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中的迴向。它分為勝義迴向和世俗迴向,勝義迴向分為所遮有緣之迴向和所行無緣之迴向,今天講所行無緣之迴向,也就是說在勝義境界中我們要行持的是無緣迴向。
卯二、所行無緣之迴向:
如是此法即滅盡,迴向之處彼亦盡,
知不以法迴向法,徹知此理乃迴向。
前面已經講了,在勝義中有緣的迴向應該遮止、遣除,即只要有三輪的執著就不合理。而這裡講,與之相反的無緣迴向極為合理。大家都清楚,所迴向的善法、能迴
向的心和迴向的對境三者,在世俗中皆是剎那滅盡的本性。
也就是說,用世俗理來觀察的時候,它們的本體毫無實質、根本不能成立,因為全部都是剎那泯滅的本
性。同樣,迴向之處的菩提,即願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菩提的究竟目標,也非與前面的迴向同時產生,它也會滅盡或者不復存在。
而勝義中,能迴向、所迴向及迴向三
者,既不成立剎那、也不成立微塵,是本來無生、了不可得的自性。如果我們完全通達這些全部是空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現觀莊嚴論》云:「非此岸彼岸,不
住其中間,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同樣的道理,我將善根迴向給眾生,願他們獲得菩提妙果,這樣的三輪也完全是空性。
所以在勝義中,以一個法來迴向,以
達到另一法的目標,就完全不合理。如果我們通達這樣的道理,並以之作攝持,這樣的迴向就是最殊勝的迴向。
《中般若經》云:「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迴向。」所以,雖然在勝義中萬法皆遠離戲論,也即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本體,但在世俗中,善根、眾生、佛果皆應以如夢如幻的方式攝持而作迴向。當然,這也是很多大德所行持的真實迴向。
但有些人這樣想:既然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那我就不迴向,因為迴向和不迴向完全一樣。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發菩提心中,對這方面的問題有專門辯
論,大家可以參閱。其實這種想法完全不對,雖然勝義中萬法皆遠離戲論,但世俗中我們將自己所作的善根,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迴向也非常有必要。如果認為這
根本不需要,而沒有作迴向,那就成了斷見派,這種見解非常可怕!
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好好聞思,才導致在修行時所作所為都不如法。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佛陀的甚深密意,只是憑自己的分別念來臆造,就不合理。在世間法方
面,有智慧的人所抉擇的事情非常合理;佛法也是同樣,有智慧的法師和修行人所作的善法,不但有非常大的功德,而且這樣的境界講述給別人後,對他人也會帶來
無窮的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聞思。
寅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執相彼非真迴向,無相菩提真迴向,
如吃雜毒上等食,佛說緣白法亦爾。
本頌對以上兩個科判的內容作歸攝,並以比喻來說明。
學院中有一位修經堂的老闆,他平時說話不多。有一次我給他們開會,大概開了一個小時左右,當時我也狠狠地批評了他。
然後我說:你來說。但他只講了「三個必
須」就講完了,即:「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做好,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按時完成,從今天開始你們必須給我按質按量地完成。」我們迴向也一樣,正因為世
俗中能迴向、所迴向及迴向三者皆現而無實,所以也必須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迴向。當然這在前面也講過。
這裡是說,在勝義中,如果對上面所講的三法有執著相,這樣的迴向就不是真正的迴向。現在世間很多人對善根特別執著,比如念了一億遍觀音心咒,他不但永遠記
住,還認為是常恆、實有的。藏地有些老鄉,表面上看來特別精進,一直念誦、行持善法,可是他們始終認為善根和佛果是實有的。當然,這主要因為他們沒有學過
中觀或般若的道理,所以才不懂以如夢如幻或空性的境界來攝持。
嚴格地講,這只能稱為世間法,不能稱為出世間的波羅蜜多。月稱論師云:「若彼三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由此可見,是世間的波羅蜜多
還是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其主要差別在於是否能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
若能攝持,那所作的迴向或善根,就變成了乃至菩提果也不毀滅的善根。頌詞也說:一旦
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或三輪的執著全都沒有,這樣的迴向就是為菩提而作的真實迴向。
《金剛經》云:「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所以,大家在作布施、迴向等時,若自己的境界跟得上,就應以無緣、無執的境界來攝持。
在《大智度論》中,也講了因戒律而分的三種境界,即:「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意思是說,煩惱、業力深重的下等人,因為沒有正知正念,所以會
破戒律、無惡不作;而中等人,他會守持清淨的戒律,但仍會執著戒;上等人則沒有這樣的執著。
佛在《寶積經》中也說:「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
謂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復
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所以從嚴格來講,不管是持戒還是迴向等,有執著就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頌詞說,若在美味佳餚中雜有毒藥,那美食已被毒所侵害,吃後就會對人帶來危害。同樣的道理,從究竟勝義的角度來講,若布施、迴向等善法被實有的執著所染污,那就跟雜毒的食物一樣。這樣的道理,佛陀在有關大乘經典中講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行持善法時,即使白法也不能緣。
在上師如意寶於尼泊爾唱的有關金剛橛的道歌,和無垢光尊者的《實相寶藏論》中都這樣講過:不管是金子或毛製成的繩索,都可以捆綁人;同樣的道理,善法也可
以束縛我們,惡法也可以束縛我們。所以在究竟的觀點上,善和惡皆不超離輪迴的範疇。《六祖壇經》亦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
目。」
這裡的「明上座」,是對慧明這個人的尊稱。意思是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按照密法來講,那種了然、清然的境界,就是我
們的本性。那在這樣的本性中有沒有善惡,有沒有極樂世界和無間地獄呢?沒有。但眾生還沒有趣入這樣的境界時,在迷亂顯現面前就上有天堂、下有地獄。但無論
如何,護持這樣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當然,不學佛的人應首先學習佛教的基礎知識,這非常重要。現代人有許許多多痛苦,但這些根本沒辦法用世間的金錢、財富、地位來解決,而一旦在心靈深處澆灌
佛法的甘露,它們就會頓然消失,從而獲得快樂。
而學佛以後,也不能經常處於基礎的境界。以前我去泰國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自己老在心中想:哎喲!他們為什
麼不學大乘佛法的般若空性和密法的最高境界?實在可惜!
當然,供僧、頂禮等善法也非常難得,因為這也能種下善根。但真正要了脫生死,這還不足夠。就像讀
書,對從未讀過書的人來說,先應該讀幼兒園或小學,但始終待在小學的層面上也不行,還應更上一層樓。所以在座的法師、居士,如果自己只願行持有緣的善法,
一聽到般若空性就捂著耳朵,或不願希求,那就不合理。
作為佛教徒,如果我們在行持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等善法外,經常安住於般若空性或大圓滿密法的覺性中,那無可言說的很多境界就會紛至沓來。
這時你就會覺得
外面的花園並沒什麼好看,即使原來覺得特別好看的電視連續劇,諸如《西遊記》等,也會毫無興趣。所以,心的奧秘一旦開發,對虛幻不實的境界就會興趣索然。
故大家一定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很有必要。
尤其是得過很多灌頂、學過很多大乘妙法的道友,我希望不要僅僅行持一點有緣的善法,諸如念「嗡瑪呢巴美吽」,或「南無阿彌陀佛」。當然這樣也非常好,但還應盡量安住於般若空性的境界中,因為諸佛菩薩皆依般若妙理獲得了超越世間的諸多境界。
六祖在要離開世間時也說:「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
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確實,境界高的人的弟子,在威儀、傳統、行持等方面皆與眾不同。接著六祖還苦口婆心地說:「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
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在說完這個偈頌後,六祖端坐至三更,忽然對門人說:我走了,便安然示現圓寂。這個偈頌的意思是說:不要執著善,也不要造惡,就是見聞引起的執著也要放下,
而安住於無著之心的本來面目。
其實這樣的境界,只要有信心、有竅訣,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因為包括禪宗和密宗的行者在內的諸多高僧大德,都獲得了這樣的境界。而它與種姓、長相並無關係,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自卑。
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很自卑,他們認為:像我這樣的人肯定不行,上師對我也特別冷淡,道友對我態度也不好。尤其是女眾,經常要看哪
個上師對她冷淡,哪個上師對她熱情,在冷熱中一直找不到中道。
其實不管是任何人,上師對你怎麼樣、道友對你怎麼樣,這都不重要。關鍵是自己要有信心,還要
經常觀心的本來面目。
現在大家都遇到了極近的殊勝傳承,若能將傳承的加持融入自心,就可以認識本性。而認識本性後,對種種外境,諸如言論、分別等,就會像在老人面前孩童的玩耍
品一樣,可以說無取無捨。
因此大家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這樣相續中除了分別念以外的無實、無緣、無生、無滅的境界就能產生。自古以來,無數成就者就是
因為獲得了這樣的境界才超越了輪迴。雖然現在不可能像果法期那樣,幾百位成就者騰空而去,但這樣的傳承和修行境界一直沒有間斷。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還
應長期安住般若空性來尋找心的本來面目。
丑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迴向:
故當如是學迴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隨喜如此普迴向。
這裡所講的科判是說,在世俗中我們應隨學佛陀而迴向。在大乘佛教中,迴向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方法,它就像開車時方向盤不可缺少一樣。也就是說,我們作任何一件善法,能獲得什麼樣的功德,這完全取決於迴向。所以大家皆應隨學佛陀而迴向。
前面我們已經作了分析:有一種迴向是真迴向,如理如實行持有很大的功德;有一種迴向不是真迴向,如果你去這樣執著就不得功德。在知道了這樣的情況後,我們就要修學或者行持有意義、有功德的迴向。
這裡講:故我們應當如是修學迴向,即依照佛陀所洞悉或通達的迴向這一善法的行相而作迴向。其行相為:在世俗中作任何迴向,它的果都會無欺出現;而勝義中,
能迴向、所迴向及迴向皆不可得。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這樣想:通達二諦無二、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佛陀怎麼樣隨喜和迴向,我也這般隨喜並如此普皆迴向。
即使因為能力有限,或自己是凡夫人,對世俗和勝義的迴向都不能如理如實地行持,心中也要觀想:釋迦牟尼佛如何隨喜、迴向善根,我也如是隨喜、迴向。這一
點,相信大家都能觀得出來。
所以,在講完課念《普賢行願品》時,大家皆應想:以前的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怎麼樣隨喜、迴向,我也如此隨喜、迴向。若能這樣
做,那也是很圓滿的迴向。
《普賢行願品》亦云:「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
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就像這樣,三世諸佛以及文殊、普賢為主的八大菩薩怎麼樣迴向,我也如是迴向。我覺得這一點並不難,所以大家平時在作任何
善法後,皆應如是迴向。
當然,極個別人因為學了很多大乘佛法,自己有一定境界,那就應安住於三輪體空的境界中作如夢如幻的迴向;而有中觀或大圓滿見解的人,也應以見解攝持而作如
夢如幻的迴向。但大多數的人恐怕很難做到這樣,那每一次作迴向時就要想:所有聖者和上師如何對眾生迴向,我也如是迴向。
若能以這樣的心態攝持而作迴向,也
能獲得諸佛菩薩所迴向的善根。
其實這樣的修行非常重要,但它並不難,關鍵看自己是否具有正知正念。若能經常反觀,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對上等人來講,他不但能觀察自己,還能始終安住在這
樣的境界中,也即成為終生的修行;對中等人來講,他會經常行持;而下等人想都不會想;再下等人連迴向文也不會念,就無所謂的。當然,這也體現修行人的層次
有迥然不同的差別。
子二(如是迴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功德;二、以比喻廣說。
丑一、真實功德:
福德迴向大菩提,無毒成佛依佛說,
如是迴向之勇士,勝世有緣諸菩薩。
這裡講真實迴向的功德非常大!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哪怕作任何一個善根,比如念一句觀音心咒、放一條生命、甚至一天當中看書等,即使再微不足道,也要好好迴向。
若能為菩提迴向,那作為因
的迴向就沒有摻雜毒物,依此必定能獲得佛果,這是依照佛陀宣講的大乘佛法而作的宣說。而能如是迴向的勇士,也遠遠超過世間所有有執著的菩薩。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迴向能攝持一切善法,使善法永遠也不毀壞,並且自己想實現的願望皆能實現。《文殊剎土功德莊嚴經》云:「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人發何願,如是
而實現。」所以大家在作完善根後,一定要好好發願迴向。
藏地很多老鄉都是這樣,轉神山、拜見上師等時,他們都會好好發願迴向。今天我家中來了一位藏族老鄉,他拿出一元錢說:願我家中所有的人暫時獲得快樂、究竟
獲得佛果,請您賜予加持並幫助迴向;然後又拿出一元錢說:我年輕時造了很多惡業,內心也產生了很多煩惱,我今天發願將它們全部清淨,您一定要加持讓我的業
障得以清淨……在朝山時,他們也把罪業說出來,以求懺悔。
記得讀中學時我去轉神山,有一個老頭子喝了一點酒,話都說不清楚。他說:我殺了犛牛,犛牛殺了
我。當時我們一直笑他。實際上他的意思是說:願我殺犛牛的罪業得以清淨。就像這樣,他們在朝山、拜佛、拜寺等時,自己所作的善根也會說出來,還發願迴向讓
它們成熟什麼樣的果報;自己所作的罪業也會說出來,以讓它們全部得以清淨。
但是,所有善根皆應為了利益眾生而迴向。《入行論》云:「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意思是說,以所有善根迴向眾生,願他們遣除
一切痛苦。如果迴向時其他觀修很困難,就要這樣想:願我今天所作的善根,遣除無量無邊眾生的痛苦,讓他們獲得快樂,這也是完全正確的迴向。所以,即使其他
觀想不會也不要緊,但一定要這樣迴向。
丑二(以比喻廣說)分二:一、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
寅一(得遍智果之理)分二: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餘度引至遍智之理;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餘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卯一、以導盲者之比喻說明將其餘度引至遍智之理:
無導天盲千萬億,不曉道豈入城市?
