亡,對死亡的整個過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還是一個提升的機會。
二、修行人眼裡的死亡
修行人對待死亡,有三種態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歡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對修行人而言,死亡並不是普通人概念當中象征著絕望、終結的死亡。每經歷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會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會拒絕、害怕死亡,因為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樣去面對,所以不會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會有後悔心。雖然修行談不上有多大的進步,但畢竟一生沒有造作太多的罪業,並盡力行善修行了,所以無怨無悔,信心滿懷。
三、死亡的本質
“死亡學(thanatology)”這個詞,是由美國的羅斯威爾.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並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的,至今只有一百年的歷史;藏傳佛教死亡學的典籍——《西藏度亡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講述死亡的佛教經論,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尤其是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圓寂的前一年,也即八十歲時宣講的《時輪金剛》中,已經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過程。
在物質領域,西方科學有著令人興奮的諸多成就;但生命的領域,卻是西方科學幾乎沒有開墾的一塊處女地,所以沒有什麼令人滿意的答案。實際上,大腦相當於硬件,意識相當於軟件。就像軟件的信息、數據可以復制到另一個硬件當中一樣,意識也可以移植到另一個大腦當中。也就是說,在人死了以後,生命仍然存在,並可以轉移到另一個身體上,身體不過是精神的載體而已。不僅佛教這麼認為,有兩位以研究神經系統而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經生理學家(查爾斯·謝林頓Charles Sherrington 和 約翰·埃克爾斯John Eccles)也持這種觀點。
其實,如果能多一些包容性,如果能有一點開放的態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地去研究,因為在佛教裡面,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只需為我所用即可。但世人的傲慢心往往很重,只要與常識不符,且不是自己親眼見到、親耳聽到或親自研究得出的結論,就很難全盤接受。只有自己的推斷與對方一致時,才肯予以采納。這種固守陳規的態度,極大地約束了人類思想的進步。
全世界所有的書籍當中,最好的介紹認識死亡、面對死亡方法的書,就是《西藏度亡經》。目前這本書已經得到了西方學者的肯定。灌了頂以後,就可以學習。但在沒有灌頂之前,最好不要自己偷學,我們還是要尊重密法的次第。不過,其中有一部分面對死亡的方法,是沒有灌頂的人也可以參看、修學的。
簡單而言,死亡可以說是一種周期性的生命現象。其周期性,表現在死了以後還要投生,生了以後終究會死的輪回周期。我們的意識就像發動機,可以啟動一個生命的開始,也可以讓一個生命停止。但究竟是怎樣啟動、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便如此,我們的生命卻永遠都不會結束。
即使成佛的時候,也是有生命的。當然,那是更高層面的生命。隨著修行的提升,我們的生命梯級也會越來越高。當然,生命的現象,不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永遠不會發生變化。但生命的現象,卻會循環往復、輪轉不止。
簡單而言,生命的周期有三種。
第一種周期,是從我們還沒有形成生命個體的時候開始。這時候,沒有六道眾生,沒有任何生命。就像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還沒有形成任何物質,時空的概念都不存在一樣。這個階段,也就是我們心的本性、佛性、如來藏、光明。
然後,就像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立即會形成最小的基本粒子,再凝聚成電子核、電子、原子、分子,最後形成山河大地等宇宙世界一樣。從如來藏、光明當中,就出現了生命的能量,並繼而形成生命的個體。關於這些詳細過程,密宗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在精卵結合之際,中陰身的意識進入受精卵。此時雖然是一個生命,但還沒有身體的形狀。隨著胚胎的逐漸成熟,最後變成一個完整的身體。
在生命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對這個生命產生執著,之後便形成了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也即意識的基礎。
在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仍然有呼吸、心跳、血液循環等等,這就說明,有一個動力的存在。這個動力,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就像海底的海水,不論海面如何波濤滾滾、濁浪滔天,海底深處卻是如如不動的。而海面的海水,卻會隨著風浪的大小與海水的深淺而有不同程度的動搖。其中動搖的部分,就像我們的五種感官識和第六意識。
