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明心见性才能成佛 達真堪布




修行有三個要點:第一個出離心,第二個菩提心,第三個證悟空性。證悟空性就是禪宗裡講的明心見性,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的心、搞清楚自己的本性。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知道你自己、找到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人有心,但是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心。有些科學家說:心臟是心。心臟不是心!有的說:大腦是心。大腦也不是心!科學家、哲學家們都沒有找到這顆心。我們一定要找到這顆心,一切功夫都下在這上面。這顆心到底在哪?真正見到了自己的心,才是真正見到了佛。佛在哪?見性的時候,你才是見佛了。佛到處都有,哪裡沒有?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哪裡都有佛。如果你真相信了,你才是真懂了,你才真正見到了佛。我的心就是我,我就是我的心,我的心的性就是我的性,我的性就是佛性。當你弄明白了、搞清楚了這個道理,這叫見性,不是用眼識來看。你真明心見性了,那個時候所有的思想沒有好壞,沒有分別,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概念、所有的念頭都是圓滿智慧。如果沒有這個認識,你還沒有真正開悟、證悟。

  空性無我的智慧非常重要。大乘法裡講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小乘法裡也講要有人無我的智慧。人我執是煩惱障的根,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如果有煩惱障,連小乘的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都得不到。法我執是所知障的根,所知障主要障礙成佛。要有人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人我執,而後才能斷除煩惱、才不造業,這是解脫最起碼的要求。證得空性——有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法我執,而後才能斷除所知障。然後再通過修行,慢慢斷除習氣障,而後才能成佛。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佛的。

  我們為什麼要明心見性呢?我們沒有徹底弄明白自己的心、沒有真正見到本性之前,沒有真正的修行。密宗修學上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行道。資糧道就是消除業障,積累資糧。我們能夠發出願、行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才算進入資糧道。通過資糧道才能進入加行道,加行道就是修加行,就是準備證悟空性、證悟真相、證悟真理的這些基礎的方法。通過加行道的修法明心見性了,你才算進入見道。見道以後才有修行道,通過修行道才能成佛。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比喻:有人尋找一座山,但這座山隱藏在雲層中。忽然雲開霧散,山就顯現了。但是,你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到達這座山。見到山的那一剎那就像見到自己的本性了,然後你還要通過修道才能成就。所以,在沒有明心見性、證悟空性之前,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前行;證悟本性以後,無論修什麼法都是正行。

  明心見性不是什麼難事。有什麼不能的?福報、智慧都是本來具足的。什麼叫修福報?什麼叫修智慧?就是讓它顯現出來。怎麼才能顯現出來?你去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承認自己是佛,這叫顯現了。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六嚴二聖



六嚴二聖 (Bodhisattva Akashagarbha) ~
在西藏寺廟,龍樹常和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一起供奉。這一組聖者被稱為 “六嚴二聖”。

 龍樹,梵語 Nāgārjuna,音譯“那伽阿周陀那”,譯作“龍猛”、“龍勝”, 約2/3世紀時人,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被中國佛教的幾個宗派奉為祖師,常被稱為龍樹菩薩。

  關於他的生平,有各種不同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在南印度毗達婆國,屬婆羅門種姓。幼年曾學“五明”,後皈依佛教。初習小乘經典,後來研究並弘揚大乘理 論,系統地闡述了大乘佛教中觀派的思想,深受南印度安達羅王朝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說晚年住在阿摩羅縛底大塔西北50公里 的吉祥山,傳說他因傳授給國王長壽術被王子逼迫而自殺。

  龍樹的形象十分特殊,較易識別。他頭頂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徵,其上方有七個或九個龍頭,身披袈裟,兩手結說法印,身旁有濾水壺,有時置有經書。在西藏寺廟,龍樹常和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一起供奉。這一組聖者被稱為“六嚴二聖”。

  龍樹被密宗奉為祖師,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密宗的教理中採用了不少大乘中觀學說;其二,密宗經典宣稱,龍樹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鐵塔中由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親授密宗教義,並接受灌頂。

  龍樹發揮了大乘佛教般若經的空性思想。所謂“空”,即不是“零”也不是“空無”,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實在。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包 括惑覺、概念、意識和地、水、火、風等元素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實的,它們本身沒有獨立的實體性或自性(無自性)。 宇宙萬物的真實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語分別,不能用概念親證的一種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 無”。他又認為,有為法空,無為法亦空。我空,無我亦空。生死空,涅盤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麼,森羅密佈的世間萬物又作何解釋?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龍樹 提出了二諦(真諦和俗諦)說。他說,佛陀為那些被無明覆蓋的凡夫說法時,採用俗諦,承認世界和眾生的真實存在;為那些已經消除無明、洞察真理的人說法時, 採用真諦,否認世界和眾生的真實性。他認為只有從俗諦入手,才能達到真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龍樹在論述世界的非真實性中,為了破除名相,排隊因緣關係,還提出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八不”概念。認為這四對對立的範疇是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依據,在每一個範疇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說明了事物存在和認識的相對性,不真實性。可見龍樹的範疇論是為他 的本體論服務的。他的“八不”說,不生不滅是指實體而言,不常不斷是從時間方面考察,不一不異是從空間方面說,不來不出是從運動方面來說明的,這四對範疇 包含了某些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因素。
.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勿說他人過】



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言語上的過失。就像在印度,有很多譭謗這譭謗那的事,這就是言語上的過失,應該閉上嘴巴!說必要的話,不必要的話就要收口。不可說無義之言。因為太多的無義之言,除了在此生讓自己招惹很多麻煩,令人不歡喜,更會成為來世走入金剛地獄的因,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好處。

《月燈》雲:見他人過失,不可宣說之,如是之行業,得如是果報。

總之,當我們看到有人在講說他人的罪過時,自己要經過仔細的觀察,看看是否有必要說出他人的過錯,在謹慎觀察之後,將適合說的說出,不適合說的不說,如果只是聽說,我們就跟著說的話,反而會令自己損失。基本上是不需要說他人過錯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他人有罪過,那麼罪過的果報,是必定會來的。我們不需要去說他人的過錯,因為說他人罪過不會更勝於他人所獲得的罪過果報,果報是必至的。因此我們也不需要去道他人過,尤其是,如果只是看表相而說他人過錯的話,會有依人不依法的過失。

達龍卻吉尊者說:「無名迷惑之相未清淨,自性心續亦不能明瞭,而作計度諸有情善惡,疑恐墮入不見大深淵」。自己無名的迷惑,是由愚癡無明而障閉,所以說「無明迷惑之相未清淨」。而「自性心續亦不能明瞭」是說,雖然未能根本除去無明迷惑相,但是現前卻有知曉他人心念的神通,也許多少能斷言他人的功德或過失。但若是沒有他心通,「而作計度諸有情善惡」,自己無明迷惑還未清淨,對他人的心念亦無法明白是善是惡,是菩薩還或是凡夫,卻仍隨便的斷定這是善、這是惡。由煩惱主宰而去判斷的話,就會墮入大深淵。