無慧無目此五度,無導不能證菩提。
如果沒有嚮導,即使雙目失明的千萬億天盲集聚在一起想前往大城市,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連基本的道路、方向都不可能了知。雖然現在很多
大城市都有盲人道,但沒有嚮導的盲人,也不可能到達預想的目標。同樣的道理,即使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樣樣具足,若沒有以通達一切萬法為空性的智慧波羅
蜜多攝持,那無目般的五度因為沒有如嚮導般的智慧帶領,也不可能趣至究竟解脫的佛地。
《入中論》亦云:「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意思是說,如同有眼目者能引導無數盲人到達目的地一樣,如是以智
慧波羅蜜多攝持,布施、持戒等無眼功德也可趣入真正的佛果。
《大智度論》亦云:「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的確,其他五度就像盲人一樣不知取捨,
若不知空性,即使作了很多善法,也不可能成為解脫的因。可見,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般若不可缺少。通過這次《般若攝頌》的學習,大家也應明白聞思修行般若
的重要性。
聽說有些法師這樣講:只要作福德就可以,不要學複雜的空性法。當然造福德很好,這個我們並不排斥,但也不能制止聞思修行般若,因為誰制止,誰就障礙佛道,
這非常可怕。
有些人因為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佛教教育,所以自相續也不可能感受到不可思議的般若境界,自然引導眾生就會產生種種過失。當然,有密意
就另當別論,我們也贊同;若沒有密意,那就不太好。在世間,本來很好做的生意失去機會,自己也會覺得特別可惜。那在短暫的一生中,以種種因緣與極難值遇的
大乘佛法擦肩而過,就更可惜。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機會。
在1986年的一天早上,在法王如意寶的境界中,出現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和布瑪莫扎大師親自來迎請,當時上師正在為大家灌頂。剛要灌頂時,上師評價很好的一
位道孚喇嘛,在上師面前請求說:有一位在家人想參加灌頂,不知上師是否能開許?當時上師沒有同意。
後來上師對他說:如果你覺得有密意,就可以讓他進來。後
來他說:沒有密意、沒有密意,不要聽、不要聽。所以,大家也應觀察他人的說法是否有密意。
《佛子行》云:「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的確,沒有般若,其他五度也不可能成為解脫之因,只能獲得暫時的快
樂;所以要獲得圓滿佛果,般若波羅蜜多就不可缺少。在知道般若的重要性後,大家都要對般若生起信心,還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盡量行持,至少每天也要念一遍
《心經》。很多人都說我是大忙人,沒有念誦的時間,其實無論你再怎樣忙,念《心經》的時間都應該有。
卯二、以未點睛之喻說明雖具足其餘度然不得遍智之理:
何時以慧盡攝持,爾時得目獲此名,
如畫竣工無眼目,未點睛前不得資。
前面我們通過比喻了知了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重要,這裡也以比喻讓大家進一步了知般若的重要性。
任何一件善法,比如布施、持戒、安忍等,什麼時候以智慧度攝持,此時它就獲得了明目而成為解脫之因,也得到了此波羅蜜多的名稱。我們經常說六度,其實
「度」就是波羅蜜多,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以,若沒有以智慧度攝持,其餘五度都不算真正的度,也不可能渡越輪迴而到達解脫的彼岸。
比如一位畫師,他畫了很長時間的佛像或動物像,其他部分全都栩栩如生地畫完了,但還沒有畫眼睛,也即沒有點睛,那也不可能得到報酬。
大家經常說畫龍點睛,
意思是說龍身畫完了後,還需要畫眼睛,若沒有點睛,其他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又比如畫師為別人畫釋迦牟尼佛的像,雖然除了眼睛之外其他部分全都畫完了,但看
起來也不莊嚴,所以主人也不會給他報酬或工錢。為什麼呢?因為最關鍵的一環還沒有畫完。所以其他部分全部完成了也不起作用。
同樣的道理,在行持善法時,其他任何一個階段全部都圓滿了,但唯一沒有以智慧波羅蜜多來攝持,那這樣的善法也不能成為真正解脫的因。
當然,不想獲得解脫就
沒有什麼說的,暫時行持有緣善法也可以,只要種下善根就行,而這也有很大的功德。但若希求得到解脫,就一定要以般若空性來攝持。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
中,講了很多般若重要性的道理,其中一偈是這樣說的:「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既然一切聖者解脫或涅槃的道,皆從般若空性得
來,那沒有般若空性,也就不可能有出世間的種種境界。
以前我很想將《大智度論》譯成藏文,因為藏地沒有,但要花很長時間,所以一直未能滿願。的確,裡面很多教言很殊勝,方便時大家應好好看看。鳩摩羅什大師當
時翻譯這部大論花了三年時間,譯完後就請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寫序,他說:我們這裡的法師互相推讓一直不願意,但是這麼大的巨著,我現在已經翻譯出來,你最好
能寫一個序。
慧遠大師也很謙虛,他說:《大智度論》這麼深奧,像我這樣的人承擔不起,而且我身體也不好,法務也很繁忙。看慧遠大師的傳記,當時他很不願意
寫。其實他們兩位經常寫信,互相鼓勵,都很謙虛。
從他們的傳記來看,這兩位對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高僧大德,互相寫信時就像兩位小沙彌寫信那樣。
但現在很多人寫信並不是這樣,有些居士給我寫信說:我已經見到了什麼……有些甚至對我批評,說:你這樣講不對、那樣講不對。但我覺得他們並不知道佛法是什
麼,只是自己隨便亂說而已。今天我收到一封信,他說他對因明的貢獻是什麼,他對因明的觀點是什麼……但我感覺他根本沒有搞明白,還是糊里糊塗。
相比古大德,現代人在經論上下的功夫太少了。唐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吉藏法師,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三論:《百論》、《十二門論》、《中論》,為三論宗的開宗
祖師。在漢傳佛教中,他在中觀或般若方面很有特色。
據史料記載,到他七十五歲圓寂為止,他一生抄寫《法華經》兩千部,講三論一百多遍,講《法華經》三百多
遍,講《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維摩詰經》等數十遍,還著有很多傳世之作。大家想一想,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大師為佛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當
然,這也與從小的教育有關係,否則也不可能將全部時間都用在佛法上。
以前漢地很多高僧都是從小出家,一直在寺院裡面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後才為佛法做貢獻。
但現在,很多人都先上小學、中學、大學,什麼樣的染污都染在了阿賴耶
上,到了二十多歲乃至四五十歲時,因遇到一些挫折才到寺院裡剃個光頭,那想為佛法做大的貢獻也不太可能。當然,我並不敢誹謗出家人,只是想說明從小的串習
對一生有重大影響。
的確,從小的教育非常關鍵。若從小就接受無神論的教育,那長大後想轉過來也很困難。我沒上學時信心非常穩固,但後來在初中學地理也差點生邪見,因為佛說的
世界和教科書所講的世界並不相同,但後來我還是轉過來了。
可見,若從小就接受純潔的佛教教育,長大後在見解上就不會受染污,乃至還會一心一意為弘揚佛法做
貢獻。
就是因為缺乏佛教教育,現在很多人對聞思不感興趣,自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比如在上師面前聽一堂課,古人會覺得非常榮幸、非常開心,但現代人就好像在
中學老師前聽一堂物理課一樣。那天有一個人說:雖然你給我講了一堂《般若攝頌》的課,但我還不滿足,你可不可以給我傳個法?我說:《般若攝頌》不是法是什麼?
可見他根本不懂。不管學任何法,如果我們對它有一種難得、珍貴的信心,從中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比如一位上師,他可能有過失的一面,也會有功德的一
面。若我們長期觀他的功德,從他身上就會得到很多利益。
如果不觀功德,只觀過失,就會染上邪見,從他身上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對法也是這樣,如果你相信
《般若攝頌》是三世諸佛的智慧醍醐,見聞到它皆能獲得解脫,在這種虔誠恭敬心的基礎上再經常拜讀,那這個法本肯定能讓你的相續有大的轉變。如果把它當作世
間的報紙或垃圾書籍那樣來對待,也不可能對你帶來任何利益。
所以大家應經常觀察、分析自己的觀念和習慣,還要以恭敬心來依止這樣的三寶所依。
第十五課
《般
若攝頌》當中,今天講第四個問題──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前面已經講了很多般若的功德,可能很多人都會想:既然這麼殊勝,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法使甚
深般若的意義融入自相續呢?
對修學者來講,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希望。下面就具體宣講般若法門融入相續的方法,大家也務必諦聽!
辛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後得所為;二、入定修法。
壬一(後得所為)分三:一、增福之因──隨喜;二、不損福之因──迴向;三、日益增上之因──勝解。
癸一(增福之因──隨喜)分二: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二、宣說隨喜與迴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丑一、比喻:
這裡的科判講,應通過後得與入定的修行使相續中生起般若智慧。關於後得所為,《現觀莊嚴論略義》講了與之類似的三種修道,即:隨喜修道、迴向修道、勝解修
道,可見菩薩修行不能離開這三種方便方法。
也就是說,為了獲得或增上福德應修持隨喜,為了使擁有的福德不毀壞應修持迴向,為了使福德日益增長應修持勝解,
也即穩固對般若的信心。
就像一個人首先要賺錢,因為沒有錢不能生活,這相當於隨喜;害怕錢馬上花光或被小偷偷走,就應把它存起來,這相當於迴向;若想錢年
年月月都有增長,就要認真勞動,這相當於勝解。
而《般若經》所講的意義和比喻,有時意義在前、比喻在後,有時比喻在前、意義在後,在《薩迦格言》和《水木
格言》中,也有這樣的情況。
此世能明諸含識,為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發光的水晶、流星、燈盞等無情法,和螢火蟲、持燈者(如拿電筒的人)、控燈者(如控制車燈的司機,以及控制路燈的電工等)等所有含識,為
了照亮的緣故,使各自身體或物體放射出光芒,但這跟無與倫比的太陽光比較起來還差得遠,因為它們所發的光有障蔽性。
這一點大家也看得出來,它們放射的光照
亮的境域非常渺小,比如:打開路燈只能照亮路邊小小的範圍,打開房間裡的燈也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間。
而太陽所發的光,無論是光的亮度,還是普照的範圍,誰也
沒辦法與之相比;即使把它們發射的光全部聚集起來,也趕不上太陽的光芒。
在《大般若經》中,這方面的比喻和意義講得很詳細。佛陀當時說:舍利子!就像世間的螢火蟲根本沒有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想法一樣,雖然聲聞緣覺等二乘行人也
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但他們根本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想法。
而大乘菩薩就像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光芒萬丈的太陽一樣,他們之
所以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就是為了無邊無際的眾生,暫時獲得人天的安樂,最終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圓滿正覺的果位。可見,
大乘行人和小乘行人,在發心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座的道友中,個別人讀的、學的全是大乘經論,自己也聲稱是發大乘菩提心者。可是實際行動當中,真正觀察內心的時候,可能念念都想到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利益
與解脫。除此之外,真正發自內心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地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的利益,究竟安置於斷證圓滿的果位,可能想都很少想到。這就不太好!
現在我們一起聽課的藏漢道友共有一千多人,無疑每個人都在行持善法,而且很多人都學得非常不錯。就拿現在所學的般若、淨土及密宗法來講,大家的信心都很
好,熱情也很高。
雖然我沒有要求大家天天都來經堂聽課,但還是很關心,所以經常觀察:哪些道友對佛法很重視,每天都來聽課;哪些人一次都不來;哪些人時而來、時而不來,或心情好的時候來、心情不好的時候不來。不過總體上看非常好,因為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經堂聽課,神情也很專注。
外面的菩提學會,大多數佛友也從來不間斷,工作再忙、生活壓力再重,或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一直堅持、不斷努力。但少部分人以種種藉口或一點點事情就
不參加共修,比如:這次頭痛、下次咳嗽、再下次家裡有事情、再下一次單位有事情……但為了法本,可能主要是為名聲,自己的名字始終保留在菩提學會中。
雖然
我並沒有親自逐個小組地調查,但學院有專門負責對外弘法的道友,他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關心、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所以很多情況比較了解。
再加上現在
是信息時代,所以很多消息在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得到。
不過,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根機、意樂及業力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像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長短粗細全都一模
一樣,一點都不差。就是因為眾生在心情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各自的情況也就不一樣。
不過前世的因緣不太好,今生就比較麻煩。有些人很想變成一個好佛教
徒,可是經常受到煩惱的阻撓,自己根本沒辦法正常聞思修行下去。所以,任何一位上師或高僧大德的眷屬,都不可能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眷屬一樣──根本沒有
不聽話而需要開除或批評的。因為很多淨土經論都講他們非常清淨,只不過有時也不願聽聞佛號或妙法,而此時聲音自然而然就隱沒了。
前些日子學院開金剛薩埵法會,學院修經堂的工人給我反映說:你們白天晚上都念經,聲音太吵了,晚上都睡不著覺;但不睡又不行,第二天還要修經堂,所以希望
你們能把聲音關一下。我說:不能關!但你們千萬不要傷心,因為這對你們很有幫助。
他們說:也許是有幫助,但我還是不願意聽。這也情有可原,因為極樂世界的菩薩有時也不願意聽法,那何況說我們這個世界未皈依三寶的工人呢!