在阿賴耶識的基礎上,會形成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是梵文音譯,意即執著、我執。有了執著以後,就開始形成真正的生命個體,形成眼耳鼻舌身等比較粗大的感官。所有的八識,達摩祖師在《破相論》中,稱之為染心。而佛性光明,則叫淨心。在任何時候,包括我們的生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淨心一直存在。
大爆炸的時候,是宇宙的毀滅。同樣,在經歷了無數生死,最後成佛,回歸到最原始的如來藏光明的狀態,是真正的回歸大自然,回歸內心的本來光明。
雖然山河大地也被稱為自然,但它卻有產生、演變、毀滅等跟隨因緣的變化,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然。名符其實的自然,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佛性,沒有任何造作,沒有任何變化。我們就是從大自然中誕生,然後輪回了無數次,總有一天,我們又會成佛,回到最原始的起點。這,就是最長的生命周期。在這個周期當中,我們完成了一個完整輪回的旅途,上至天堂、下至地獄,游歷六道世界,最後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從這個角度來說,成佛其實也是一種死亡——輪回之旅的死亡。
第二種周期,是從我們死亡開始,經歷中陰身、投生,然後是整個人生,直到死亡。這不是無數世的輪回,而僅僅是一生,幾十年,最多一百年,這是中等長度的生命周期。一個周期結束了,立即會再次刷新,開始下一個周期。
第三種周期,是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完成。沒有精神壓力,睡眠很好的人在睡著以後,就會進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著了,失去所有知覺,而且沒有做夢。雖然此時我們的靈魂、生命、我執與阿賴耶識仍然存在,但因為沒有知覺,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見,沒有思維,不知道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也算是一種死亡。
這三種周期的道理和過程都很相似,只是在人們的感覺與用詞上有所差別。只有中間的死亡,才叫做死亡;最短周期的死亡不叫死亡,叫睡眠;最長周期的死亡也不叫死亡,而叫解脫。
當然,睡眠與死亡的不同之處在於,睡眠的時候,我執與阿賴耶識仍然存在;而死亡進入中陰身的昏迷狀態以後,在某個短短的時間當中,整個八識全部停止,連阿賴耶識也消失了。
想全方位地了解生命的循環周期,則除了上述三個周期以外,還應該知道一種更短的生命周期。這個周期可以短至一秒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在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在發生。
修氣脈明點的密宗修行人因為掌握了這個周期,通曉修行、證悟空性的最佳時間,所以就能快速證悟空性。關於這些具體的修行內容,以後正式學密的時候,大家可以去了解。
四、死亡的奧秘
西方死亡學普遍認為,腦死亡——心跳、脈搏、血液循環停止,瞳孔擴散,就是死亡的標准。但很多事實證明,即使這些標准已經出現幾十小時以後,人仍然可以活過來,所以,這並不是完全的死亡。
其實,修禅定修到最高的四禅境界時,呼吸也會停止,但人卻是活著的。因此,我們不能把沒有呼吸做為死亡的標准。
佛教普遍認為,這些現象只是表面的死亡,真正的死亡還沒有到來,此時人的意識還沒有離開身體。在表面死亡的時候,除了接受過密法特殊訓練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數人會進入一種昏迷的狀態,沒有痛苦,也沒有任何其他感受,就像深度睡眠時的感覺一樣。
如果要進一步去分析,死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人的感官和意識都是逐漸停止工作的,這是一個復雜而具體的過程。
過了昏迷期,也即真正死亡以後,便進入中陰身的階段。這時候,亡靈從昏迷當中醒來,中陰身的生命可以看見自己的屍體,可以看見周圍的家人與親戚朋友。還有一點小小的神通,即能知道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但絕大多數亡靈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以為自己還活著。就像正在做夢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會把夢裡發生的一切誤認為是真實的一樣。在看到親戚朋友、父母家人哭泣時,會去到他們身邊,並安慰他們說:“不要哭,我一切都好,沒有什麼問題……”但親戚朋友們卻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任何反應。這時中陰身會開始疑惑:“為什麼他們會聽不見呢?”之後,才慢慢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
為什麼中陰身有神通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了呢?世間的神通都是有局限的,並不能洞察一切。比如,神通非常厲害的外道修行人可以知道世界將要發生什麼事情,卻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他們一直以為有一個自我的存在,其實自我卻是沒有的。
絕大多數生命會在中陰身停留七七四十九天,然後就跟隨過去的因緣而投生為動物、人類或其他生命。可見,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死亡的時候,連生前的病痛、恐懼都停止了,就像睡著了、昏迷了一樣,所以並不值得害怕。最可怕的,就是如果今生殺盜淫妄,造作各種惡業,下一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這就太可怕了。所以,即使為了來世的安危,現在下功夫聞思修行,積累福報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死亡的意義