說他人過錯,馬上就成為自己生起煩惱、增長煩惱的因與緣,也令他人生起煩惱。而煩惱的因與緣,就是墮入三惡道的因與緣。所以,請不要作殃禍眾生的事,我們本應儘量的去降服自身種種煩惱,不令生起煩惱的,然而,自己的煩惱不但未能息滅調伏,反而更到處說他人的煩惱,這真是非常的不適當。因此,對於各種過失,如果我們不經仔細觀察,而胡亂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話,是很不好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很不喜歡聽人說他人的過錯。任何時候,都覺得這種話很吵人。有人來跟我說:「這個人怎麼怎麼了,那個人又如何如何了」,對那些言語一方面我覺得打擾耳根,一方面也覺得無趣。如果有類似那些言語一定要對我說的話,說一次就夠了,沒有必要說第二次。一次就已經聽到了,夠了。對任何人,我還沒有生起過某人有過失的念頭,不過很難說以後不會越來越糟。這有錯、有過失,等等的執著念頭目前是沒有的,總是儘量的去看他人優點,看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我的作法。
因此,在座的僧眾們,你們大多比我學的多,比我年長,比我能幹,比我有經驗,比我有知識,所以先不要看我,先看看你們自己,是怎麼樣的。平常是怎麼去看待他人的功德與過失,同樣的,要去說某人的過患時,先想想自己就是那個人,如果有人來批評自己的時候,你自己會怎麼樣?是會生氣還是會笑?以同理心去想,若能如此思維的話,才能算是有點修行味道。要不然,平時我們總是向外去修,很少回頭想想自己。由自身為主的向外去修菩提心,向外去修他人,卻很少由他人處反轉回來,將眾生的苦返回自身,設身處地的去體會感受。因為這種反轉回來的思維很難生起,所以頂多只能儘量的用自心想像的菩提心去對眾生起修,卻無法以眾生的痛苦煩惱,猛力的反轉回來以幫助我們自心鍛煉菩提心。因此,我們菩提心的修持就沒什麼味道,也很軟弱。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皈依與發心】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今天我要簡短的講述一下有關皈依的種種。

倘若我們沒接受皈依,便不算是一個佛教徒。

皈依是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的重要指標。經典上又說,倘若我們不具菩提心的話,便不算是個大乘行者。

一個人是否具足菩提心,也就是菩薩的願心,決定了一個人所修的法是否為大乘法。因此,我們要知道,整個法道乃函括於皈依和發心的二個原則當中。而釋迦牟尼佛所傳下的一切法門均不離這兩個範疇。

因此,我們有許多是針對皈依的本質、一般和特殊的皈依戒,以及許多其他與皈依有關的主題所做的開示。

皈依的根本乃在於虔誠與慈悲──對佛、法、僧三寶充滿虔信,並以慈悲祈願一切眾生都能脫離痛苦。

虔信又分三種:清淨信是當我們到道場寺院看到許多佛像、聖物,或當我們遇到大喇嘛、大成就者或僧眾時,所受到啟發而生起的。

樂求信乃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祈願,希望脫離痛苦、生於善道,希望因此能行善捨惡,並對達成目標深具信心。

而當我們了解三寶乃為我們唯一且究竟的皈依處,並對它生起一種信賴的心時,此即為虔誠信。

對眾生慈悲乃是一種希望能帶領一切眾生由輪迴海之各種問題和痛苦中解脫的願力。這些眾生累劫來都曾為我們的母親,照顧我們,關愛我們。所以我們要幫助一切如母眾生由痛苦中解脫。這就是慈悲心。


我們再來談皈依的根本。皈依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除佛外,無究竟導師;

除法外,無真實道路;

除僧伽外,無他伴可同行法道」的認知。當我們想過河時,一定要有船夫才行,船本身自己不會動。但假如我們所依非人,便會迷路。因此,我們一定要找對同伴,一同行於正道上。這裡指的就是僧伽。


這是對三皈依一個非常清楚且不改變的誓約和戒律。

有關皈依戒的開示有很多,它可分為一般性和特別的戒律。

就一般性的來說。第一點,縱便要我們付出生命,或縱使有重賞做為交換,我們也絕不放棄皈依。

倘若有人在我們身邊放了無數財富,然後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放棄皈依,這些財富便屬於我們的時候,或縱然要以生命做交換,我們也絕不放棄。

第二點,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或痛苦時,除了三寶外,絕不依賴其他的對象。

第三點,我們要常向三寶和佛像、聖物等做身口意的供養。

第四點,除了自己要遵守皈依戒外,我們還要盡量帶領別人來皈依三寶。只有自己持守皈依戒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別人也導入正確的方向。

如果有人迷失了方向,我們應該想辦法帶領他們走上正道。

第五點,我們應該向十方以及在我們面前的諸佛頂禮。這意為早、午、晚禮敬諸佛。


接著,我們就皈依三寶的特別戒律來做說明。

首先,在皈依佛後,我們便不要再皈依世間或世俗的神祇,因為他們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釋天、濕婆神、山神、王鬼等,他們自己均還在輪迴當中,又如何能幫助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呢?

因此,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所說的,我們不應向其做皈依。

第二點,皈依法後,代表我們不應傷害眾生。

眾生不僅是指擁有四肢,長著毛髮的人類或畜生,它也指一切具有神識的生命體。

我們不應殺生或偷搶;我們應走上和平之道,絕不使用暴力。

第三點,當我們皈依僧後,便不應再與惡友為伍。倘若我們繼續結交惡友,便唯有步上造業之途,而非往善的方向去。


在恭敬三寶方面,我們有三種戒律要持守。在皈依佛後,我們要對佛以及一切與佛有關的象徵聖物恭敬,其中包括將佛像置於清淨處,並向佛頂禮、做供養等。

第二點,在皈依法後,我們要對佛法以及與他有關象徵聖物恭敬。甚至裡面寫著有關於佛法或種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所以更不要說到佛經或佛書了。

第三點,在皈依僧後,我們要對僧伽以及與他有關的象徵聖物恭敬。縱然對一個只披著袈裟的人,亦不能例外。或縱然在街上發現只是一小塊的藏紅色僧服布片,也應把它當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處理之。


現在來談我們要如何將心契入三寶的皈依戒。

首先,在皈依佛後,我們的心要完全溶入佛法。

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佛,但心卻與佛法相違是不對的。

我們要將心完全浸淫在佛法中,培養安詳而謙卑的胸懷。

其次,在皈依法後,我們的言語要與佛法相契合。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法,但言語卻與佛法完全互相矛盾是不對的。

因此,我們不能說謊、不能毀謗他人,或出言傷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口中所出的句句話語都要與佛法相契。