所
以大家對佛法一定要有興趣,還應勤奮學習,否則不可能實現自他眾生皆獲得佛果的大願。若天天都需要法師、堪布、組長等負責人來勸,或需要他們來提醒,那就
太愚癡了!因為《薩迦格言》講了:若天天督促,旁生也能了知;而沒有人勸,自己自覺行持善法,這就是智者的行為。
在實際行動中,我們還應長期發自內心地幫
助眾生,自己有多少能力就使出來、有多少光芒就發出來。並不是今天上師講得很精彩,自己心裡也很激動,於是報名發心,但過幾天就無蹤無影了。以前有人在我
面前發願說:我永遠都待在你身邊,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不要說永遠,過兩三個月就銷聲匿跡了,這就不太好。
如
果佛法真正融入自心,就會覺得為自己的利益而做事或辯護,是很慚愧的事情,因為它根本沒有意義;而利益眾生,或做眾生的事,就會覺得很光榮。一旦擁有這樣
的心態,說明相續中真的有了利他的菩提心。
而依靠如日光般的菩提心,所有籠罩自相續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就能全部遣除,同時也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而發出利
益眾生的無量光芒,讓無數眾生打開慧眼、照見心地。但是,要獲得這樣的利益,首先要下決心長期聞法,而且誓言一定要堅定,這樣之後很多人都能得到利益。
當然這種利益很長久,並非世間多發一點工資或獎金的暫時利益所能比擬;而要得到永久的利益,就一定要依靠佛法。
大
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十幾歲就開始傳法,一直到七十二歲圓寂。不僅上師一生最重視傳法,而且在培養弟子方面,也著重培養以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的人才,並沒
有讓大家搞政治、商業等。當然,作為出世修行者,也不會這樣。
但也很難說,如果有必要、有價值,上師也會強調。這對在座的各位來講,心裡都應該有很深的體
會,因為我們都是大人,並不是十幾歲的孩童。十幾歲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明事理,所以判斷能力很差,所追求的目標也不正確。
而我們已經積累了可貴的人生經驗,
相信大家通過這麼多年反反覆覆地觀察、思維,一定了知佛法融入心相續是最有意義的事,因為它完全超過積累財產、享受欲妙和美名遠揚。所以我總覺得聞思修行
佛法比什麼都重要,當然這也是我勸大家每天都要聽課的原因。
當然聽課也不容易,因為打不打妄想都很累。尤其是大城市裡面的人,聽課要坐很長時間的車,還要花錢。當然我們這裡不用花錢,走來就可以,而城市裡的人並不是這樣,走路聽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有車也要加油,沒有車就要坐公交車,還要打電話,所以很多費用都要付。
很多老居士跟我這樣算後,說:「您可不可以給我們寄點錢,不然聽課還是有點困難。」聽到這個消息後,我也想給有困難的人寄一點。後來有些負責人說:千萬不要開口,全國各個地方都要讓我們出路費,我們怎能付得了!後來我想了一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跟這些老菩薩說:你們先自己墊著,以後再說。可能他們還一直在等。
丑二、意義: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眾福不可比。
所
有發小乘心的聲聞眾,(現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地,有很多行持聲聞宗派的修行人。)儘管他們做了三種福德:布施、持戒和修行,當然依此所生的福德資
糧肯定很大。《俱舍論》講:此三是福德業,也可稱為業道;其意是說,眾生依靠這樣的三種福事,可以獲得悅意的果報或解脫。
但與菩薩一念隨喜心相比,他們行
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這裡大家要清楚:菩薩隨喜的對境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隨喜的時間只是一念,但這樣所生的福德,聲聞眾行持三福德所生
的善根也不可能與之相比。
若
將此處講的意義與前面的比喻對照起來,則可這樣理解:沒發菩提心的小乘行人所作的善事,相當於螢火蟲等所發出的光一樣,它所遍及的範圍極其渺小;而菩薩以
菩提心攝持所作的隨喜相當於太陽光一樣,它所照射的範圍極其廣大。由此可見,大家在作任何善根時,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如果不懂這一點,行持善法的功德就
非常小。
大
家也知道,小乘行人的發心,所緣的對境只是為了自己獲得寂滅的果位,能緣的心只是關心滅除自己的煩惱。除此之外,根本不會想讓無量無邊的眾生滅除痛苦煩
惱、獲得圓滿正等覺佛陀的果位。
正因為他們所緣的行相和能緣的心極其狹隘的緣故,其所作的善根就經常被自私自利的分別垢染所染。另外,他們也不具有大乘的
善巧方便:開始的時候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攝持、最終普皆迴向,以讓所積的功德不但不失壞反而越來越增上。
在
世間,有些人做生意的頭腦特別好,在賺到錢後,他們把錢存在銀行,這樣還能獲得很多利息。我接觸過很多商人,他們確實很有智慧,即使與別人擁有同樣的錢,
他們也能讓這個錢在短短的時間中就積累起很多財富。
大乘就相當於這樣,通過隨喜、迴向和勝解,在短暫的時間中,就能讓善根越來越增上,從而滅盡相續中的煩
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有些修行人於很短的時間就使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增上。但有些人修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任何進步,反而一天不如一天。
原來有一個人說:
不知怎麼回事,一天比一天頭痛,一天比一天生貪心,一天比一天生嗔恨心,真的生不如死!可能他們就缺少這樣的方便。
通
過這次《般若攝頌》的學習,大家一定要了解大乘的善巧方便,因為在證悟空性智慧等方面,大乘與小乘還是有很大差別。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二乘得
空,有分有量……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這是說,小乘行者證悟的空性猶如毛孔之空,而大乘行者證悟的空猶如十方之空。的確,在方便、智慧
等方面,小乘與大乘根本沒辦法相比。
當然,聲聞緣覺與佛菩薩在證悟空性有沒有差別方面,寧瑪派和格魯派有很多辯論,但在這裡沒有必要闡述。總而言之,我們
不能以小乘為究竟,而應以大乘的方便來攝持。
所以,在平時行持善法時,大家皆應觀察自己是否以菩提心攝持。雖然我在課堂上講了很多次,恐怕一百次也不止,但自己也很慚愧:每次講課時都說為一切眾生發菩
提心,但下課後想自己今天發菩提心沒有,有時也忘記。
作為凡夫人,今天的熱情和信心明天也不一定有,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我們在行持善法方面,也應強制性地
控制自己。凡夫的心特別頑固、難以調伏,如果沒有這樣,讓它隨心所欲,就不可能做善事,每天都會懈怠、散亂,甚至產生貪嗔癡、無惡不作。
如果短暫的人生以
這種方式度過,那就很不值得。
另
外,大家也不要與世間那些沒有教養、從來不學空性法門的人同流合污,也不要整天都跟他們混在一起。
因為,哪怕處一天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一位居士,
剛開始他的見解、悲心等都很不錯,後來言行舉止突然就不對了。我問他附近住的另外一位居士:為什麼他最近的變化那麼大?他想來想去,「哦!那天晚上他跟某
某人坐在一起,可能是這個原因。」
後來我們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及很多行為來推,確實也是這樣的。的確,凡夫人要增上功德,或者說變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三
四個月依止上師肯定不夠;而要變壞,很快的時間就可以。真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
關於三福德中的布施,大乘論典中講:比如供養沙門飲食、財物,乃至對乞丐給一摶以上的食物,這都屬於布施。
還有,我們以身體作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體為眾
生做事,這些屬於身布施。有些發心人員,雖然他們沒有把錢包中的錢拿來布施,但卻經常發放法本,或幫助眾生做很多事情,這也是身體方面的布施。
還有語言方
面的布施:雖然自己沒有傳法,但卻勸他人學習佛法,比如:你好好看書,學習佛法如何如何好!平時言談當中,經常給別人講這方面的道理,這也是語言方面的布
施。有些人心很好,平時不管遇到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都勸別人好好學佛,且把佛法的功德講出來。
當然在這個時候,有些人也馬上入於佛教。我認識一位老
師,他口口聲聲都講:上師很好!佛法很好!佛陀很好!雖然他講的道理並不是很充分,但通過他的語言很多人都入於佛門。
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見到人就說:這
個人很壞、那個人很壞,甚至佛法也不殊勝。的確,人的業力有很大差別。然後是意布施:比如經常在心裡想,我要在財、法等方面幫助眾生,這是意識方面的布
施。
以上是布施,至於持戒:作為在家人,要斷除殺生、邪淫、妄語為主的十種不善業,也不能放逸無度、飲酒等,這些都在持戒的範圍當中。關於修行,大乘論典中講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等修法。
當然作為小乘行人,也有相似的三種福德。但無論他們在多少年中積累這三種福德,大乘行者短時間的隨喜功德也遠遠超過他們。
因此,大家平時隨喜他人的功德就很有必要。很多道友經常說:隨喜!隨喜功德!聽到
別人行持善法時,口中也這樣說,心中也產生這樣的分別念,這非常有意義!
對每一位聞思者來講,一定要把這樣的事情或道理,當作很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不要像
讀小學時,老師講完故事後就出去玩了,至於故事是否記得、理解都無所謂。應該每一個道理,都要讓它對自己的生生世世帶來很大的利益。
為什麼我要耽誤這麼多人的時間,或者說為什麼在自己一生中,要把講經說法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而不去天天造佛像、修經堂、放生等,其原因就是這樣做對自他的利益最大。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個人的愛好,其實並非僅僅如此。
所以大家對自己所聽聞
到的大乘佛法的意義,應該盡量地行持,同時還要傳遞給別人,以讓無數眾生都得到利益。通過傳播《入行論》等佛法後,有些人說通過學習讓我得以新生。的確,
有些人的生活特別痛苦、無聊,自己也覺得生活沒有實在的意義、找不到方向。
在這個時候,特別是前世有一定善緣或福德的人,在遇到這樣的法門後,就會有重新
獲得快樂生活的感覺。
子二、宣說隨喜與迴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剎,
離憂世間諸怙主,為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迴向大菩提。
這三個頌詞是講把隨喜的功德作迴向,也就是說隨喜和迴向兩者一起行持。
先
前的迦葉佛、拘留孫佛等俱胝那由他數的佛陀,安住於千俱胝的無邊剎土中,當然他們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議;現在住世或佛法還未隱沒的釋迦牟尼佛等佛陀──離開
一切痛苦的諸多世間怙主,為了無量眾生的痛苦得以息滅,開示了猶如珍寶般的八萬四千法門之類的種種法門。
這無量佛陀,從最初在不同如來前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發下殊勝的菩提心,直至他們的妙法隱沒、窮盡,這期間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羅蜜,圓滿五道十地,獲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
另外,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所有菩薩,即包括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內的無量無邊佛子,他們所作的不可思議的善根。還有目犍連、舍利子等無學道的聲聞,及獲得一
來果、不來果等有學道的聲聞,他們在行持小乘法時所積累的一切有漏和無漏的善根。
雖然頌詞並沒有明顯講到傳承上師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實際上它們都可
以包括在上面所講的善根中,或者說也是隨喜的對境。總而言之,一切凡聖所作的無量無邊的善根,皆是隨喜的對境。
作
為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應以觀想將上述善根總集起來,隨後發自內心作隨喜;隨喜以後還應以菩提心攝持,也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迴向──願他們獲得大菩提。
喬美仁波切也說:對別人所作的善根,沒有嫉妒的惡心而發自內心地歡喜,就是所謂的隨喜;如此也能獲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並不夠,還應讓無量無邊的眾
生分享,也即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而作迴向。當然,這樣迴向所獲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議。
其
實,這裡所講隨喜的對境與我們天天念的《普賢行願品》所講隨喜的對境完全是一樣的。
《普賢行願品》云:「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
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也就是說,十方世間一切六道眾生的善根,二乘有學和無學的善根,以及如來和菩薩的善根,這些都是我們隨喜的對境。若我們能至誠隨
喜,並將之迴向給一切眾生,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其實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否了知或是否行持就不知道了。
那天出去的路上,在我身邊發心的一位道友對我說:「堪布!您為什麼不早一點跟我說,我什麼法本都沒有帶,今天一天都待在那兒,多沒意思。」其實,如果自己
能觀修大乘的隨喜和迴向,也不一定非要帶法本。
因為你坐在那裡可以心裡面想:所有佛陀、菩薩及一切眾生所作的善根,比如放生、建塔、傳法等,我全部發自內
心地隨喜;而它所帶來的無邊功德,我也不能一人享受,還應將它迴向給一切眾生!若能如此行持,短短五分鐘就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而沒有發過菩提心的人,一輩
子也不能積累起那麼多的善根。
即使被關在監獄中,經書、佛像全都沒有,作為大乘行者也可天天觀修隨喜,並以之迴向。但很多凡夫眾生並不是這樣,因為自己修
行不太好的原因,經常以嫉妒心恨這個人,看那個也不順眼,很想打架、吵架。
那即使天天都背著《入菩薩行論》和《般若攝頌》等,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在行持
善法時,大家一定要以心長期這樣觀想,這非常重要。
癸二(不損福之因──迴向)分二:一、真實迴向;二、如是迴向之功德。
子一(真實迴向)分二:一、以勝義無緣方式迴向;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迴向。
丑一(以勝義無緣方式迴向)分二:一、分說所遮、所行之迴向;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寅一(分說所遮、所行之迴向)分二:一、所遮有緣之迴向;二、所行無緣之迴向。
卯一、所遮有緣之迴向:
這
些迴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則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極端。至於「所遮有緣之迴向」,這是從勝義來講的,並不是講世俗當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
中作迴向時,一定要緣善根、緣眾生、緣菩提,應這樣迴向。
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卻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什麼眾生、佛陀?《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
虛妄。」其實他們根本不知,若沒有以如法迴向攝持,所有善根都將毀壞;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場合。
迴向設若心起想,覺想迴向眾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三,有緣非入普迴向。
從勝義的角度來講,假設能迴向的心生起實執之想,這是從有緣的心來講的,是第一個執著;對所迴向之處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這是第二個執著;對所迴向的對
境──眾生也有想,這是第三個執著。當然在世俗中,迴向者的我將善根迴向給眾生,願他們獲得佛果,這三者必不可少。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因為勝義如此,就排
除世俗中如夢如幻的迴向。如果一點勝義境界也沒有,世俗中合理的迴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勝義中一切想都要捨棄的緣故,有三輪執著相的迴向就應斷除。
所以,對能迴向、所迴向(指眾生)及迴向的目標有緣取的迴向,並不是最究竟的迴向。
《現觀莊嚴論》云:「殊勝遍迴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可見,從世俗來講迴向非常殊勝,因為通過迴向能將一般的善根變成殊勝的善根;但從勝義來講,如果有耽著,或者說有執著之想,就被顛倒的分別束縛住了,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證得勝義的菩薩,或者擁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緣、所緣的執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樣,以前永嘉禪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
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意思是說,住相布施就像向虛空射箭一樣,一旦勢力窮盡,箭自然而然就會墜落下來,這樣就會招致來生不如意。同樣的道理,
有緣的迴向也會招來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緣的修法來斷除輪迴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禪師還說:「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意思
是說,怎能比得上三輪體空的無相法門,直接以頓超的方式入於如來的境界呢?
