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慈誠羅珠堪布:寂止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寂止的修法




一、止觀雙運,方為禪定
無論顯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歸納為兩種:寂止的修法與勝觀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雜念停止下來,讓內心安住於平靜而無雜念的的境界當中,並儘量停留很長時間,就是寂止的修法。勝觀就是修空性或證悟空性的智慧。這二者是不能分開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

譬如說,雖然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但卻不能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鐘,則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僅僅是心能靜下來,甚至保持 一兩 天沒有任何雜念,但假如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斷除煩惱,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標準的禪定必須二者兼備。

但寂止還不是證悟大圓滿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靜下來而已,在此基礎上,如果有證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無上瑜珈大圓滿。

二、遵從次第,循序漸進
但對既沒有修外加行培養出離心,也沒有修內加行鍛煉菩提心的人;或雖然修了,但修行質量卻不樂觀的人來說,修這兩個修法還為時過早。只有當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來以後,才能修一些正行修法——如果是修顯宗,就是修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修法;如果修密宗,就是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法。但在修此法之前,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步驟,就是寂止的修法。

雖然在加行修法沒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為成佛之因。譬如說,四禪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是為了解脫、成佛,而是為了神通和禪悅而修。只有在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修寂止,才能成為大乘修法,才能成為成佛之因。

雖然讀者的層次參差不齊,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是利根,但講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實的。很多人不想、不願意修加行,而妄圖直接修大圓滿或者大手印之類的正行修法,這都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我們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後,再去修寂止修法。

為什麼先要修寂止修法,而不直接修大圓滿或其他密宗修法呢?
本來欲界眾生的肉體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可能穿牆過壁。欲界眾生的內心也同樣粗大,各種各樣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安寧;而色界眾生的心已經非常平靜,他們的肉體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輕盈且沒有阻礙,穿牆越壁對他們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之事;到了無色界更是如此,雖然《俱舍論》中說,無色界眾生根本沒有物質的身體,但實際上還是一種物質,只是更透明、更細微而已。

本來物質的種類,就千差萬別。過去很多人認為,物質是看得到的,諸如汽車、房子之類的東西。但現在人類已經發現很多以前我們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質,譬如電磁波、量子力學裡面的能量、暗物質等等,這些物質就不是粗大的物質,而是細微而精緻的物質。

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身體,就是類似於這種物質構成的。他們的內心狀態,也是自下而上由越來越平靜的四禪八定構成。

因為我們欲界眾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動幅度非常強大,每一剎那都是動盪不安的,隨時會往外散亂,而無法鎖定在一個目標上。修五加行的時候老是觀想不清楚,思維法義的時候總是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是沒有修寂止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想證悟是很難的,因為心的本來面目已經被妄念覆蓋得非常嚴重,除非加行修得非常紮實,有非常具德的金剛上師,自己對法與金剛上師的信心也非常強烈,則在沒有修寂止的時候,也有可能證悟。

這種人證悟以後,不需要專門修寂止,因為證悟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平靜的境界,其中不會有任何雜念,所以已經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證悟的境界慢慢延長,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後,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時間專門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後,上師才會給具格的弟子傳講大圓滿,傳講的方式也有點像禪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講,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狀的傳法方式,但因為基礎打得牢,所以證悟也是吹糠見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顯進步的時候,修大圓滿也會比較容易證悟。所謂進步是指:一,能夠比較輕鬆地進入寂止狀態;二,不但能輕鬆進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時間也比較久。

不僅大圓滿,包括生起次第也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修,很多人會說,修金剛薩垛的時候觀想不清楚,這就是基礎不牢靠的表現。
菩提心與出離心等加行修法本來就屬於思維的範圍,所以不需要心平靜下來。但若試圖在我們這顆像垃圾一樣雜亂無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會有什麼功德。只有經過寂止的過濾,把粗大的念頭濾掉,讓心慢慢清靜下來以後,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三、前期準備
律經當中說過,禪定的頭號大敵或最大違緣,就是噪音。修禪定的地方應該比較安靜,最好沒有任何噪音,萬籟俱寂、了無聲息,讓人感覺像在月球上一樣。