第三點,在皈依僧後,我們的一舉一動均必須與佛法相契。

我們應該過著一種佛化的生活,捨棄不善的行為,例如,邪淫等。

持守皈依戒的利益在那裡呢?倘若它不具任何利益的話,我們便不該接受皈依。所以首先,在接受皈依後,我們才能開始修習佛法。

其次,皈依戒可為一切戒律和不同層次的出家戒紮下一個有利的根基。

第三,持守皈依戒可保護我們免受人和非人的傷害,而且一切障礙和惡緣也都會消除。

第四,我們在一生當中都會得三寶的加持。

第五,我們的業力會減少。事實上,它有許多利益,我們無法盡數。


現在我們再來談菩提心。盡一切無餘之菩薩道,我們都必須以菩提心完成。

首先我們想,而且我們也看到了所有這些眾生,例如,傷殘或生病者都遭受到極大的痛苦。

然後我們再想想其他類似這樣的眾生也正承受著無盡的痛苦。

我們要在心中反覆觀想,直到對他們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並且如實的感覺到:「我一定要為他們解除一切痛苦,縱使必須自己一個人獨做,我也毫不猶豫!」當我們的心中生起這種願望和勇氣時,就是我們成為菩薩的開始。培養慈悲和勇氣是成為一位菩薩的準備和訓練。

我們有三種菩薩的發心。

第一種是國王發心:國王權大勢大,可以命令大臣幫助他的人民,為他們造福。
所以此代表一種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願證悟成佛的願心。

第二種是船夫發心:指的是一種願與一切其他眾生同時證悟成佛的願心。船夫在船上滿載乘客渡河,船夫不會獨行。這種智慧又稱聖智發心。

第三種是牧者發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因我的善業功德而開悟成佛,而我將在每一個眾生都證得等覺之後,才開悟成佛。」牧者會先照顧羊隻,最後自己才回家。

這需要最大的勇氣和慈悲。所以在這三種發心當中,第三種乃是最崇高的,但諸位可以選擇一項最適合自己的發心去做,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分別。


我們有三個菩提心戒要持守,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利益他人。諸惡莫作可細分為十八個根本戒,但它的精髓則可濃縮成不捨眾生。捨棄眾生比任何其他的惡業都還不好,因此,諸位一定要特別著重在這一點上面。


皈依和發心並不只是一個基本的東西,或只是一種剛在開始時做做,過後就可以丟掉的東西。通常我們在修法一開始時,便要唸誦皈依發心文,但我們不應認為這只有在一開頭才要做的一件事而已。

皈依和發心應該在整個法道下伴隨著我們,慈悲亦是。而永遠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謹守皈依戒則是最為重要的。

我們要培養一種真正的發心,祈願:「願我能帶領一切眾生證入覺境」,並且依此努力實踐,彷如挖掘黃金一樣。

我們必須真實、真誠,這表示我們不應虛偽作假。如果我們沒渴酒,卻假裝喝醉的話那麼這就是不實在。

所以我們應該真正生起這種願心。人是非常貪婪的,因此,當我們在挖掘黃金時,目中無它只有黃金。同理,我們應該專注於菩提心的培養,完全只集中在這一點之上。


倘若我們不了解皈依和它的重要性,便不能修小乘法,當然更不用說大乘的法門了。

倘若我們沒有生起菩提心,便無法修大乘法,更不用說金剛乘的法門。

因此,了解這些基本原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真正生起菩提心時,便進入了菩薩道,得以生生世世常遇明師,領受佛法甘露,迅速開悟,證得圓滿佛性。

「圓滿」在此意為完全淨除一切該淨除的,完成一切該完成的。「佛」的藏文是「桑傑」。「桑」意為覺醒,由煩惱中覺醒,而「傑」則為開花。智慧如綻放的花朵般開展而出。


我們已為菩薩行海紮下了一個根基,所以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應該在有生之年,每天持續而盡量多遍的唸誦皈依文。


我之所以要開示皈依的原因,是希望諸位不要浪費了此生具八無暇和十圓滿的生命。當然有許多大師比我博學,但我還是要藉此機會講一點。一個愚笨如我的人,所懂不多,但如果諸位能把這些開示牢記在心的話,相信也一定會對諸位有所幫助。

對於這些曾贊助佛學院的興建,以及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支持贊助宏揚噶瑪噶舉法教的學子和人士,我要表達我真誠的謝意。

我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出國訪問,並將佛法傳遍整個世界。也祝福諸位身體健康,生生世世享有幸福快樂。

同時希望以我三世所累積之功德為了利益一切如母眾生,尤其是諸位而成熟。我請求諸位不要傷害任何眾生,應和平行做一切事。

同時我也祈願全世界各地都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榖豐收、大家富樂。


由於我年紀尚輕,目前無法把寺務和傳法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我保證我一定會努力對佛法和傳承做出貢獻,絕不使自己讓傳承蒙羞。

【真實的慈悲心】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真實的慈悲心


佛陀之一切法教含於經律論三藏之中,而此一切法教均是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傷害眾生及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如何長養我們的愛心與慈悲心;其實,至目前為止,我們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執著,凡事皆以「我」為重,皆以「我」為先,直到真正去除對「自我」的執著,不再以「己」為重為止,真實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實發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長養是必須的。

我們均應了知:不僅僅是一己,無一例外之眾生皆希望離苦得樂。我們應在有了這種了知之後,進而修持「自他交換法」,祈願眾生迅速脫離一切痛苦,得獲真正之快樂,另一方面就因緣而言,一切眾生皆是我們三世之父母,眾生在過去世中曾為我們的父母,在現世中為我們的父母,在未來世中極可能成為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當懷感恩心為出發,這也是培養我們善心及長養菩提心的方法。




我們必須了解:這世界上,任何一切眾生,不論他是多麼不好,如何糟糕,他都還是有絲微的慈悲心或是潛在的慈悲心,只是,其慈悲心之大小取決於其發展之程度而已,當然,開悟聖者與凡眾在慈悲心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對我們而言,問題是在於,當我們需要慈悲心時,卻無法展露出來,因此,雖具有潛在的慈悲心,要用時卻展露不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培養發展不間斷的慈悲心及真實的慈悲心,這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真實的慈悲心」?真實的慈悲心是無法忍受的,就如同我們陷於火中,會盡一切力量,想一切方法,從火中跳脫出來一般,因為火之無可忍受,所以會努力設法逃離,同理,對眾生所受之痛苦,我們有著無法忍受之心去幫助,深切了解眾生之苦,而具足勇氣生起的慈悲力量,這個力量是可以讓利生之行為真正起作用。