麥
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說迴向相當於射箭,具體則為: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遠還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樣;同樣,迴向的善
根所得到的果報是長遠還是短暫,也完全取決於自己。
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觀音心咒,若迴向時願自己身體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樣,也即通過善法的緣起
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願一切眾生獲得無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遠一樣,在未獲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遠也不會窮盡。
可
見,我們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關鍵在於迴向。就像商人,他的錢是隨隨便便浪費了呢,還是存在銀行獲取利息,或者通過經營獲得高額利潤,這完全看
他的智慧和福報。
等一會我們迴向時,雖然一千多人每人都會念《普賢行願品》,但有些人可能什麼都不想,只是搖頭晃腦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會為自己獲得
快樂而迴向;有些可能會「快一點下課,我好回去睡覺」;有些人則會想:「一切功德都迴向給所有眾生,特別是那些可憐的眾生。
哪怕讓一個眾生相續中的煩惱剎
那消除,這也值得。因為佛陀在因地為了一個眾生得到一點點的快樂,也付出極大的精力。」可見每個人迴向的力度並不相同,但這完全取決於自己。所以在每次迴
向時,大家皆應反觀自己能不能好好迴向,這非常重要!
第十四課
前面講,將《般若攝頌》繕寫後贈送給能通達且能為他人傳講的最上有情,其功德遠遠超勝讓無數世界的眾生獲得阿羅漢果位,下面講它的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實原因;二、以比喻說明。
丑一、真實原因:
因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有些人問:為什麼前面所講的福德超勝一切?可能我們有些人也會想:為什麼為人宣講般若,或將法本書寫後贈送給他人有那麼大的功德?
因為欲界眾生懷疑心特別強,再加上自己對空性法門或聖者教誨的意義並不是很精通,以如上種種原因就會對聖法產生疑惑、不信,而對產生五毒煩惱等的非法處則會深信不疑,不過這就是
凡夫愚者的悲哀。
頌詞這樣回答:「說第一」(《中論》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菩薩因能宣說緣起性空故而得名,當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講空性法門的人。
因為說法第一的那些菩薩,
能修學此般若,還能將這樣的大乘法宣講給其他人,故功德極大。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空性法理能摧毀輪迴的根本,當有緣眾生聽到菩薩宣說此法後,根據根機不
同,則能獲得相應的利益。
智慧淺薄的下根者通過這樣的空性法就能認識五蘊虛幻不實,就像《增壹阿含經》中所講那樣:「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為幻法。」
從而證得人無我空性,而獲得聲聞的果位。中根者則因現見順逆十二緣起的道理,從而獲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獨覺的果位。上等根機者則因現
證萬法等性,從而獲得大解脫的佛或菩薩的果位。
可見,空性是解脫的唯一因。《釋量論》云:「見空則解脫,餘修為其義。」意思是說,見到空性之後才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而其餘修行只能起輔助作用,或者說
只是現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獲得解脫的人士,皆應對空性法門產生信心,並認真聞思修行。
而世人太過愚癡,他們認為萬法實有故死死耽著,而一講空性則接
受不了,這樣將永遠沉溺輪迴而不能獲得解脫。如今我們因緣極為殊勝,遇到了這樣的大乘佛法及講修此法的善知識和善道友,自己也生起了難得的信心,故大家一
定要珍惜!
其實,值遇這樣的法門,也遠遠超過獲得小乘的解脫。所以,即使我們對此大乘佛法生起邪見或疑惑,也要精勤修學。以前,獲得小乘羅漢果位的迦葉尊者和文殊菩
薩之間有這樣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迦葉尊者常以神通觀察,只要給這些有緣眾生傳授佛法,他們馬上就能獲得小乘阿羅漢果位。
但文殊菩薩經常提前給他們傳授大
乘佛法空性法門,因為這些人是小乘根機,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結果生邪見甚至毀謗而墮入惡趣。
後來迦葉尊者實在有點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裡去「告狀」:
我明明知道傳法後他們能獲得解脫,但文殊菩薩每次都搶在我前面給他們傳授大乘空性法門,結果這些眾生全都墮落了,您說文殊做得對不對?佛陀說:文殊菩薩做
得對,因為宣講大乘空性法門的利益很大。迦葉尊者不解地問:他們都墮落了,怎麼還對呢?
佛陀告訴他:雖然宣講大乘空性法門後,他們會因生邪見等而墮入惡
趣,但他們相續中已經種下空性法門的種子,所以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從惡趣解脫出來,而且極短的時間就會遇到大乘佛法而獲得佛果。
而你給他們傳講小乘法,雖然
暫時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但會很長時間入於希求自我解脫的滅盡定中,後來還要依靠佛的勸請才能從中出定並進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薩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時他們早
已獲得了佛果,並任運展開了度化眾生的事業。當時佛陀講了這樣的教言。
表面上看來,我們讓人學顯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經毀壞了眾生的根機,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會有生邪見、毀謗等極其過分的行為,由此導致的可怕
後果也不會存在。但實際上,就像《入行論》裡面所講那樣,誰與之結緣也會獲得殊勝的解脫。的確,即使我們對般若法門生不起真實的正見,也應與之結緣,這有
很大功德。
大多數眾生因為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講到空性法門就沒興趣。六祖在《壇經》中也說:「世人愚迷,不見般若。」確實,愚昧而執迷不悟的可憐世人,不
可能對殊勝的般若法有興趣。
現在一座大城市有百萬乃至千萬人口,可是學習佛法的只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絕大多數都不學佛。而學習佛法的人中,對般若法門有興趣的人也少之又少。
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學淨土和前行的人還算比較多,但學般若法門的,一個城市建立一個組也很困難。有些城市學前行和淨土的有兩三千人,但學般若法門的只有二
十來人,百分之一都不到。
可見,世人與般若空性的緣分確實少之又少。而我們即生中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就一定要生起信心;若實在生不起信心,就要這樣觀
想:佛陀的金剛語不會欺騙我們,既然佛陀說一切法中般若最殊勝,那我們無論如何也要生起信心。
不說其他經論,就是《般若攝頌》,處處皆可看到佛陀宣說般若殊勝性的金剛語。為什麼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頂禮句中,唯一頂禮四聖者的來源──般若佛母呢?
這是因為,不僅三世諸佛以般若而現正等覺,而且一切聖者皆依般若而生。若我們對這些金剛語能在心中反覆串習,那對般若法門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歡喜心。
依靠這種歡喜心,就會引發希求心;有了希求心,才會悅意接受。若最終般若法義與自己的分別念融為一體,那就獲得了開悟。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除了極個別前
世有緣者以外,不可能一遇到般若法門,馬上就大徹大悟。
丑二(以比喻說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說;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說: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世間當中,松樹、柏樹、榆樹等任何樹,首先要有種子,然後由種生芽,若沒有苗芽,那各種各樣的樹也不可能有。若無樹,那樹枝、樹葉、樹花、樹果也絕對不會有。
同樣,如果沒有佛母般若所宣說的像苗芽一樣的勝義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樹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會出現。
如果佛陀沒有,也不會有枝葉花果般的帝釋、梵天以及
聲聞、菩薩等佛說法的果。由此可見,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實,殊勝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經》中講得最詳細。有些上師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菩提心,或做善事就是菩提心,雖然從廣義上講,這也可以屬於菩提
心,但真正的勝義、世俗菩提心可能並不那麼容易。
實在說,沒有般若法門,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沒有菩提心,世間的諸佛菩薩也不會存在。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
中也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意思是說,聲聞和緣覺由佛而生,佛由菩薩生,而菩薩的因是大悲心、無二慧
和菩提心,也即這三種因緣聚合時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沒有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一切聖者皆不可能安立。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菩提心為本,
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意思是說,無上菩提之主因有三種:一是如山王般堅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三是不依二邊的無二智慧。可
見,沒有這三者,就不可能獲得佛果。
因此大家皆應清楚,一切聖者的來源就是世俗和勝義菩提心,而它們也依般若出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看書、聽課,因為不學習,思想就會停滯。的確,不管你是什麼身分的人,聽受聖者的教言都不會障礙你的修道。有些人這樣講:我是實修
者,所以不用聞思,因為聽課等會擾亂我的禪修,或者說讓我的心產生分別念。
不過我覺得:即使你每天都閉關實修,也應抽時間看一些般若等殊勝的顯密教法,還
要看一看宣講佛陀教義的上師開示,而它們絕對不會對你的修行帶來障礙,因為緣起如是之故。
的確,學習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皆應好好學習。至於所學的內容,如果自己有各方面的因緣,或者說有興趣,古今中外的學說都要學。
如果我
們沒有懂得古代的重要學說,就不可能知道古人的傳統、素質、德行及文化教育,所以也應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和文化傳統。若不知道,那我們就不可能
繼承或延續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就是因為沒有古人的傳統,很多都不像人,天天都像發瘋了一樣。而現代的思想學說也要懂,如果不懂,除非你在山中什麼事情都不
做,天天都閉關實修,這就另當別論。
若不是這樣,而是想隨順世間弘法利生,那現代人的思想、希求、愛好以及生活方式就應該懂,所以國內、國外的很多知識都
要學。真的,若不是時間太緊,很多知識我都想去了解,因為知識於人有太多利益。
當然,這是從總體上講的。最根本的我們還是要修學了脫生死的空性法門和其他諸佛菩薩的教言,也就是說主要精力和時間應放在這上面,而且每天都要不斷下功
夫。
如果天天都是研究物理學,天天都鑽研古文化和歷史,那也沒有必要。以前我遇到一位考古學家,他在一個山谷待了二十年,我覺得這是浪費人生,根本沒有必
要。所以,我們應像無垢光尊者所講那樣:就是要了脫生死。
故大家天天都要念誦非常有加持的經典,還要看特別有意義、有價值的法寶,比如《大般若經》、《高
僧傳》、《大唐西域記》等。
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現在傳世的600卷《大般若經》,是在國王等的邀請下,玄奘法師等在玉華寺經過四年時間(公元660年~
公元663年)才翻譯完畢,好不容易啊!但我們現在看了沒有?不要說四年,可能四個月或四天的時間也沒花。
但以前的高僧大德並不是這樣,他們對般若很有信心,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因讀般若而開悟。像《續高僧傳》中的慧布禪師,他就因讀《大品般若經》而將自己的煩
惱全都消於法界,最終大徹大悟,後來還成為國師。
但現在很多寺院的高僧大德會不會讀啊?可能這種情況看都看不到。因為通過很多上師的介紹來看,現在聞思修
行的氣氛越來越淡薄。作為後學者或佛陀的追隨者,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如果前輩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珍貴的法寶一直放在那兒,上面布滿灰塵,那就非常可惜!