任何人在死亡之後八識停止的一個短短的時間當中,都有機會見到如來藏本性、佛的法性,因為此時沒有任何東西障礙、覆蓋如來藏的顯現。但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就會懵懵懂懂、一無所知地過去。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明心見性,進入光明境界。所以,正如前面所講,對上等修行人來說,死亡並非死亡,而是一定會成小佛,說不定還可以成大佛。
為什麼藏傳佛教的密宗非常重視夢的修法呢?在進入深度睡眠以後,雖然還沒有停止阿賴耶識和我執,沒有死亡那麼寂靜,但畢竟意識已經完全停止,利用這個機會修行,很容易現見本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回到這個層面,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生活在感官、意識的世界中,很難不受意識的支配。比如說,眼睛看到某物,然後把這個信息傳遞給意識,經過意識的分析、判斷,最後得出結果,“好”、“壞”或者“肯定”、“否定”等等,這就決定了我們最後采取接納還是抵抗的態度與行為。最深層次的意識,我們幾乎用不上。
科學已經證實,大腦真正被開發利用的功能,只不過是精神世界功能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能基本處於閒置狀態。主要原因,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太少,沒有充分開發出深藏不露的智慧。
對普通人來說,死亡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密宗修行人來說,死亡剛好是開發潛在閒置功能的大好時機。
在死亡的時候,所有的意識活動處於停止狀態,甚至連阿賴耶識都暫時中斷。剩下來的,就是佛教中所講的“如來藏”、“本來面目”或者“佛性”。在這種精神運動徹底歸零的寧靜狀態中,“如來藏”自然而然會露出本來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見性。就像空中烏雲彌漫時,看不見湛藍的天空。一旦風吹雲散,自然可以看見藍天一樣。
催眠術的原理也與此相似:通過催眠,可以降低人的意識活動幅度,讓人進入到半睡半醒的狀態,之後通過心理暗示及潛意識溝通等方法,從而喚醒前世或今生兒時的回憶。如上幼兒園第一天時,老師和自己說了什麼,父母是如何叮囑自己的,穿了什麼樣的衣服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無法記起的事情,通過催眠的幫助,就可以開發潛在的記憶。
其實,佛教有一個更好的降低意識活動、開發內在潛能的方法,那就是禅定。在禅定的寧靜狀態中,可以改變身體結構,回憶前世,開發天眼等內在功能。所謂天眼,也即可以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遠處的人或物,或極其細微的物質。
顯宗的證悟也是這個途徑,首先修寂止的修法,通過禅定讓意識、雜念慢慢減少,然後在這個狀態當中去證悟空性。因為只有在心非常平靜的時候,才能證悟空性。
密宗修氣脈明點也是這個原理,因為氣脈明點的修法可以達到死亡的效果。修禅定是通過非常溫和的手段,逐漸讓心平靜下來。而氣脈明點的修法,則是用強制性的手段斷除雜念。無論如何,目的和效果都是一樣——斷除雜念、顯現光明。
深度睡眠、死亡、修氣脈明點、修禅定修到四禅的時候,都能達到讓心平靜的效果。
六、生起次第與生命周期
密宗有一個生起次第的本尊修法,就是根據生命的過程來修的, 因為很多人沒有灌頂,此處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首先觀想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咒——藏文 (唵嘛呢叭咪吽捨)中的“ ”(捨)字,然後觀想“ ”(捨)字變成觀世音菩薩手裡的蓮花、佛珠或法器。之後法器化光,變成觀世音菩薩……(中間步驟略去)觀想完畢之後,觀世音菩薩又化光融入自心或空中,最後消失無蹤。
修生起次第的時候,必須要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沒有觀想本尊的時候,先要修一段時間空性,進入法界光明當中;第二個階段,是在空性當中對天下所有的眾生修慈悲心之後,進入正式的觀想本尊念咒等等;第三個階段,最後本尊又融入空性之中。
這些修法都先要修空性,因為人死亡的時候,首先會進入無念的狀態當中,沒有任何感覺,就像深度睡眠一樣。空性的禅定,就可以清淨無念的狀態。
從無念當中醒過來的時候,會進入中陰身。修慈悲心,便可以清淨中陰身。
中陰身之後,就會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少數生命可以在生下來的瞬間,立即形成完整的身體以外,絕大多數的動物,都不是一次成型的濕生或卵生的,而是由母體懷胎若干時間,逐步形成身體的。為了清淨這個階段,所以要逐步觀想種子咒,觀想法器,有些時候還要觀想一個明點,最後才觀想觀世音菩薩的身體。
觀想整體的觀世音菩薩的像,就可以清淨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所有階段,把不清淨的東西抹掉。就像用橡皮擦掉紙上寫錯、畫錯的痕跡一樣。如來藏光明,仿佛是白紙;而輪回,則像寫錯與畫錯的圖文。
最後觀想觀世音菩薩化光在空中消失,可以清淨死亡時候各種感知逐漸消失的過程。
為了清淨死後昏迷的狀態,所有生起次第的修法,最後都會觀想融入法界。
雖然顯密最後達到的境界沒有高低之分,但因為密法針對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相應的修法,所以密宗成就比較快。而一般來說,顯宗沒有特別針對死亡的修法。無論顯宗的大乘還是小乘,都是從無常、痛苦、無我等不清淨的四念處開始,還沒有如來藏的清淨觀想。這種方法需要修很長時間,直到八地菩薩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地顯現清靜的現象,所以顯宗的成就非常緩慢。
密法針對死亡的修法很多,但學修之前需要修完五加行,還需要有灌頂。如果想進一步深入學修,就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