密勒日巴尊者曾開示:「真正之慈悲心展露,即是如同身陷火中一般!」


岡波巴大師為了所有行者能無誤地依止傳承來修持,開示了寶蔓集,其中有十要點是因為其之相似性而令修行者極易混淆誤認而錯犯的,此十要點如表:我們應謹慎檢視以免錯犯。

正確 / 錯誤
信心 / 執著
真慈悲 因執著而生之慈悲
現象性空(自然空性) / 概念之空性(造作空性)
真實的法身空性不二 / 誤認一切為空而否認因果
真實的了悟 / 瞬間不定的體驗
真持戒 / 外相喬裝之造假持戒
因真解脫而展現之自生行為 / 瘋狂行就卻偽裝是已達了悟
真正的瑜珈士(大成就者) / 偽裝之瑜珈士(其實並未真正證悟)
由真實利他之心而展現之利他行 / 源於自私之利己之念卻偽裝利他行
10 
真實的善巧方便 / 欺騙偽裝


說明:真實的善巧方便是來自於真實的利他之心,因此會設法尋找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利益他人,但是,卻也有源自於負面情緒自私之心而借用各種不同之方法,外表為偽善方便利他,而實際是欺騙偽裝,第九與第十點是最容易錯犯,我們應當小心謹慎的時時檢視之。


蓮師告誡密乘弟子必須謹記三個口訣


蓮師告誡密乘弟子必須謹記三個口訣




我們必須安心定志、神識清明,要時常寂靜默然,不要隨意以

妄心開口議論,更不能放縱自己耽溺於酒色,使自己遲滯在六

道輪迴當中。

所有熱衷於世俗的生活,會阻擋自身修行的親友,都是不利的

因緣,應當遠離。 應時刻警惕自己的言行, 是和六道相應,

還是和修行相應。

沒有人希望自己是不幸福的,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喜愛自己

的,但是千萬不要沉淪於自利的行為之中。 不過,我們修行

人開始修持的時候, 不要急著說要利他,因為在初始我們尚

具足那樣的能力 ;所以應當使自己先修行具力之後,再來

幫助他人,這樣才能夠有所成就。

因此,我們平常應當抑制自己的妄念 ,但是見地卻要十分寬

廣。 我們要斬斷所有的臆想妄心,讓自己安住在禪定三昧之

中。 所有胡思亂想的心性要立即斷絕,讓我們的修行如須彌

大山一般安穩,安住在光明體性,永不動搖。

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樂於獨處,如果只喜歡與他人相處,

是難以獲得殊勝功德的。


一位修行人,不要碰到些微的挫折,就輕易喊著:有障礙了! 

我們在修行時,如果感覺到需要糾正自己的行為,或是覺得任

何的事情需要改變之時,都要如實了知自己的最初發心 ,依

照原本的發心來修證。 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做出出賣佛法和

上師的事情。


一個修行人,對於任何自身修行的境界都要謙卑,不隨意外顯

必須謹記三個口訣,這三個口訣就是:沒有、不知道、不

清楚我們用這三個口訣反复地回答,那麼我們的修行就容

易安住在秘密當中,也容易得到成就,這是我心中真實的教誡。

會障礙的魔王具足許多的神變,我們要十分注意,不要被他們

這些幻境所欺矇。 修行人,千萬不能以佛法作人情,所以應

當堅守我們所發的誓願三昧耶。 只有魔王和外道們,才會大

喊大叫地,號稱他們已經成就了,但這是不可取的。

當我們的境界不是十分穩固,感覺到還不是完全圓滿之時,絕

對不能夠自視甚高地將這教法交予他人。 就如同吃多了甜食

,會讓人嘔吐;我們也不要輕易將殊勝秘密的口訣隨便洩露,

這是我心裡真實的話語。

即使你們依止我一百年,也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教言了 分類:實修竅訣


索達吉堪布曾經講述的一個珍貴教言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剛上師(秋央讓卓),是公認的證悟大圓滿的瑜伽師。據說他是布瑪目扎的化身。他平時對弟子要求十分嚴格,常常示現威嚴身相。想拜見他也十分困難,除非特殊開許。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在15歲時見過他。 晚年時,他在色達的翁達鎮附近的山上修建閉關房,並為100多位閉關者宣講佛法。弟子圓寂時都相繼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勝的法,他說:將吾等大恩上師觀於頭頂,時刻祈禱並受四灌頂,將心與智慧融為一體。平時將外面一切色相觀為上師的身體,一切聲音了知為上師的語言,一切分別念抉擇為上師的智慧。總之,一切器情之顯現皆為上師相。吃飯的時候,將上師觀於喉間,進行飲食甘露供養,可遣除罪障,令飲食之舉成為會供;睡眠的時候,將上師觀於心間,上師身體所發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師;臨死的時候,不要焦急萬分,手忙腳亂,而應平靜地將上師智慧與自己的心觀想為無二無別而安住。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們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希望你們能牢記!” 這個教言真是很珍貴,世間的如意寶也難以比擬。任何人聽了這段凝聚著智慧精華的語言,都應該有新的感悟。如果沒有,則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結石
  
  
   


蓮花生大師給予的杖指教授——極殊勝的心性直指



蓮花生大師給予的杖指教授——極殊勝的心性直指

分類:實修竅訣


當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居住在桑耶寺的大岩蘭若時,有一位未受教育的六十一歲老人——族性拿葛的喜饒.嘉波,他對上師有著最深切的信心及強烈的虔敬心,服侍了上師一年。
這段期間,拿葛並沒有請求任何法教,上師也並未給予他任何教法。一年後當上師打算離開時,拿葛供養了一個曼達,上面擺放著黃金做成的一朵花,然後說道:「偉大的上師啊,請仁慈地顧念我。首先,我沒有受過教育;其次,我的智力薄弱;第三,我年老了,所以我的身體四大已經耗損了。我懇求您賜予法教給一位站在死亡邊緣的老人,請賜予我簡單易懂、可以徹斷疑惑、容易了悟與運用、見地有效,並可在未來世中幫助我的教法。」
上師將自己的手杖指向這位老人的心,然後賜予了這個教授:注意聽啊,老人!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覺醒心既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最初,它並沒有起源而是空性的;中間,它沒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最終,它沒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這空性並不是由任何事物所製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覺知。當你看見了這點並認出空性的時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於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會對實相的根本狀態生起定見,也會徹斷對智慧的困惑。

有著明覺的這個覺醒心,並非由任何物質所造;覺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這是很容易了悟的萬物本性,因為這本性不必在他處尋得。這即是自心本性,而這本性並非由某種可攀執的實質感知者和所感知對境所組成。自心本性使常見與斷見的界限邊見消失了,在這樣的本性中,沒有什麼需要覺醒;證悟的覺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覺。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會下墮到地獄,明覺本來便是清淨的。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需要實踐的修持,其本質即是自然覺知的。這個本然境界的殊勝見地就在你自身內,這是無法從他處尋得的,你必須如此生起確信。