如果有信心,在讀一部經或看一部論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深深認識自心的本來面目,或一切萬法的真相。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過來的。而菩提心的來源
就是《般若經》,現在也很容易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讀誦。可是很多人每天都忙著瑣事,而忘失了菩提心。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
業。」的確,雖然表面上看來做了很多事情,但若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很有可能會增長執著,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
外面有些發心人就是這樣,他們經常宣揚自己:
我今天做了什麼什麼事情。有一位法師開口就講自己的功德:我今天遇到了一位清華大學的人,他對我很恭敬;我昨天遇到了一位大老闆,他對我也很恭敬;我前天
遇到了一位美國人,他對我也非常恭敬。
其實,對自己恭不恭敬並不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讓眾生得到利益。但對眾生真正有利益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
是《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所以大家務必讀誦修學。
《入中論自釋》引用《寶積經》的教證說:有一個宗教崇拜月亮,但他們不頂禮十五的圓月,只頂禮初月。就像這樣,我們對佛不一定要頂禮,而要頂禮佛的因──
菩提心。
那菩提心的因是什麼呢?就是般若。為什麼我們要對《般若攝頌》這小小的經函頂禮呢?就是因為它是成佛的因,無量眾生都要依靠它才能獲得解脫。
前段時間,我給來學院開法會的道友藏文《般若攝頌》的經函,從他們的語言和表情來看,好像並不知道般若的功德。實在說,我們學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從心中
有一種信仰或體悟。
美國有一位學者也講,在給別人講課時,一部分是通過語言來溝通,一部分是以心靈來溝通。
的確,我們也需要在心上得到受用。否則只是腦中
記很多教證、理證,口中講得天花亂墜,也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如果講者、聽者從內心對般若生起不共的信心,這就是可喜的轉變。有了這樣的轉變,一生中自己
的行為就會有原則。
哪怕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違緣,也不會捨棄。而依靠這種深入骨髓的信心,就能有所感悟。
寅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陽詮表;二、以異品喻龍王詮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陽詮表: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眾生勤行事,
智為慧生菩提心,依智眾具功德法。
這則比喻講,在這個世界上,何時光芒萬丈的太陽普照整個大地,此時所有眾生就開始勤勤懇懇地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一般來講,大地上的很多欲界眾生都是這樣
的。拿人類來說,太陽出現以後,城市裡的人就開始出現上班的高峰期,農民也開始辛勤勞作,牧民也開始放牧。而旁生,螞蟻也從洞中出來了,鳥雀也離開了巢
穴……
昨天晚上我窗戶上有一隻小蝴蝶,另外還有一個小生命,因為外面雨下得很大,所以牠們一直趴在那兒。可能多管閒事吧,半夜三更我還打開燈看牠們,牠們依然趴
在那兒。早上起來時也如此,而太陽出現後就飛走了。當時很多小鳥雀也在院子裡叫:早起!早起!早起!我不禁想起:昨天下這麼大的雨,不知院中的花又凋落了
多少?
同時孟浩然的詩也浮現在眼前:「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以前讀中學時,班主任老師特別喜歡念孟浩然這首詩,他經常一邊
看著窗外,一邊拿出表情來吟誦。「六一」兒童節那天,我看見他頭髮全都白了,當時我也回想起他給我們辛辛苦苦講課的情景。雖然我漢語學得不好,因為小學沒
有打好基礎,但對老師卻深懷感恩之情!
與陽光出現,人們就開始行持各自的事業相同,任何一位智者為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發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總有一天就能獲得佛果的智慧。
一旦
擁有這種智慧,就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從而向一切眾生放射出打開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由此也可看出,要幫助眾生就要有菩提
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樹、枝、葉、花、果之類的功德法就會出現。
在世間,一個人要想做一件事情,也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那就要有菩提心。《入行論》云:「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
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意思是說,佛陀經過多生累劫深深思維,了知菩提心最饒益眾生,無量眾生依靠它皆能順利抵達彼岸,即獲得最勝樂的
佛果。這裡也講,一切殊勝安樂的來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毀謗、捨棄大乘般若法,而應以恭敬心來受持。
若能以菩提心攝持,哪怕小小的功德,其利益也相當大。《寶積經》云:「假使眾生充滿三有,各各造作如來塔廟,其量高廣如須彌盧山,於殑伽沙劫,各以種種上
妙供養。
若菩薩以不捨一切智心,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獲福蘊復過於彼。」可能大家也清楚,在無數塔廟前,用世間種種上妙供品來作供養,這對我們來講並不現
實。
可是依靠菩提心,當然上等者是勝義菩提心,若沒有,也要以世俗菩提心攝持,若能如此,其功德就不可思議。
這些道理,我以前講《入行論》第一品時,也給大家作過廣泛介紹,恐怕有些人早就已經忘了。的確,很多人在世間法方面習氣非常重,一些流行歌和無關緊要的偈
頌馬上都能記住;可是佛法方面的道理,怎麼樣記也記不住。
因此我要提醒大家,在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方面,一定要再三思維。而一旦生起菩提心,成佛就不是很
遙遠,就像曙光出現後,太陽的出現就不再遙遠一樣。而現在大家修學般若空性,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兆,一旦擁有菩提心,成佛和利益眾生就很容易。
擁有此機會時,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賺了幾十萬,也認為自己很有福報、運氣很好,一直興高釆烈。
可是,很多人在遇到殊勝的般若法時,竟然沒有感覺,
甚至還將之拋之腦後,這就非常可惜。我是這樣認為的,即生中能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一定是千百萬劫積累資糧的善果,當然還有傳承上師的加持和恩德。
這麼好
的因緣具足時,雖然不敢說即生一定能擁有超凡的證悟,或規模宏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但對大乘空性法門生起堅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這應該能做到。所以我希
望各位,雖然不敢說每個人都要擁有超越生死的把握,但一定要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因緣難得,務必珍惜!
卯二、以異品喻龍王詮表: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眾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如果無熱惱海中沒有龍王,那麼南贍部洲這些依靠龍王的威力所產生的百川怎麼可能流淌?
如果這些河流沒有,也不會有河流所帶來的潮濕,由此世間各種花果也不可能產生。而在河流匯合的大海中,也不可能有各種各樣顯色和形色的珍寶。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龍王般的菩提心,那麼依菩提心而生的佛陀智慧在世間中怎麼能出生?
如果沒有河流般的佛陀智慧,那依靠它而產生的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等
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功德也不可能有。如果這些如花般的功德沒有,那樹果般的三菩提也不會有。由此,如海般的十力等佛陀之法就不會存在。
這裡講得很清楚,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不可缺少。如果具足它,世間一切道果功德全都能具足。如果沒有它,一切道果功德都不可能存在。有一本書叫《菩提心
義》,其中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若不知此根本,菩提心也不會有,由此成佛也無從安立。《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
悲是。」由此可知,沒有菩提心,也不會有佛。
當然這些道理非常深,可能個別道友對其中的甚深含義很難通達。若能長期聞思,還對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有虔誠的信心,並誠心祈禱,那自相續就一定能生起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境界:許多傳承上師的教言都是這樣講的。而上師們的竅訣根本不會欺惑我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若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那在選擇自己的道路時,就不會選擇盲目追求自我寂滅的自私自利的聲聞道,即使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也不會去希求。
在《大唐西域記》中,
有這樣一則故事:佛陀涅槃後四百年時,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499位斷除煩惱障的阿羅漢發心結集三藏,欲作《大毗婆沙論》。
當時有一位學習大乘、精通
三藏、智慧無比的世友尊者,他也想參加。但諸阿羅漢對世友尊者說:你沒有得到阿羅漢果,沒有資格參加結集。
世友尊者說:「我顧無學,其猶涕唾,志求佛果,
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于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當時,諸阿羅漢根本不相信他的說法,還勸他速證阿羅漢果。
於是世友尊者將線團拋向空中,此時空中很多
天人接住線團請求說:「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當時,諸阿羅漢見到這樣的情景後,皆在尊者前懺悔,並推請他為上
座。在結集的過程中,在法義方面有疑惑的地方,也請尊者裁決。
方便的時候,大家皆應看《大唐西域記》,但它並非《西遊記》。現在很多人看一些故事的時候,就看裡面的打仗等不良情節,這不太好!其實,這些並沒什麼看
的,因為它只增長貪嗔癡心。要看的話,就看其中好的格言、教言,這對自己乃至他人的今生來世都有利益。所以,在希求知識和功德時,千萬不要看那些給我們帶
來不好影響的東西。但智慧淺薄的人往往看得很表面,裡面甚深精彩的意思根本看不到,這就非常可惜!
的確,菩提心非常殊勝。因為依此而獲得的果位,及利益眾生的事業都非常廣大。但首先,大家在遇到千真萬確的般若法門時,一定不要有懷疑;若不了解它的功
德,輪迴就很漫長。
《大智度論》云:「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大家也清楚,雖然晚睡只有六七個小時的時間,但睡不著的時候,就長夜難
熬,因為這比平時過很多天都要難受。
在疲倦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就會覺得路途非常遙遠。如果是不懂佛理的愚笨者,那生死輪迴就很漫長。所以大家一定要懂
得般若空性的意義,若懂得,就能獲得高僧大德在傳記中所講認識心性的快樂。
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後,我有種感覺──非常自卑。最近我在看印藏修大手印和大圓滿成就的大德們的《道歌集》,每一位大德在見到本性後都唱一首道歌,看起來
他們獲得解脫非常容易;但我們不知為什麼這麼難。
雖然說認識心性本不困難,而一旦通達空性,對每天都執著的這些法,就不會再覺得有意義;可是現在只是口頭
上說,實際上還沒有做到。
其實,若我們能像以前的大德那樣,心一直專注在法義上,當下就能認識萬法的真相。到那個時候,在你的境界中,一切外面的不清淨都會蕩然無存,光明磊落的境界自然就會顯露出來。
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也應常看一些有加持的道歌,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開悟,從而獲得無上的安樂!
第十三課
下面繼續講《攝功德寶經》,即《般若攝頌》,今天講第三個
問題。
丑三(修學般若成為超越其餘善根波羅蜜多之理)分二:一、宣說布施等一理;二、宣說其比喻。
寅一、宣說布施等一理:
布施前行即智慧,戒忍精進禪亦爾,
為善不損故攝持,此示諸法唯一理。
本頌主要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性。
大家都知道,在行持行菩提心時,一切萬行皆可歸攝於六波羅蜜多當中,而前五波羅蜜多要成為出世善根,也必須依靠智慧波羅蜜多。所以這裡說,在行持布施等善
法時,其前行或根本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因為,如果沒有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波羅蜜多攝持,所謂的布施也只成為世間的布施,而攝持以後,布施波羅蜜多才能圓滿。
同樣,布施波羅蜜多以外的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定度,皆應以智慧度攝持,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達於究竟。
《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就像眾人共同行道時的引導者一樣,而其他布施等五波羅蜜多只是助
伴;如果行持前五度時沒有般若,那麼它們就像盲者一樣不能行於真正的解脫道。
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也說:「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意思是說,佛陀在
有關經典中所宣說的布施等一切支,都是為實現般若波羅蜜多而宣說的。故般若波羅蜜多極為殊勝!
在漢傳佛教中,古代大德對般若的道理講得非常殊勝。比如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他的很多教言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義,也非常相合藏地高僧大德們的竅訣。他在
《宗鏡錄》中說:「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在這個頌詞後面,大師還詳細宣講了五波羅蜜多如盲的道理,即五波羅蜜多不以智慧攝持
的過失。因為本經也有描述,所以我在這裡只作簡略宣說。
大師說:如果布施沒有以般若攝持,只能得一世的榮華富貴,後來還會感受其餘禍殃而償還宿債;如果持
戒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轉生欲界天中感受快樂,之後還會墮入惡趣當中;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獲得相貌莊嚴,而不能證得寂滅的法忍;如果精進未
以般若攝持,只是徒勞興建生滅之功,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如果禪定未以般若攝持,只能暫時獲得上界的安住境界,而不能獲得金剛定。
因此大家在行持其餘五度時,一定要以智慧度攝持,否則布施等善法就會被世間有緣執著染污,最終也會耗盡,而只成為三有的因,或者耽著空寂成為寂滅之因。若能以智慧度攝持,這樣的智慧就能指示布施等萬法於空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真理。
因此,若我們能聽聞、
抄寫、思維、修行此經,其餘善根自然而然就會集聚,所以大家皆應選擇宣說甚深教理的此經。在世間,很多家長在選擇孩子上學的學校時,也會再三觀察,比如在
這所學校讀書,學問是否能圓滿,其他很多有用的道理是否能學得到……若條件很好,無論花多大代價,他也願意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學校。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選擇
終生修學的科目,它也應該涵蓋一切,或者能攝受一切善法,這至關重要。因此在聞思的過程中,大家皆應以恭敬心和歡喜心來聽受這樣的般若法,這非常有意義。
寅二、宣說其比喻:
如贍洲樹千俱胝,不同種種多形色,
唯說樹影之一名,影無種種無差別。
佛陀此五波羅蜜,亦得般若之名稱,
為遍知果普迴向,六度一味歸菩提。
這兩頌以比喻的方式說明,五度在智慧度中歸為一體,也就是說,布施等五波羅蜜多在智慧度中一味一體,其原因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來理解。
在贍部洲或世間上,有沉香樹、檀香樹、柏樹、松樹等許許多多樹木,儘管它們在質地、味道等方面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枝葉花果等也有多種多樣的形色和顯色,可
謂千差萬別、千姿百態,但它們的樹影完全是一樣的。
比如說,植物園中有各種各樣的樹木,而不同種類的樹木在質地、形體等方面也完全不相同,但它們的樹影都
叫樹影這一名稱;而且樹影並不存在種種差別,因為樹影都是黑黝黝的,根本分不清楚誰是檀香樹的樹影,誰是沉香樹的樹影……也就是說,從影子的側面來觀察
時,完全都歸為或攝為一體,而沒有任何迥然不同的現象。
在學習六度的過程中,首先是布施度,然後是持戒度,再次是安忍度……每一波羅蜜多的反體完全不相同。
如果通達了一切萬法空性的智慧度,那五度都將得到般若
的名稱,而歸屬於出世善根之列。比如,當布施波羅蜜多達到究竟時,它也有智度的功德。
我們講第一地菩薩施度圓滿,其實這也是因為有了三輪體空的智慧度的原
因。而其他度也完全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其餘五度皆可歸攝在智慧度中。不僅道位是一樣的,在不同修法過程中,若能為遍知佛果普皆迴向,那所有六度所
攝的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體同歸菩提,也即在圓滿菩提中無有分別。
在《大明度經》中,佛陀也說:天下的樹雖有種種顏色、形狀,花果也各不相同,但從影子的側面來講完全無有任何差異;同樣的道理,五度皆從明度(指智慧度)
生,在一切智中種種相並無差異。
但很多人在學《十地經》或《入中論》時偏偏問:布施度的空性跟智慧度的空性是一體還是他體?由此也經常引發辯論。其實根本
不用辯論,因為在尚未通達空性時,布施、持戒等完全不一樣,而一旦通達三輪體空的智慧,就會像我們剛才所講一樣:雖然樹木並不相同,但到了影子這一層面就
完全一樣;同樣的道理,五度的境界到了最終也完全相同,即皆成為般若波羅蜜多。
壬二(為他講說等功德)分二:一、如何講說之方式;二、如是宣講之功德。
癸一(如何講說之方式)分二:一、傳講所斷假般若之方式;二、宣講所取真實般若之方式。
子一、傳講所斷假般若之方式:
菩薩若本未盡知,宣說色想受行識,
無常行持假般若,智者永不壞諸法。
雖然宣講、修學大乘般若的人可以用菩薩來稱呼,但也不一定全都名副其實,可能有些只是名相上的菩薩。
如果菩薩本來都不能完全了知甚深般若離戲空性的意義,
(有些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有些自己不爭氣沒有好好聞思,以種種原因導致不能通達甚深般若之理。)
卻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滔滔不絕地講述五蘊皆空,諸如:色
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等等。但他們所講的空,也僅僅是小乘四法印的道理,或五蘊是無常、苦、單單的人無我和相似的空性。可是他們卻說,這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意趣。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明白般若的真實義,也未對般若產生定解,所以其宣說的般若只能是假般若。
正因如此,其實際行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般若,只能是相似、形象的
般若。而這樣不符法性的講修,就唐捐了般若波羅蜜多究竟甚深的意趣,所以大家千萬不能效仿他們。若自己對般若的理解或認知都沒有,那就不要隨便亂說。
現在世間,相當一部分學者或知識分子每天都研究般若空性,但他們對佛陀的甚深智慧並沒有真實的信心。既然沒有信心,那還研究什麼?