其次,在修禪之前,要放棄身、口、意三門的所有行為。按照佛經所說,就是九種事業都要放棄。

九種事業包括:
身的外事業:即上班、吃飯、做生意等日常生活中的雜事。
身的內事業:即磕頭、供佛等身善業。
身的密事業:即結密宗手印。
語的外事業:即平時的言談(所有寂止修法其間,最好能止語)。
語的內事業:即念咒、念佛等語善業。
語的密事業:即密宗氣的修法。
意的外事業:即平時心裡的喜怒哀樂等各種各樣的念頭。
意的內事業:即觀修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菩提心等善法。
意的密事業:觀想佛菩薩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要放下身口意的所有事業。

四、具體修法
寂止的修法很多,在小乘《俱舍論》與大乘《阿毘達摩》當中,都講了很多禪定修法。雖然修法眾多,但基本過程與最終目標也大同小異。而密宗修法當中,就有一些簡單易行且效果明顯的寂止修法。

總的來說,密宗的寂止修法有兩種:有相的寂止修法和無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時候,要藉助於一些外在的物體;無相的修法,則是心裡沒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來,並保持這種狀態。

(一)有相的寂止修法
首先皈依、發菩提心,之後讓心靜下來。並按照《出座與入座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中的入座修法去做(這是每次打坐的時候都需要的)。身的要點,是毘盧七法;語的要點,是排除污氣;意的要點,是觀想並祈禱金剛上師,祈禱完畢以後,觀想上師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後,就開始正式修法。

1
、第一個修法
首先把一支筆、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個小東西作為目標。目標物(或所緣境)什麼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經書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就像觀想本尊種子字的時候,要盡量觀想得很小很細,其目的,是為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樣。此處的目標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為那樣我們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集中。

將目標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視能夠看到的地方,然後兩隻眼睛和注意力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能閉著眼睛,眼睛要看這個物體,心裡不要去分析、思維這是一粒米或一支筆,這支筆的顏色是什麼等等,也不要去追究過去的任何事情,同時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來的念頭,把一切都放下來,內心要完全放鬆,不要緊張,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維,這樣當下的心也就平靜下來了。

這個修法很簡單,其中沒有覆雜的內容,也不分文化層次的高低,佛教知識的多寡,只要懂得這個方法就可以修。

比較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感覺比較好的時候停下來,而不要讓好的感覺一直持續,直到消失為止。

停下來以後,要盡力杜絕其他雜念,馬上重新進入這個狀態,間斷的時間不能長,更不要停下來休息、散亂、活動,而是立即去尋找剛才的感受,這樣反反覆覆地修。

也許有人會問:比較好的感覺不是持續時間越長越好嗎?為什麼要去打破它呢?

這是一種技巧,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進入平靜狀態的次數要多,時間不能長。如果強迫讓時間延長,再過幾秒鐘以後,即使我們不去主動打斷它,心自己也會散亂的。而在比較清靜的狀態當中結束觀修,再進入的時候,因為前面的修法已經證明自己能夠修這個法,所以就會對這個修法充滿信心且興趣盎然,這對修行有幫助。

早期的時候,是次數越多、時間越短越好;修到後面的時候,因為境界已經比較穩定,就可以把次數慢慢減少,並將時間慢慢拉長。

如果修行精進、方法得當,僅靠這個修法也能修出禪定。平時心裡不舒服、不開心或很浮躁的時候,修一修這個修法,也是有幫助的。

出座的方法,也參照《出座與入座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中的出座修法去做(這是每次打坐的時候都需要的)。

2
、第二個修法
這個修法顯宗也有,就是專注於佛像。
出入座的程序,與第一個修法相同。之後觀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剛薩垛,如果觀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較標準的、開過光的金剛薩垛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注意不要放在眼睛往下垂視的地方,而是要放在前面。這個修法的眼睛不是也往下看,而是平視金剛薩垛。觀看佛像的時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夢、通徹透明、現而無實有,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金剛薩垛的心間,然後讓心靜下來。

具體方法與前面講的完全相同:第一是不能有雜念,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第二是心要完全放鬆,既不能太緊張、太用力,也不能聽之任之,隨其散亂。