當你如此了解了見地,並想要將見地運用在你的經歷中,那麼不管你身居何處,都是你的身體所成的山林閉關隱修地。無論你感知到什麼外在顯相,都是自性本然生起的顯相,也是自性空的空性;就這樣讓外在顯相如實呈現,遠離心智概念的戲論造作。

本然自性已解脫的顯相成了你的幫手或友伴,你已能夠以顯相為道用而進行修持。於內,無論內心有何變動、無論你想到什麼,這些都是無自性而為空性的。想法的種種展現是自解脫的。當你憶持自心的體性時,你便能夠將想法作為道用,而且這個修持是很容易的。最密的建議則是:無論你感受到什麼煩惱,要深入直觀,於是煩惱便會不留痕跡地消退。如此,煩惱便自解脫了。這是很容易修持的。
 
當你可以這樣修持的時候,你的禪修訓練便不會局限在座間而已。由於了解萬物都是幫手或友伴,因此你的禪修體驗不會變易、本然自性不會間斷止滅、行持也是自在解脫的。無論身居何處,你都不再與內在本然的自性分離。一旦了解到這點,你的物質色身也許垂垂老矣,但覺醒心卻是不會老化的。覺醒心清楚了解年輕和年老並沒有差異、本然自性超越了偏見與偏頗心。當你認出明覺和本然覺性就存在於自身中,便沒有利根器與鈍根器的差別了;當你了解那遠離了偏見與偏頗心的本然自性就存在於自身中,便沒有學問大小的差別了;即使支托著心的這個身體散滅了,明覺智慧的法身也不會止息;當你能讓此不變或不動的境界穩固時,便沒有長壽或短壽的差別了。
 
老人家,好好修持這真實義吧!將這修持謹記於心!
不要將文字錯認為意義,不要與你的友人,即勤勉精進,相互分離!

要以正念覺察來擁抱、體驗萬事萬物。
不要沉溺在無用的閒談及無意義的流言蜚語中。
不要投入凡俗的目標!不要讓自己因擔憂子孫而受到擾亂!

不要過度渴求飲食!要讓自己平凡地死!你的生命就快耗盡了。

因此要勤奮精進!好好修持這個為一位面臨死亡邊緣的老人而說的教誡吧!由於以手杖指向喜饒.嘉波的心間,這個教誡於是被稱為「杖指老人的教授」。拿葛的喜饒.嘉波後來證得解脫,並獲得大成就。卡千的公主為了未來世代的人們,寫下了這些內容,並以「杖指教授」的名稱而受人稱聞。

如何得到本尊咒語的成就 / 貝諾法王開示


如何得到本尊咒語的成就 / 貝諾法王開示



就本尊而言,收攝可成一尊,分散可成無量。譬如按照諸佛總集的蓮師來實修的話,修蓮師一尊就是修了所有本尊。

如果有能力來作實修的話,每一尊都個別地作實修,每一尊都非常有力量,這樣子當然是很好的。

譬如馬頭明王的實修,在成就的徵兆出現之前,應當努力地實修。成就徵兆出現是什麼樣子呢?將酥油拿在手中念誦咒語後,放在滾燙的水裏面,這酥油不會融化,這就表示咒語已經有力量了。

繩子經念誦咒語之後,放在鐵板上用斧頭來砍,或放在滾燙燒紅的鐵板上,這個繩子放在上面也不會燃燒、斷壞的,這便是咒語成就的徵兆。

如果要真正實修的話,在咒語成就徵兆出現之前都要努力精進。這種力量不是說你要念誦幾千萬、億萬遍,它就出現的。但許多人覺得念百、千遍之後就應該有力量了,事情恐怕沒那麼容易。

咒語的力量一般來講,一定要按照正確的實修方式,才會有力量出現。如果是隨隨便便的來作實修便希望有成就,這恐怕很難!

但是很多弟子的想法不正確,修完之後,如果咒語沒有力量的話,就說這個本尊不好。自己並不是正確地實修,之後就說本尊沒有力量,這樣的態度是對的嗎?度母也好,觀自在菩薩也好,普巴金剛也好,任何一尊本尊,如果用正確的方式來作實修的話,實修成就的徵兆是一定會出現的。

如果是隨意地來作實修,就不是如此。自己是否正確地實修,用這種方式來觀察就知道了。正確來作實修的話,能證得本尊現身如對目前。

如果沒有太多閒暇來做各種本尊實修的話,那就實修蓮花生大士一尊,一心專注地來作祈請並如法實修,這樣子也是可以的。實修蓮師的時候,一心專注地來作祈請,一切諸佛的加持與成就都包括在其中了。

順著自己的力量努力的來作實修,一心專注祈請蓮師的話,這一世所需的財富、受用、無病、健康等,現世利益都能夠獲得。就下一輩子而言,也能夠讓我們證得解脫,以及一切智的佛果。

蓮師有沒有這種力量就看大家自己是不是有虔信心與殷切的願望。任何本尊來作實修的時候,心一定要極其堅固,毫不動搖。不要妄頭紛飛,猶疑不定,這樣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本尊的實修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見到本尊現身,完成依賴於自己。應當要了解,就我們而言,業障是很深重的。當這些業障清淨的時候,本尊的實修一定有成就,業障沒有清淨去除的話,本尊的成就是很難的。所以,應當具足信心,清淨心,渴求之心,這樣子的話,本尊的實修才會有成就。

譬如聖無著實修慈氏彌勒。當他實修彌勒菩薩的觀修法的時候,經過了六年,什麼徵兆都沒有。他心裏面想:「算了,還是回去好了!」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婦人拿著一個鐵塊,用一張薄薄的布在磨這個鐵塊。他非常的驚訝,於是問說:「你做什麼呢?」「我縫衣服少一根針 」老婦人說。聖無著心想這麼大的一塊鐵要磨成一根針,何其艱難,世俗的事情都這麼困難,那實修佛法更應該要努力!所以又回山洞,再修三年。

過了三年後什麼徵兆也沒有。他心灰意冷,想就此放棄。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拿著一個大羽毛,.在煽一座山使灰塵一點一點掉下來,聖無著問他:「你到底在作什麼呢?」「山這麼的高擋住我的陽光,所以我的房子非常陰暗,我要把這座山整個搧掉。」這個人答道。聖無著心裏想:「世俗的事情沒有什麼意義都要這麼辛苦,我佛法的實修會帶來無比的利益更應精進才是!」所以又進到山洞裏面去。過了三年,已經十二年了,結果如何呢?又是沒有任何的徵兆。

聖無著心灰意冷,覺得自己實在不是修行的料,還是回去好了。這回他在路上看到一隻母狗,身體半個部份腐爛,被蛆吃,這個狗對著他汪汪大聲地叫。他對這隻狗產生強烈的悲憫之心,心裏面思惟這個狗因為牠惡業的緣故,現在這麼地悽慘。因此想把下半身的蛆抓下來。如果用手抓的話,那蛆不是會死掉嗎?