的確,世間的研究人員或
學術界的人比較討厭:雖然他們自認為已經通達空性,但所謂的通達只是口頭上,諸如瓶子的本體不存在之類,而他們卻敢為人宣講、引導。
確實非常可笑!要宣講
這樣甚深的佛法,最起碼自己要成為大乘佛教徒,同時對般若或中觀的法理還要有很深的認識!當然完全要大徹大悟,作為凡夫來講也很困難,而佛陀也沒這樣要
求。
因為,「凡是講《般若經》的人,必須是一地以上證悟空性的聖者」,與「學密法必須是八地或一地以上的菩薩」的說法一樣,在經中都找不到依據。如果有,
那上師的法相中就會有這一條;若是這樣,那上師的法相就很簡單,根本不用分很多類別。
所以凡夫人也可以講,但一定要對般若法門產生定解,若沒有定解就會像
搞學術的人一樣。其實這是在毀壞佛法,根本不是弘揚佛法。
以前,藏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師父有一個比較聰明的徒弟,師父每天到寺院裡面念經時,徒弟就開始打掃師父的屋子。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師父珍愛的碗打爛
了,師父回來後他說:師父!你說萬法是不是無常的?師父說:萬法遍無常。徒弟說:你的碗已出現無常,打爛了!
師父問他:一切有漏法是不是痛苦的?他說:是
痛苦的。然後師父就搧了他一巴掌。可能大家也清楚,有漏皆苦與萬法無常是否應該這樣理解。同樣,將無常等說成般若空性,可能也只是這種情況。
以前,一位在家人去朝拜某座寺院,當時有兩位僧人正在寺院門口的階梯上辯論,非常激烈!那個在家人就在旁邊聽。
沒過多久,兩位出家人開始在「如來有沒有智
慧」的問題上進行辯論。一個人說有,一個人說沒有。說來也巧,那位在家人的兒子叫「如來」,他娶了一位名為「智慧」的妻子,前一段時間他們倆感情不好離婚
了,最近剛剛復婚。於是這個在家人開始勸他們:你們作為出家人,沒有必要為我們家裡的事爭論。實話告訴你們,如來前一段時間和智慧離婚了,現在又復婚了。
他這樣勸了以後,兩位出家人也很聽話,隨後就回到宿舍中去了。可能大家皆能體會,這則故事所蘊含的甚深意義。
作為智者,因為他完全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所以永遠也不會毀壞諸法本義──般若。對於一個比較誠實的人來講,他若不懂就不會講;如果真正了解法理,就會一五一十地傳給有緣眾生。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但不會毀壞般若的法義,相反他會對其異常恭敬。
子二、宣講所取真實般若之方式:
非色非受不緣想,不緣行識盡了知,
萬法無生空性理,此即行持勝般若。
與剛才的道理相反,某位補特伽羅或行者,通過長期依止善知識聞思修行後,完全不耽著世間種種色法,也不耽著所謂的受,也不緣想、行、識,徹底通達差別基五蘊及差別法──無常、空性等一切萬法皆為空性,並為他人如此宣說,這就是在真正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我們這裡很多道友通過聞思已經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他們就會覺得般若非常珍貴,所以不但自己會精勤修學,還願與更多有緣眾生分享,因為這對每個眾生的生生
世世都非常有利。
就像世間有一個好人,不但自己不願意離開,還願更多有緣眾生都來親近。的確,在看到世間眾生對名相特別耽著,從而特別煩惱、痛苦時,我就
會想:如果他們能被善知識攝受,真正通達空性法理該有多好!如今大家皆能聽受這樣的般若法門,實際上也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故功德不可思議。
話說回來,如果前世沒有積累無量資糧,即生中也不可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甚至般若法的名號也聽不到。月婆首那翻譯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云:「若非無數百千億劫修習眾行種善根者,則不聞是般若波羅蜜名。」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沒有在百千億劫中修習眾多善行,積累下殊勝善根,即生中連般若的名稱也聽不到。
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中,還講了很多般若的功德,比如:「如見東方赤,則知日出不久;若聞般若波羅蜜,當知去佛不遠。」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見到東方出現紅光,則可推知太陽不久就會出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聽聞到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則可了知證得佛果並不是很遙遠。在該經中,諸如此類的比喻還有很多,所以大家皆應生起歡喜心。
如果你對佛陀的金剛語一點都不信任,那就沒辦法;如果你真正信任佛法,這樣的金剛語就應牢牢記在心間。
在
曼陀羅仙翻譯的《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也說:「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
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所以,如果有人擔心,怕因以前所造的惡業墮入三惡趣,那就要
好好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個偈頌以上的法理,這樣就能獲得解脫。當然,我們見到這些宣說般若功德的金剛語,也算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另外,大家對傳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法師應作佛陀想,有般若波羅蜜多法本存在的地方應作宮殿想。
的確,有般若波羅蜜多法本存在的地方,世間的天魔、邪魔等皆不
能損害,所有天神和白法方面的護法神也會經常護佑,且能遣除種種邪見,有許許多多功德。
所以大家皆應盡心盡力供養般若法寶,這非常重要。當然,若能首先生
起視般若法門為如意寶的信心,之後再不斷修學,且以之與有緣眾生結緣,那自他眾生皆能獲得無量善法。
癸二(如是宣講之功德)分二:一、宣說真般若之功德;二、彼之原因。
子一、宣說真般若之功德:
有化恆河沙數剎,眾生皆證羅漢果,
書此般若經函贈,最上有情福更勝。
有些人以種種方式對恆河沙數世界的所有眾生宣講佛法,他們通過修行之後最終都獲得了阿羅漢果,當然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大家都知道,若有上師通過傳講,相當
一部分弟子證得小乘聖者果位,其功德也很大,因為這對人類社會和佛教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世間高等院校培養出幾千幾萬個大學生,人們也會覺得非常了不起。
既然如此,那這樣的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但若有人對般若法門生起極大信心後繕寫,並將經函贈送給能通達且能傳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最上有情(指福分很
好的大乘根機的眾生,他們對般若法門不會生邪見,也不會不屑一顧地放棄,而且還有能力了解和弘揚),那此福德就超過前者。
所以,若我們能將本經法本印出來
送給別人,其功德就非常大。
當然,這也是我要求大家共同發心印《般若攝頌》與有緣眾生結緣的原因。的確,我從內心深處對般若法門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也希望世間很多人都有這麼好的機
緣,所以才以空性法門與大家結緣。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其俗名叫任五娘。她在家時經常殺生,造了許多業。出家以後在寺院中仍然經常吃肉,戒律極不清
淨。
死後家人把她的名字寫在靈牌上,後來靈牌發出聲音說:我是五娘,已墮入惡趣,等等。後來她要求家人為她抄寫《般若三百頌》(即《金剛經》)七部,家人
按她的要求繕寫,七遍完成後她從靈牌傳出聲音說:我已離開惡趣的痛苦,轉生到了善趣。可見,繕寫《般若經》的功德確實很大。
以前有一位牧童,他很想抄寫《金剛經》,但因條件特別差,沒有買紙的錢。於是他想:若將經文寫在地上,別人踩在上面會有過失,所以只好將《金剛經》寫在空中。
寫完後他用妙香作供養並發願:「若經中所言真實不虛,則以此諦實力,願為我呈現瑞相……」話音剛落,粗糙的地面就變得平坦如掌,花雨也紛飛而下。此
後,該地不論晝夜均未出現過冰雪、暴雨、乾旱等災害。因此,大家在有能力、有因緣時,這樣的善法(指繕寫)一定不要放棄。
前一段時間我去康定、道孚那一帶,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觀音心咒,因為他們在整個山體上寫「嗡瑪呢巴美吽」,字特別大。的確這些人的福報很大,因為所有過
路的人都能看見。
我小時候也經常把觀音心咒刻在石頭上,有時也刻在路邊的岩石上,以這種方式讓自他眾生通過文字種下善根,這確實很好!
對
漢傳佛教來講,繕寫般若有很好的因緣。三國時期有一位叫朱士行的僧人,在漢傳佛教歷史上,他是第一位如法出家受戒的沙門。
出家受戒後,他就在洛陽鑽研、講
解《道行般若經》,通過很長時間研讀,他深感該經文句簡略、義理艱澀,令人難以理解大乘之旨,於是發願西行尋找原本。
後來聽說西域有完備的《放光般若經》,更聞有高僧能將佛祖密意對照《放光般若經》作根本解讀,於是他歷經眾多艱難困苦、千里迢迢前往西域尋找梵本和能圓滿解經的上師。到了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以後,他如願以償,終於在這位修學密宗的上師前圓滿聽受了《放光般若經》。
學習以後,他深感《放光般若經》無比殊勝,心想漢地有這樣的經典該有多好,於是發心抄寫。當90章、60多萬字的《放光般若經》全部抄寫完後,他便派弟子
弗如檀(法饒)等送回洛陽。
由於當時新疆有一部分小乘人視大乘為婆羅門教,於是他們上報國王,要求國王不能讓他們把這個法本帶到漢地,否則對佛法有很大損
害。後來國王也下命令不准帶到漢地。
那個時候朱士行法師對國王說:如果我抄寫的《放光般若經》是婆羅門教的典籍,那就願火把它燒壞;如果它不是假的佛法,
那就願它不要毀壞。這樣說諦實語後,便在眾人前堆木柴燃起火來,他把所抄經文全部放在火中,火當即就熄滅了,而經文卻毫髮無損。
後來國王等生起極大的信
心,開許這部般若經流往漢地。到洛陽後又過了九年才進行翻譯,現收集於《大藏經》中。
雖然與鳩摩羅什所譯的《大品般若經》比較起來,這個譯本有所缺漏,但其影響也非常大。
有些歷史中說:中山的支和上使人到倉垣斷絹謄寫,取回中山時,中山王
和僧眾具備幢幡,出城四十里迎接,可謂盛況空前。而一時學者,像帛法祚、支孝龍、竺法蘊等,或加以注疏,或從事講說,皆借《放光般若經》來弘揚般若。後來
朱士行法師在新疆圓寂,火化後屍猶能全,有很多瑞相。
更
希有、更精彩的是,在經過多年修學後,他深刻領會到《放光般若經》中蘊藏著究竟了義的密乘虹化聖義。
正如《佛梵持明》中所載《教下宗前聖祖朱士行》一文中
所說那樣:《放光般若經》是《虹化經》的簡本,《虹化經》是《放光般若經》的足本。的確是這樣,當我們看了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等密宗續論後,《般若
經》中的內容就很容易明白。
從歷史來看,新疆與虹身成就有很殊勝的因緣。最近我翻譯的敦珠法王所著的《藏密佛教史》中,也講述了布瑪莫扎和嘉納思扎依止西日桑哈的史實。西日桑哈是一
位修行大圓滿法的漢人上師,布瑪莫扎先到漢地清涼尸陀林依止西日桑哈聽受密法;後來嘉納思扎也從印度來到西日桑哈那裡聽法,所有法藏他都全部聽完並圓滿修
行。
後來新疆有一個國王迎請他,到了那裡剛好七天,上師便在空中出現。他知道上師要圓寂,於是馬上祈禱,結果西日桑哈將《七釘要訣》賜給了嘉納思扎。所以
新疆與虹身成就的教理有很殊勝的因緣。
的確,不管是《大品般若經》,還是《小品般若經》,或者是《般若攝頌》和其他般若經,大家皆應盡心盡力地弘揚,因為凡是與之結緣的人都能得到無窮利益。
我看到漢地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或一些喜歡書法的學生經常寫《心經》,這非常好!對每個人來講,從小的教育都很重要,不管是般若法門還是其他佛法,從小就要
產生信心,這非常重要!在座的道友,大家都有責任將般若法門弘揚到各個地方,所以我們也應讓很多眾生從小都對般若法門產生深厚的信願。
前一段時間學院開金剛薩埵法會時,剛好是「六一」兒童節,當時我要求菩提學會為主的佛友,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過一個佛教的兒童節。後來北京等地的佛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到寺院裡去聽
法師開示,有些去放生,有些去念經。
看到他們通過網絡傳輸過來的照片等時,我非常高興,因為若能從小與佛法結上善緣,長大之後就不會誹謗佛法,甚至還會深
深影響他的一生。為什麼藏族人對佛教沒有邪見?