另外還要有側面的監督,這在《四法印的修法》(見《慧燈之光》)裡面講過。也就是讓心去監督心,看它有沒有散亂,如果它已經離開了目標物,就要及時修正,否則,後面的修法就不會有效果。但也不能直接去觀察它,如果直接觀察,就會擾亂禪定境界,本來心還沒有離開目標,自己一起觀察的念頭,反而讓心離開目標,起了矯枉過正的副作用。側面的意思,就是要隨時警惕、小心關照、不直接觀察。

這種修法同時有兩種功效,第一,觀想佛像本身,就是菩薩真正的禪定,所以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另一方面,還能幫助我們的心靜下來。

3
、第三個修法
具體修法同前,只是對境由金剛薩埵換成了釋迦牟尼佛。

4
、第四個修法
與前兩個修法差不多,不一樣的是:一,對境換成了藏傳佛教的四臂觀音;二,還要在觀音菩薩的心口,觀想觀音菩薩的種子咒,一個白色的藏文舍(ZA:)字。舍字要觀想得越小越好,並將眼睛與心,都專注在舍字上面,其他過程與前兩個修法完全一樣。

5
、第五個修法
當前面的修法都修了,卻效果不明顯,心裡的雜念還是源源不斷產生時,就用最後一個修法。

讓心裡的雜念隨心所欲地生起來,當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就去看這個念頭。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讓心自己去看,讓心自己去面對自己。

一般而言,不太強烈的細微念頭,在沒有被發現的時候,它會繼續保留,一旦被發現,它自己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踪,就像烏雲在空中消散一樣來無踪、去無影。

譬如說,當我們看到一朵紅花的時候,心裡立即產生了這是一朵紅花的念頭。此時如果我們能立即發現這個念頭的產生,它就會自己主動停下來,這也叫做念頭的自解脫,念頭的自生自滅。

但這並不是大圓滿的自解脫,既不是空性,也不是光明,二者根本是兩回事。不僅是心,包括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再以耳朵聽到的聲音為例,當聲波通過空氣傳遞到人的耳朵裡面,引起鼓膜振動後,耳朵便聽到了聲音,但之後聲音很快就消失了,這樣的消失,跟空性完全不同。就像空中一顆流星劃過去,一下子了無踪跡,不留下任何東西,僅剩下一片虛空一樣。
找到念頭消失的感覺後,立即停在這個境界中。

這樣停頓幾秒鐘,乃至一分鐘、兩分鐘,然後在第二個雜念還沒有產生,感覺比較好的時候主動打斷它,之後又從頭開始修。當第二個念頭出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觀照它的誕生過程,並能意識到它自己會消失。在它消失以後,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時不能去分析。譬如去想,剛才我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然後我去看它,看了以後,它就消失了……不能這樣分析、思維,因為思維本身就是一個念頭。我們需要的,是它消失之後的境界。其後又以同樣的方法,去觀察第三、第四個念頭,就這樣輪番不斷地修,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修法,這種修法有點類似於大手印的一種修法。

當然,這個方法對強烈的念頭是不管用的,比如,當猛厲的嗔恨心生起的時候,即使我們發現到並去專注它,它也不會停下來,因為它發展得已經很強大、很有力了。中等以下的念頭,就可以採取這種辦法。

在沒有證悟的時候,可能有些人會因為這與禪宗公案,以及大手印、大圓滿字面所講的內容比較相似,所以會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真正的證悟不是這樣的。我們自己可以去體會,這只是沒有任何念頭,非常平靜、非常寧靜的狀態,它的本質是阿賴耶識,既不是光明,也不是空性。

雖然這樣的境界離證悟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如果真的修出了這種寂止,前面的加行也修得很成熟,再加上具德上師的竅訣與自己對大圓滿的強烈信心,則開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如果一天修四座,堅持一個星期左右,也會有效果,念頭一定會減少。但如果在效果出來以後,就停滯不前,再也不修了,那就沒有用,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切又會恢復如初。

這裡講得很清晰,一般的書上不會講得如此明晰。哪怕像我們這樣的普通凡人,經過這樣的密法引導,也能非常順利、非常成功地抵達空性、光明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