因此閉著眼睛,用舌頭把蛆舔下來。因為眼睛如果張開的話,舌頭實在是伸不出來,因這個狗的身體已經全部都腐爛了,所以閉著眼睛用舌頭來舔蛆。但是當他閉著眼睛伸出舌頭去舔的時候,沒有碰到這隻狗,卻碰到泥巴。為什麼呢?因為前方根本沒有狗,反而慈氏彌勒清楚地出現在前面。

聖無著說:「為什麼我實修你十二年。尊者絲毫都沒有給與我一點點的徵兆呢?」彌勒菩薩說:「在你最初修行的時候,我就一直沒有離開過你,但是因為你業障深重的緣故,所以看不到我。現在是因為你能對這隻狗產生猛烈的慈悲心,仗著慈悲心的功德力才將大部份的業障清淨,你才能夠看到我。

一剎那菩提心生起的功德力遠勝十二年的苦修,菩提心的功德力是多麼不可思議呀!因此,不造作的真實菩提心的任運生起,是我們的責任。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禪定”修法 分類:實修竅訣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禪定”修法

提示:本文是2011822日 慈誠羅珠堪布在北京的傳法開示

第一課——禪定
 藏傳佛教的禪修,從次第來說屬於中等修法。最基礎的修法也就是初級修法是外加行和內加行;最高級的修法是正行,也就是寧瑪派的大圓滿,噶舉派的大手印,還有中觀的修法等等。在修完內外加行之後,還沒有修正行之前的中間修法,就是禪修,或者叫寂止的修法。
 單就禪修來說,其實與佛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外道有它們的禪修,世間道中也有很多調心和調整情緒的修法,也叫作世間道的禪修。那麼佛教的禪修是什麼?又如何來判斷呢?標準就是:在禪修之前,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在禪修之後要正確的迴向。具備這樣條件的禪定才是佛教的禪定修法,而且是大乘佛教的禪定修法。之前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之後又沒有正確的迴向的禪修,不一定是解脫之道,不一定跟佛教有關係。禪修能不能變成解脫之道,關鍵看是否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否則難保不是外道範疇。同樣的,正行修法中的觀想本尊,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如果在出離心,菩提心和迴向的框架內,那一定是解脫之道,如果沒有在出離心、菩提心和迴向的框架內,這樣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就不是佛教的正行,印度外道也有,由此可見加行的重要性。作為修行基礎,加行所強調的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是禪定能不能成為中級修法,大圓滿大手印能不能作為高級修法的關鍵但也不是一輩子要一直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它畢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修法。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提到(五加行)的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而勝義菩提心則代表了佛法所有修行次第的最高階段)。
 為什麼修完加行要修禪定,而不是直接進入大圓滿和大手印的修法?因為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都是有思維的,修的好,內心可以相對平靜,但畢竟有思維,不是非常平靜,仍然有很多雜念,本性光明的如來藏被雜念所遮蓋,我們的心很難突破雜念進入如來藏和空性。所以要修禪定,心才能平靜下來,這時候上 師再 教授大圓滿等密法竅訣或者禪宗竅訣,就很容易證悟。心性光明和思維之間沒有太多隔閡,就容易證悟。但也有一些利根眾生依靠大圓滿的不共修法,不需要禪定修法,在內外加行修完後打好基礎後,可以直接證悟。這時,禪修已經包含在他的證悟境界裡,在證悟的光明境界中既包含了證悟的智慧,又包含禪定的平靜。這種情況出現的前提條件是必鬚根基特別好。
 嘎舉派大手印的修法中是包含禪修的內容的:傳統上,在大手印所有加行修完後的1——3年裡是要進行禪定修法的,修完禪定才能去聽上師的大手印竅訣,這樣的安排使修行者更容易證悟空性,尤其對根基並不是很成熟的人尤為必要。但在寧瑪派大圓滿的修法中,禪修並不是特有的內容和方法,但在加行修完,以禪定修法作為大圓滿不共加行的一部分還是很有必要的。
 從培養出離心到證悟十地菩薩的整個修行過程,都是訓練內心和調伏意識的過程。
 我們用培養出離心的方法控制內心對世間的貪欲(不是從根本上斷除,而是暫時控制),而多數世間人永遠不會調伏內心,往往是向外調伏,攝取物質,挑戰大自然,不斷向外鬥爭,而從來不會向內挑戰自我,挑戰自心。而修行人則通過調伏自己的貪欲心而向內挑戰自我,戰勝煩惱。
 我們用培養菩提心(這裡指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方法來調伏自私。佛陀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我執自私。
 我們用禪修的方法來調伏雜念和控制雜念。
 出離心、菩提心和禪修調伏的只是一部分意識,沒有調伏全部意識,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所有的煩惱問題,還需要通過證悟空性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離心的自身本體就是意識,它並沒有超越意識範圍,只是成千上萬的意識中比較好的意識。
 世俗菩提心是偉大的思想和佛學的靈魂,但其本質也是思維,依然屬於意識範圍。本身是思維,只能推翻一部分的思維(即自私心),不能推翻所有的思維。
 禪修時雖然沒有太多雜念,內心很平靜,但平靜的東西並不是智慧,還是意識,也沒有超越意識的範圍。
 最後,我們尋找超越所有意識的東西,它能夠推翻所有的意識,斷絕所有的念頭,這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一地菩薩以上的智慧。這裡的智慧從本質上來講不是意識,它可以超越所有的意識,並推翻所有的意識。
 以上講的就是我們通過修行來調伏內心的整個過程。
 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斷除了意識的種子,只留有一些細微的意識。成佛以後,把這些非常細微的意識也都斷掉了,剩下的就是非常非常純淨的如來藏佛性。
 沒有成佛之前,無常的意識和常的如來藏混合在一起,佛心和煩惱混合在一起。雖然每個人都有佛心,有本來光明的如來藏,但這時的如來藏被煩惱意識的灰塵遮蔽了,起不了作用。只有當最後證悟成佛,把所有的意識推翻,才剩下非常純淨的光明如來藏,雜念斷除,內心的本來面目才顯現出來。這是個此消彼漲的過程。煩惱意識褪去,心性的本來光明才呈現,成佛並沒有得到任何新的東西,成佛就是把內心的純淨本性顯現出來。而這種純淨的本性在凡夫身上早已經存在,成佛時只是把原來就有的東西顯現出來而已。佛陀在三轉法輪時,宣講了大乘密法,其中講到:眾生是佛,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講通過禪定訓練內心的方法。