其原因就是他們從小都隨父母念佛、行善,長大之後也自然成了習慣,而且這種生活習慣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都
會產生深遠影響。
所以我非常希望聽受此法門的在家人,皆應讓自己的孩子或下一代接受佛法的薰陶,否則長大之後想扭轉過來也很困難。可能大家也清楚,有些孩
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自己不但不學佛,還要說很多非常不公正的話。
作
為出家人,在這方面發心很重要。現在有些出家人完全有這個能力,我看到有些寺院的住持,他們很有實力,有錢、有智慧,但全部都用在建築上。
雖然經堂等硬件
設施也為弘揚佛法之必須,但每天都搞建設我也不是特別贊同。我認識一位老尼師,當地的信眾對她很有信心。
很早前遇到她時,她說:我在修大雄寶殿。再過幾年
以後,她說:我正在修祖師殿。再過一段時間後,她說:我正在修祖師塔。
但對附近人們的佛教教育和學校教育一點都不關心。其實,真正的佛法應從眾生心上安
立。
什麼時候般若空性的境界於在家人或出家人的相續中生起來,這就是教法和證法的真實體性。而建築輝煌與否並不能代表佛法是否興盛,因為它們只是水泥等材
料做成的工程。所以建築只能是弘揚佛法的所依,並不是佛法。
有些人拿著一個大大的法輪供養上師說:上師,請常轉法輪!可能他們認為:像車輪一樣滾動就是轉法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誰都可以轉法輪。
講《現觀莊嚴論》
時,大家就會清楚法輪的意義,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在眾生相續中不斷存在就叫轉法輪。如果認為佛法在外面的石頭或鋼筋混凝土上,且終生忙於修建,可能就不
是轉法輪。所以,我非常希望廣大學者或研究人員,能在這些方面多寫一些文章,以把這個問題闡述清楚。
其實,即使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在他們的相續中也可不同程度地轉法輪。比如,讓他們對佛陀的故事生起信心,這也是一種轉法輪。
前一段時間我跟一些老師講:表
面上看來你們只是世間普通學校中的老師,但講課時也可以引用一些佛教的故事,也可宣講慈悲心、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道理;若能如此,那就成了了不起的大法
師。
其中有位老師不好意思,她說:您怎麼說我是大法師,我才不是法師呢!很明顯她對法師的概念不懂,其實就是這樣。所以,每個人儘管所處的環境不相同,但都可以成為法師。若我們能在有緣的家人或親朋好友前適時宣講佛法,那我們就是大轉法輪者。
般若攝頌釋 第十二課
思考題
1.請以轉輪王的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於般若。對聞思般若等佛法你有何感想?為什麼?
2.為什麼佛陀在舍利與繕寫般若兩者中選擇繕寫般若?請談一談,在學完“修學般若舍利得供養等之理”這一科判後,你有何體會?
3.既然《般若攝頌》弘揚和行持的因緣、時間已經成熟,那我們應如何受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麵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前面以大地的比喻說明般若產生一切功德,今天以轉輪王的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於般若,也即有般若的地方諸功德法就會存在。
卯二、以轉輪王比喻說明一切功德隨行於此:
輪王常由何道行,七寶四兵經彼道,
如來般若從何行,諸功德法隨彼行。
經論中講,世間上
的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依靠自身的福報和威德,無論前往哪一個地方,比如南贍部洲、北俱盧洲等,輪王七寶和四兵皆隨之而行。輪王七寶指:輪寶、象寶、馬
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四兵指: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其中象兵是騎大象的軍隊,馬兵是騎馬的軍隊,車兵是乘車的軍隊,步兵是披上盔甲在
地上行走的軍隊。如《長阿含經》雲:“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七寶自至。”
從《阿含經》、
《俱舍論》等經論所講的內容來看,不管轉輪王到哪里,他都不可能一人獨自行動,也即會有很多隨從跟隨。不說轉輪王,就是現在的國家領導,或廳級以上的幹
部,他們出行的時候,雖然步兵等不一定有,但也有秘書組、保安組等相當一部分人員跟隨。
以前我們學院來了一位地位較高的領導,他剛下車的時候,旁邊很多便
衣拿著手槍到處看;而秘書組,他說一句話,旁邊就開始沙沙沙地記,等等,有許多隨從人員。現在的領導都這樣,那轉輪王就更不用說了。而且轉輪王也不用事先
組織,比如:我今天要到哪里去,你們做好準備,不會這樣說的,而是以他的福德力來現前。
就像轉輪王常由何
道而行,七寶四兵皆行經彼道一樣。如來的此般若波羅蜜多,在任何行者的相續中具足,諸功德法也將隨之而行。大家也清楚,在修道的過程中般若至為關鍵,無論
是學顯宗還是學密宗,修行想真正有所進步或有所境界,就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與威力。
比如說我獲得了菩薩果位,那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境界,在我的相
續中就決定存在;如果我得了佛果或阿羅漢果,那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也一定會有。
所以,對任何一位行者來講,不管他的相續具足因地三輪清淨的善根,還是具足
道位和果位的境界,這都不能離開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依靠證悟般若,開始的時候能攝集一切功德,中間能增上一切功德,最後所有功德皆能得以圓滿。因此大
家皆應了知般若的重要性,而且任何一個教派都要認真修學般若,這非常重要。
我覺得,現在有些
修行人很極端。有人認為:空性對我來講沒有必要學,只要好好念佛、參禪,或作其他功德就可以。有些認為:好好學空性就可以了,世俗中積累資糧根本不需要。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大家應該福慧雙運,或者說勝義和世俗不離開,這種修行方法最好。現在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特別極端,主要原因就是對佛教的教義瞭解得
特別少。
如果他們能通達佛法的綱要或要訣,就不會這樣說,也不會這樣做。
現在外面有些人對
學習般若和聞思特別不滿,包括有些上師也經常講:學習沒有必要,參禪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講得特別可怕。我覺得這是在毀壞眾生的善根,或者說斷眾生的慧
命,過失相當大。
本來這些眾生可以成熟般若的功德,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只要遇到大乘善知識宣講,自己再不斷串習,最後在相續中肯定能生起來。但是,有些
仁波切或有些上師,根本不考慮眾生的未來和命運,只考慮眼前暫時的私利:他們學習這樣的佛法之後,我的弟子會不會越來越少?
可能這是愚癡、嫉妒所致,也許
還有其他目的。但不管怎麼樣,在眾生相續中開發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等善根時,我們切莫製造違緣,否則過失相當大。
所以我要勸告廣大佛友:如果自己實在沒有緣分,對空性法門生不起信心,那也不要誹謗這樣甚深的佛法,也不要阻止別人學習。如果自己有緣分、有信心,則應儘量修學,進而也勸
別人行持這樣的菩提妙道。否則,成佛將會越來越遙遠。
因此,大家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時一定要隨喜讚歎。若對別人聞思修行製造障礙,其
過失就非對他人獲得地位、財富作障礙所能比擬。
因為,哪怕極短的時間裏在一個眾生的相續中生起空性智慧,其功德、利益也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
可能我這樣說,有
些人會不滿。不過大家要清楚,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無論別人怎麼顯現,也即不管是示現為善知識還是示現為惡知識,我都不會排斥;但是,從對佛教和眾生負責
任的角度來講,我就不得不說。
因為根本沒有必要,明明知道有些行為不如法,但為了顧私人的面子,卻一直忍下去;因為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有緣眾生儘量
了知取捨。
現在很多眾生非常愚癡,剛開始他們心裏沒有信仰,後來好不容易產生一點信心,但這種信心也被很多人利用,所以說大家不得不謹慎。
的確我是這樣想
的,只要對聞思修行製造違緣,不管表面上有再好的名稱,其實際意義也不大。這一點,相信大家通過長期行持佛法就能有所體會。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觀一觀前輩高
僧大德們的足跡,看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我這樣不厭其煩地
講,無非想讓大家打好基礎。對現在的佛教徒來講,打好基礎非常重要。
為什麼這麼講呢?從世間的角度來講,現在考一個國家公務員,也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
礎上讀完三年高中,在獲得大專、本科的學歷後,才能有這樣的機會。
為什麼這之前國家不接受呢?因為水準不夠。也就是說,要做國家任何一個單位的事情,沒有
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所作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
因此現在政策已經強制性地規定,而離開這個要求就沒有資格。既然考一個國家公務員都需要如此長時間學習,那
從事佛教的事業,或自己修行,我覺得最起碼也需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中接受教育。
如果對佛教經論沒有下功夫聞思過,那今天起信心,明天就成為法師,或者
說今天穿出家人的衣服,明天就成為一地菩薩,這也不可能。
在學院有些人特別著急,很想馬上穿出家人的衣服。我說:“明天可不可以?再過一個月行不行?”他說:“不行、不行,我特別著急,現在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
其實也不能這樣著急,而應先打牢基礎。所以大家首先應在佛學院或寺院中,進行次第、系統、長期的聞思。
最起碼也要瞭解佛教的基本道理,就像世間從幼稚園到初
中一樣,這樣大概需要六七年或八九年時間。
在這個基礎上,你學顯宗也好、密宗也好,就比較有把握。以前在藏傳佛教中,像格魯派的三大寺院,基本上需要十五
年以上的學習。但現在很多人都不是這樣,包括菩提學會的人,聽了一個《入行論》,就覺得聞思的時間太長了,現在可以實修了。實修是可以,但沒有打好基礎之
前,學什麼法都不行。
我聽說有些上師說:“你過來實修,不用聽這個堪布的課。”這個我倒不生氣,如果真的能培養,我也很高興。我是辛辛苦苦的教,而他卻有很快的方法,那倒很好。
按《入行論》的教言來講:我不用辛苦費力,而他能得到竅訣
很快的時間開悟,對於發菩提心的人來講,怎麼可能生起任何嫉妒心呢?
但是,我們搞了這麼長時間的佛教教育,基本上知道外面很多佛教徒的水準特別低——連佛教的基本知識也一無所知。在這樣的心態上,若有人說得特別漂亮——馬上開悟,沒有智慧的人自然就會輕易相信;但信任之後,最後還是很容易失望。
的確,我們首先要
打好基礎。不說在家居士,就是很多寺院裏面的出家人,其佛學水準也不夠。若沒有長時聞思,只是在一兩年中稍微學一下,作為出家人,想弘揚佛法或者自己修
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國家公務員,說白了就是為了自己拿筷子、端碗飯,雖然說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造福,但實際上就是為了獲得家庭的快樂。
而這也需
要這麼長時間的教育,或需要這樣的文憑的話,那為了救度一切眾生或自己脫離輪回,我看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功。
所以希望大家能對佛教的基礎知識
或般若法門進行聞思,若離開聞思,無論自己修行還是弘揚佛法都很困難,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牢記於心。
醜二(修學般若舍利得供養等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以比喻說明其理由。
寅一、真實宣說:
帝釋提問請佛答,設若恒河沙佛刹,
盈滿如來之舍利,然我取受此般若。
這個科判講修學般若獲得供養舍利等功德的道理。
以前帝釋天在佛陀
前提了很多問題,佛陀都一一予以回答。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帝釋天問:假設等同恒河沙數的佛刹中,密密麻麻充滿佛陀的舍利,(大家也知道,供養佛陀的舍利與
供養佛功德等同。)
在舍利和繕寫此般若兩者中,您選取哪一個?也就是說,這兩者誰的功德大,我們應怎樣選擇?佛陀回答說:帝釋天,我取受繕寫此般若經典!
這一偈頌的內容有
兩種說法,或兩種解釋方法。
《般若攝頌釋》這本書後面,附有宋代法賢譯師翻譯的《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其中對此內容宣講的方式與這裏的說法是一
致的。
在《大明度經》中,雖然內容近似,但是佛陀問、帝釋答,爾後佛陀予以認可;其他佛經也有這樣的情況,即:佛陀提問,下面的眷屬回答,爾後佛陀印可。
但我個人認為,按照這裏的頌詞和注釋的方式來理解好一點。為什麼呢?因為帝釋天不知道受持或繕寫般若的功德,所以他才問佛陀:整個世界遍滿舍利,您是取受
舍利還是繕寫般若?當然,對一般世間人來講,因為這兩者的來源都很神秘,所以也不可能懂得哪個功德大。對大多數道友來講,我想大家會取捨利。
的確很多人特別喜
歡舍利,前一段時間學院開金剛薩埵法會,很多人都去撿舍利。雖然法王在世時,學院確實降過舍利,但後來開法會時,很多人都說撿到了舍利,我也不知是真的還
是假的。
但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尤其是漢地來的居士,一聽說在外面泥土裏能撿到舍利,很多人白天晚上都在那兒撿。
一天晚上我跟幾個道友上來,到了經堂後面的時候,有幾個居士還在那兒撿舍利,當時天都已經看不見了。然後我用披單蒙著頭,對他們說:“你們買不買舍利?”
