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苦才是人生》第二章: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苦才是人生: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索達吉堪布

第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眾生避苦求樂之心皆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希望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你想怎麼樣對待別人,就應先換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不願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論語言還是行為,都不要強加於人。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個法,該是什麼?”

孔子便傳授一個“恕”字,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此推己及人,在佛教中也推崇備至,如《入行論》雲:“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所以,自己不願接受的痛苦,千
萬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因為別人也照樣不願意。

佛教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個兒子,她最疼愛小兒子。

鬼子母愛吃小孩肉,常到人間抓小孩,活生生的當食物吃。人們受不了這種痛苦,紛紛向佛陀求救。佛陀於是通過神變,就鬼子母的小兒子捉來,扣在自己的缽裡。

鬼子母回來發現小兒子失踪了,特別著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處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沒有找到。後來,她聽說佛陀無所不知,就到佛陀那裡去哭訴。

佛陀說:“你有一千個兒子,才丟了一個就這樣難過。別的百姓只有兩三個孩子,甚至是獨生子,卻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聽到這番話,鬼子母當下醒悟,在佛陀面前懺悔道:“我錯了,只要能讓我找到小兒子,我再也不吃別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兒子從缽裡放出來,還給了她。

這種換位思考,在國際上也非常重視。
以前國際上開了幾個會議,最終達成共識認為:不管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人與人之間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
眾生避苦求樂之心皆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希望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