 訓練的意思並不是按字面所說,把意識訓練成智慧。而是現在的意識有各種強烈的雜念,我們逐步將雜念減少並最終斷除它,這種斷除的方法,叫訓練。今天講的就是禪定訓練。
 通過禪定訓練,我們能夠把所有的好與不好的雜念降低到一定層面上。為什麼要用禪定修法調伏意識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都沒有調伏內心的意識,每天有成千上萬個雜念生生滅滅。雜念只給我們帶來輪迴的因,沒有留下任何好的東西,只讓我們在輪迴中流轉,因為我們沒有去調伏它。世間所有的痛苦和幸福,我們以為只跟外界的環境、家庭、金錢有關,其實無關,痛苦和幸福只是內心和意識的態度。比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以負面的情緒對待它,好事也不會發展出一個好的結果,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又比如原來是一個壞人,但我認為他是好人,並對他產生貪欲心,把他當成好人一樣去依賴、信賴和喜歡,見到他就高興,愉快。那麼這個壞人對我來說,他就不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好人。這都是我們的意識在起作用,與他本身是好是壞無關。
 金錢、財富等美妙的東西,如果我們內心不去感受,意識不去感受,即使放在我們身邊,也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從中也得不到任何快樂。反之,再惡劣的環境,如果我的內心和意識不去感受,對我來說也不會有什麼惡劣的體會。
 只有我接受感受才會有痛苦和快樂,物質才會對我發生作用,如果我的意識不去感受,那麼這一切在我的世界也就根本不存在。事物的本質好壞並不重要,關鍵是意識如何去感受。
 如果意識和外在事物的本質始終同步,那麼我們就不會犯任何錯誤。
 如果客觀事物與意識相違背,我們就會不斷犯錯。
 我們一直認為自己的痛苦和快樂與外境有關,實際上它們只與內心有關。我們的內心非常脆弱,就像牆頭草一樣,風一吹馬上動搖,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把我們的內心攪亂打動。一旦內心動搖,即使成百上千人來游說也無法回心轉意了,這就是我們脆弱多變的內心,它給我們帶來太多痛苦。
 雖然佛教不是唯心主義,但現實經驗告訴我們:非常惡劣的環境,其它人可能一分鐘都呆不了,但如果我內心適應了,會覺得很好。一個人分別是另外兩個人的親人和仇人,本質相同的一個人,他給兩個人帶來的快樂和痛苦完全不一樣,在不同人的內心和意識裡,他扮演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再比如,一個人暗中傷害另一個人,但另一個人認為這個人對他很好,仍以親人的態度對待他,那麼這個看似傷害他的人給另一個人帶來的不是傷害而是親切和愉快。所以,如果意識沒有感受和感覺,外境也與我無關。米拉日巴尊者以快樂的態度面對簡陋艱苦的山洞,他覺得很舒服,而換一個人可能一分鐘都呆不下去。
 一切的快樂、幸福、痛苦不是外在的,與環境無關,與物質無關,這時起決定作用的是心態。
 意識是我們的救世主又是我們的毀滅者。如果放任自己的意識,經常生出破壞性的情緒,製造墮獄之因,那麼意識就是毀滅者;但如果沒有意識,我們無法發出離心、菩提心,無法證悟空性,無法由普通人修證得到菩薩的果位。在這裡,意識就是救世主。所以關鍵要看我們怎樣去訓練、控制和管理意識。
 龍樹菩薩的師父寫了一首道歌,內容是這樣的:“ 意識當中可以產生輪迴涅槃,意識可以帶我們到地獄和極樂世界,所有都是意識在操作 ”
 訓練意識不能讓意識牽著鼻子走,沒有訓練前我們心的本性非常野蠻,貪嗔癡我慢,不會帶我們去好的地方。
 在現實生活中想做開心自由的人,就不要徒勞地向外尋覓物質條件。當然如果沒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我們也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但如果物質條件超出了界限,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不要過度向外去尋找幸福,而應該向內向自心去尋找。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當中,有必要訓練自己的意識當一個救世主。
 有的人非常有錢但非​​常痛苦,這個世界是我們的意識所創造,世界、宇宙和銀河系的源頭是意識創造的。作夢不是身體和大腦在作夢,而是我們的意識在作夢,意識不感受夢裡的一切,夢裡的一切就不會對我有任何影響。以上是訓練、調整、調伏意識的理由,是我們的立論,不僅僅對解脫有益,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體方法:
 前面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後面有證悟空性的修法。禪修分沒有思維的禪修和有思維的禪修。
 一種是通過這個思維達到沒有思維的境界,以毒攻毒;另一種禪定一開始就沒有思維,只是安住。
 如果我們不了解整個過程,禪修就會退轉。一個人走沒走過的路,不了解路,不知道對錯,對前面的情況懷疑,走一段會認為錯了,再回來。如果整個路線清楚,他就不會出錯誤。
 我們分四個階段來挑戰意識雜念。禪定修的好壞與否,關鍵看對意識和雜念起到了什麼作用:
 1  意識是強者;
2  意識是弱者;
3  雜念變成朋友;
4  意識開始解脫。(自解脫,當下可融化到空性光明的境界中)
 絕大多數的人在第一階段就退出來,在這個階段,意識雜念是強者,禪定是弱者。
 當我們一靜下來,滿腦子的胡思亂想,以前不修心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多雜念,一靜下來好像比不修心的雜念更多。一開始雜念簡直無法控制,想出來就出來,嚴重干擾禪定,以致於很多人以為自己跟禪定沒有什麼因緣,失去了繼續禪修的信心。修禪定時不能因為有雜念就不想修了,有雜念是正常的,並不說明任何問題,它是我們禪修必經的過程。百分之百的普通人都要經過這一段路,非常痛苦和艱難,越修越不想修,以致於有些人一進禪堂就心煩意亂。其實這只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這個過程,每個人也能戰勝這些困難。不能認為我的根基不夠,與禪定沒有緣分,其實不是修了以後的雜念比不修還多,只是因為不修行時我們從沒發現自己有這麼多雜念,一旦心靜下來,往裡專注,就會發現真相。其實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並沒有新的雜念,這時千萬不要失望,如果過不了這一關,永遠都無法修好禪定。
 外道苦行者,不吃飯、不穿衣、躺釘板,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認為輪迴的因緣一個是我們的內心另一個是我們的身體,只要毀滅了其中一個,就不會再有輪迴,就像溫度濕度陽光空氣是導致種子發芽的條件,缺一個條件種子就不會發芽。其實他們的方法錯了,這並不解決輪迴的根本問題。佛教禪修的這個階段也叫苦行。這裡的苦行不是指外道的苦行,這裡的苦行指的是內心很枯燥痛苦,雜念叢生,嚴重干擾禪定。這時不能低頭,要勇敢面對挑戰。苦行者就是下決心突破這個階段的修行者。包括過去所有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過來的,不經過這樣的訓練無法調伏自己的內心。
 在修禪定之前要了解禪修之功德(遠離現實煩惱,最終得脫輪迴)和不修的過失(永遠無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生當中連相對自由的生活都沒有辦法掌控)。所以一定要有戰勝雜念和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而勇氣和決心來自於聞思。通過聞思,我們了解到禪定的功德和不修禪定的過失。很多人認為修行太痛苦自己一定過不了關,如果因此而懦弱退轉,將永遠無法取得修行的勝利。所以,就算再困難,我們也一定要下決心跨過第一個階段。不要認為雜念是個人的問題,不要怕,不要煩,也不要過於強迫自己,那樣會出問題,實在修不下去,雜念過多,可以緩和一下,把修行時間和方法也調整一下,這樣以退為進,會有不錯的效果。但絕不能放棄,放棄以後永遠都沒有希望了。所以第一階段,禪定是弱者,雜念是強者。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順利通過。
 第一個階段禪修,用功的人大概需要56個月到78個月時間。
 第二個階段禪修還是會有雜念,但雜念是弱者,這時自己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力,雜念已經不能夠干擾到禪定,失去了力量。這是我們的心與雜念鬥爭了78個月所取得的階段性勝利。禪定逐漸變成了強者,雜念變成了弱者,但仍會不斷出現,但沒有第一階段那麼大的干擾力量,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過了這一關以後,我們會對禪定生起更大的興趣,修行力度也會自然上升。過去可能一天禪修12個小時,現在每天34個小時,看到了修行成果,自己也會開心愉快,這時我們才開始變成真正的修禪之人。
 第三階段禪修,雜念就像是朋友。修無常心,可以很長時間(5——10個小時)地將心專注於無常境界,讓心去觀想,可以很長時間住於觀想的境界,心非常聽話,雜念非常聽話,可以被完全控制。從此造業就很少了,善法功德不斷增長。
 第四個階段禪修,在禪定的基礎上加上了大圓滿、大手印和中觀的修法。所有雜念出來以後的第二念頭,都自生自滅,這些念頭都變成了智慧的念頭,這叫作自解脫,即念頭自動地解脫變成空性智慧的念頭,不會影響和干擾證悟。這時候我們的修行已經比較成功了,雖然還沒有成佛,也沒有證得一地菩薩的果位,但修心已經修得很好了,在這個基礎上會很快地得到證悟的。佛教徒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佛陀的經驗指導下,訓練我們的意識,達到佛陀的標準,所有修行的力量最後要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
 上面講了為什麼要調伏念頭和整個調伏的過程,下面講一講禪定調伏意識的一些具體方法:
 方法很多,有觀想藏文的種子字;有數呼吸法;有氣脈明點修法,也就是在心口脈輪上觀想佛金剛,文殊寶劍等,觀想芝麻一樣小的金剛杵和寶劍,令其不散亂,將意識鎖定在字母和數呼吸上。
 但除了這些以外,有一個最殊勝的禪定修法,是麥彭仁波切開示的簡單到不可思議的觀心和觀行修法:
 心靜下來,所有的念頭歸零,零就是阿賴耶識所有雜念的源頭(阿賴耶識是八識當中的一部分,沒有很明顯的思維活動,相對平靜),把心回歸到阿賴耶識的上面,停留下來。
 無論是聽課,坐車,說話還是看電影都有這種感覺,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但意識根本不去思維、判斷、也不去分析看到的和聽到的好不好,不跟著它們走,歸零。非常平靜的狀態,有點兒類似發呆走神的感覺,一片空白,在這個狀態當中,心平靜下來。就像平時壓力過大,想得過多,心過於勞累時,會出現短暫的一片空白的狀態,這跟禪定的狀態從本質上是一樣的。把所有念頭歸零到最原始的源頭,心平靜地沒有任何雜念和念頭,內心不隨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畫面和聲音走,完全放鬆。
 觀心的時候只有一顆心,沒有兩種不同的心,沒有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所有念頭平靜,我們的意識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自己可以停留在自己的本體上,自己觀察自己,沒有第二個觀察者。雜念歸零,注意力集中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中,用一個專用詞來表述這種狀態叫做很透明。證悟時也用透明這個詞,但內容和意思不一樣。
 禪定的透明指的是聽到的、看到的、知道和所有注意力都回歸停留在本質上沒有動(語言形容也就如此了)。我們感受一下:經過長時間跑步,非常勞累,這時立即躺下來,觀察一下此時心的狀態——這就是阿賴耶識。所有狀態都要回歸到這個狀態中來,十秒种,半分鐘… 有的修行人會認為這就是證悟的境界,但這其實並不是證悟境界,跟證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時,粗大的念頭回歸停留在意識層面,沒有突破意識,內心越來越透明,雜念越來越少,這時可能會有神通出現。催眠術可以使人想起小時候的事情,就是利用催眠的手段,把人的意識降到半睡半醒狀態,可以回憶起平時無法回憶的細節。
 我們不刻意追求神通,但神通有時會自然出現,這時也不需要拒絕。神通本質上並不是什麼邪惡的東西,關鍵看用在什麼地方,用在弘法利生上也是功德無量
 注意:1、即使雜念很厲害,也不要因此生起厭煩心和煩惱。這時要反复思維禪定功德,充電打氣。
 2、禪修的時候,不要直接觀察和思維,這會干擾禪定平靜,但要監督意識有沒有停留在境界中,有沒有除去散亂。有人說一提監督不就思維了嗎,一提監督不就擾亂意識了嗎,這裡的監督不是正面監督而是側面監督,心靜下來停留在這個狀態裡,自己也可以知道是否在此狀態裡,有沒有散亂。
 監督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有效地監督,禪定時間長了,就都亂套了。雖然沒有粗大的貪嗔之心,但細微的念頭也會干擾禪定的平靜,以為自己修了十幾分鐘,其實早就在胡思亂想了,這就是監督不夠造成的。
 修行經驗豐富的上師會告訴我們修行的好壞取決於監督!往往我們真正的禪定只能堅持 一兩 分鐘,其他時間都是在散亂還不自知呢。
 麥彭仁波切這種禪定修法,非常適合末法時期煩惱深重的眾生,方法簡單,立即可修。
 直接將雜念降低進入類似禪定的境界,持續這種狀態,也叫寂止的修法,沒修五加行之前不強調這種修法,外內加行修完後,可重點進行禪定修法。
 下面再總結一下修法:
 心靜下來,什麼都不要想,不去想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事情,所有的念頭放下來,歸零,停在阿賴耶識上,專注在內心的本來面目上……側面監督內心的雜念,再回歸,再觀心,這種修行感受,有一次親身經歷,就有把握和經驗了
 如果修心修的好,加行修的好,對上師有信心的話,可能沒來得及聽大圓滿法就證悟了。
 課後問題:
問:證悟空性後還需要謹慎因果嗎?
師答:證悟空性後依然要謹慎因果,在成佛之前即使證悟空性,因為還沒有徹底斷除所有煩惱,面對如幻如夢的境相依然要謹慎面對。所以要謹慎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