一個男居士說:“買啊!師父要多少錢?”我開玩笑說:“我有很多舍利,一百塊錢一粒,你要買我可以給你。”
然後他一邊翻錢包一邊跟著我,我有點不好意思就直接上去了,但他一直追著我。到上面水泉那兒我就現出了真相,但他還認為我是賣舍利的,一直追到我院子門口。第二天他還打電話給我說,他一定要買一些舍利。
很多道友對舍利特別執著,但對《般若攝頌》卻沒有這樣的歡喜心。
開法會時漢地居
士大約來了一千人左右,因為我覺得《般若攝頌》很重要,而他們來一次也不容易,所以每個人都給了一本經函;但他們的態度也一般般,並不是特別開心。
但不管
怎麼樣,佛陀也沒選擇舍利,而只選擇繕寫此般若,因為這樣繕寫的功德非常大。
我經常跟有些道友講:包括打字、校對,這些都是繕寫,功德相當大,大家在即生
中有這樣的緣分和福報,確實很幸運。
現在科技很發達,只要打完字、排好版,很快的時間就能成千上萬冊的印刷出來。這次,我們已經印了四萬多本《般若攝
頌》,發給菩提學會的學員,算是給他們的紀念品。以後我們還要大量地印!
從一些歷史資料來
看,繕寫、讀誦這樣經文的功德非常大。
可能你們也聽說過,在唐朝時有一位法藏法師,他修行非常好,經常作許許多多功德,比如修廟、造佛像等。
有一次他生重
病昏迷過去,金剛神對他說:雖然你作了很多功德,但互用三寶之物獲罪無量。
如果你能寫《金剛經》,互用之罪就能消滅,身上的疾病也能痊癒。法藏法師於是發
願,決定書寫《金剛經》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將他的衣缽變賣,並書寫《金剛經》一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讀誦,說罷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後,冥王問他:“你一生曾作什麼功德?”他一五一十地回答。後來冥王說:“師父您的功德圓滿,故放您返陽,盼您多勸大眾讀誦金剛經,廣修一切功德。”從此之後他一直念誦《金剛經》,並廣弘佛法。
到九十九歲時,他對有緣弟子說:我要前往清淨刹土!並留下一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然後在彩虹繚繞、花雨芬芳的瑞相中安然逝去,當時所有人都見到阿彌陀佛來親自迎接。
在漢地,《金剛
經》弘揚得非常好,但《般若攝頌》並沒那麼廣傳。但很多教理都證明本經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以這次因緣,我希望很多道友:在有生之年中,如果有能力為人傳授
或宣講,那最好不過;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應以法本與眾生結緣,因為只要經文在別人手裏拿著,就是很好的因緣——在不知不覺中,對方就能獲得無窮利益。
寅二、以比喻說明其理由:
我非不敬舍利子,般若熏修成應供,
如依王人受敬重,佛陀舍利依般若。
如果有人問:將具
有無窮無盡功德的舍利置之一旁,偏偏受持這樣的般若,其原因是什麼呢?佛陀說:一切如來舍利的功德都很大,我這樣選擇並不是因為對舍利不恭敬,相反我對它
們非常恭敬。
但我選擇般若的理由是:依靠對般若的修學、熏習,逐漸逐漸能讓眾生成為應供處,也就是說成為佛陀;而在佛陀示現圓寂後,通過他的加持力就能出
現舍利。如果世界上沒有般若,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而沒有佛,舍利的來源也沒有。
所以我才這樣選擇。其實,這就像國王的親戚朋友會受到別人尊重一樣,因為
國王有很大的威力和功德,所以與他有關的人,也會受到人們的尊重。雖然無數人都對能給人們帶來無窮利益的佛陀及其舍利無比恭敬,但他們的來源就是般若,所
以大家皆應認真修學這樣的法門。
的確,過去、現在、未來的如來全都來源於般若;世間上所有菩薩、阿羅漢,及相續中具有悲心和空性功德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他們的來源也是般若。如果世界上沒有般若這樣的
如意寶,那這些具有功德的人也不會出現。
其實,這就像世間上沒有教育,有智慧的人才就不會有一樣。如果學校的教育理念非常差,那依靠教育而成長起來的具有
功德的人才也不會有。所以大家對一切聖者的來源——般若皆應恭敬,因為它非常值得尊重,當然這也是我為大家宣講《般若攝頌》的原因。
對於本經,不懂它
的意義也不要緊,只要經常帶著就能獲得極大的利益,當然這也是我們通過很長時間學習、研究之後得出來的結論。
在今年四五月份,廣東、山東、北京等地的醫學
研究員發明了一些中藥製成的藥囊,在身上戴著也能排除毒氣或不清淨空氣的干擾,還能防止傳染病等,有很多功效。當時很多學校都發了,很多人在脖子上都戴著
一個口袋,因為害怕得流感。
而我們很多道友也將《般若攝頌》用口袋裝起來戴在脖子上,這非常好。的確,哪怕將般若法本戴在身上,也有很多好處。古代有一位
漢族修行人,他把般若經經常戴在身上,以此原因鬼神的危害也得以遣除。而且有一次敵人向他射箭,雖然箭已中到心口,但並沒有穿入。
而不懂道理的人不
理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對中藥的力量一無所知的人,就會覺得在脖子上戴一個藥囊特別愚癡,也即根本不相信這一點。
同樣的道理,若是不懂佛教真理的
人,那他一看到佛教信徒隨身帶著經書,就會認為這是多餘的事情。
以前我遇到一個人,當時我身上戴著系解脫坐在飛機上,他坐在我旁邊,他說:你們佛教徒上身
上一般都會戴一些東西,你戴了什麼?然後我將裝系解脫的口袋給他看了一下。他覺得特別稀有,感覺怎麼這麼傻?
的確也沒辦法,因為他跟我們的想法完全不相同。就像對中西藥一無所知的人,對醫學上的有些做法就會覺得不理解一樣。若他對這方面真的有一定的瞭解,或很專業,那就能了知它起如是的作用。
所以在座的道友,
舍利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但般若一定要重視。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說過,真正的舍利很難得;而現在每個道友的嘎烏盒裏都有大大小小的舍利,有些人說舍利長
了,有些人說舍利減少了。
但不管怎麼樣,《般若攝頌》的法本還是要經常帶著,即使裏面的內容不懂,加持也非常大,在這方面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
具德無價摩尼珠,置於何篋應禮敬,
取出亦於篋愛重,彼等功德即寶珠。
如果有人這樣問:佛陀滅度以後,現在已經遠離行持般若,怎麼會依靠般若的威力,舍利成為應供處呢?他們認為:雖然佛陀是依靠般若成就的,但現在佛陀已經圓寂,所以般若的威力早就失去,那怎麼還能說依般若而使舍利成為應供處呢?
經中這樣回答:比如世間有一無價之寶的摩尼珠,它能遣除世間種種災難、毒害和疾病,放在水中也能澄清污染,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力量。
將具有如此功德的如意寶裝在金銀等做成的
器皿中,人們也會對它們一起恭敬、供養。
即使如意寶已經取出,但因它是放如意寶的寶篋的緣故,人們還會對它繼續恭敬、供養。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這個時候
並未裝寶珠,但寶珠的威力在寶篋上還存在,所以在後來的很多世中,人們也會對它敬禮。而且只要向它敬禮,也能帶來種種利益,比如遣除疾病、毒害及不良空氣
的影響等。
又比如,雖然高僧
大德們早就已經圓寂了,但他們住過的山洞,後代人仍然會一直敬禮,這是因為依靠高僧大德的威力與加持,能讓後人的相續中生起開悟等境界。
在古代,雖然國王
已經離開世間,但皇宮還一直保留著,而且人們也把它當作皇上那樣來對待,當然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在近現代,國家領導人物去世後,他們用過的茶杯等
器皿也一直存放著,而且還成為人們瞻仰的對境,美國一些博物館中就有這樣的情況,人們見了一眼也覺得很有福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名人,尤其是明星,一方
面很多人對他們很崇拜,另一方面他們也有一種威力;所以即便是他們題的字,很多人就像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語那樣有信心,哪怕是觸著他們的手指,也會
陶醉在歡樂之中。
的確,在世間偉大
人物的身體、語言及思想中,有許許多多神秘的力量。這是肉眼看不著的,想一下子解釋清楚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世間才有許許多多沒有得出結論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緣《般若攝頌》而作的頂禮、供養等,具有很大的功德,但對佛教沒有信仰或對佛理不通達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讓他清楚。
但是,當我們不斷學佛二十
年後,或智慧越來越成熟時就會明白:哦!以前堪布給我們說《般若攝頌》不要離開身體,確實依靠這部經典的加持遣除了很多違緣,也讓我的相續中生起了信心、
悲心和智慧,而且沒有預想到的許多功德的來源也是它。
的確,我們現在沒有開悟的智慧,或者說沒有實修實證的境界,所以很多道理很難悟出來。但到一定的時候
就會明白: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我覺得,我們受持這樣的經典非常有必要。
如是依勝般若德,佛滅舍利得供養,
由此誰欲持佛德,應取般若此解脫。
同樣的道理,依靠
如意寶珠一樣的殊勝般若,儘管佛陀已經滅度了很長時間,但是像寶篋般的舍利還受到人們的供養。前面也講了,人們供養寶篋的原因就是因為如意寶曾經放在裏
面;同樣的道理,人們為什麼要供養舍利,就是因為它依般若而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人們之所以對佛陀和舍利恭敬供養,就是因為他們來源於般若,因此每一
個人皆應受持這樣的般若。而誰願意或希望獲得佛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受持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脫離一
切輪回束縛、解脫一切障礙,最終獲得究竟的快樂。《中觀四百論》雲:“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可見,只要我們通達、證悟空性,世間上所有虛妄分別的束縛,皆能消逝無跡。因此,真正的解脫唯有依靠這樣的般若法門才能得到。
所以,我一直希望
很多有智慧的人,或有一定聞思能力的人,對此般若法門千萬不要輕易放棄。
哪怕是一個偈頌,若能牢牢記在心間,它也成為遣除輪回百病的妙藥。如果前世的福
報、今生的因緣等條件不具足,也應隨身攜帶法本,當然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說過。
的確,哪怕是短時攜帶,也有很大的功德。以前我也講過,藏文《大乘密嚴
經》中說:若誰讀誦或者攜帶這部經,即使造了五無間罪也能得以清淨。
所以好幾年前我也要求大家,方便時讀一遍,有時間也可受持。當然,這也是我讓大家攜帶
《般若攝頌》的原因。
此次傳講《般若攝頌》我很清楚,如果要求很高,比如背誦、聞思、通達,很多人都做不到;所以要求很低,只要不管到哪里去帶著就可以。
我覺得這並不是很困難,而且只要帶著就能獲得極大的利益。
以前有一位施主到
一個地方請了一本《金剛經》,帶回家後他想將其好好供在家中,但因家裏很髒怕弄髒了經書,於是將經書交給孩子拿著,自己開始打掃衛生。孩子接過經書後,在
無記的狀態中走了七步。
以走七步的功德力,這個孩子死後就轉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天界的快樂,在這以後的七世中也連續獲得圓滿人身,最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
家皆應隨身攜帶此經,若能如此而行,必定出生巨大的功德。
前一段時間,我們希望大家能共修五十萬加行,這對修行人來講,應該沒有任何困難。但很多人都紛紛寫“辭職報告”,
那我們也沒辦法,因為信仰是自由的,不可能強迫。不過,對這樣簡便易行的積資淨障方法,我希望大家皆能做到;若能行持,對自他肯定有很大的利益。
當然,很
多人因受環境、教育、親友等的不良影響,思想中有許許多多染汙,那想完全明白這樣的因果道理也有一定的困難。但無論如何,對這樣簡便易行且能讓自他直接或
間接得受利益的好事情,每個人都應做到。
當然,這樣做的好處並非沒有任何教證和理證,也即絕對不是毫無理由的空口亂說。大家也清楚,有些傳授瑜伽功的人及標榜開發特異功能的氣功師等,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做種種姿勢,讓別人也跟著這樣做。
說這對你的肝臟好、這對你的肺好……很多沒有智慧的人都信以為真,天天都跟著練一些沒有意義的動作。但我所說的話並不是這樣,因為我要麼依靠公案、要麼依靠教證,否則完全是分別念就不可靠。
經雲:“汝意不可信。”的確,我對自己沒有信心、也沒有把握,所以不敢以自己的分別念來誤導大家,最起碼也要引用一些教證、理證。實在說,對《般若攝頌》的功德不可思議,我以教證和理證進行過反反復複的思維。
以前法王如意寶給我們講授《般若攝頌》時,顯得非常歡喜,原因當時我也沒有悟到,現在才明白——講
授此經有甚深的密意和緣起。現在給大家發的《般若攝頌》裏面,就有法王如意寶一輩子念誦的《般若攝頌》的照片。
不知道以前給大家講過沒有,《前行備忘錄》
和《般若攝頌》,我夢中在法王那裏得過傳承。夢中的感覺好像是四五天,當時中間一部分沒有聽到,後來又在夢中聽錄音補上了。
雖然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夢
中得受的灌頂、傳授可以算得傳承,但我看到《藏密佛教史》中的上師,他們夢中在金剛手菩薩等聖尊前得到傳承後,為了不受別人誹謗、誤解,後來還是在真實的
人面前重新聽受傳承。
雖然上師如意寶住世時,我在他老人家前也得過此經傳承,但為了更保險,後來我還在德巴堪布等上師前再次聽受。所以,如果說得高一點,
也有上師如意寶不共近傳的加持。若沒有,按傳統在上師前所受的傳承也應該有,這毫無疑問。
不管怎麼樣,我覺
得《般若攝頌》弘揚和行持的因緣、時間已經成熟,當然這是我分別念這樣認為的。
去年,我得法王一輩子念誦的《般若攝頌》的緣起特別奇妙,當時我特別想找,
但後來也得到了,是一位金剛道友送給我的。當時雖然不敢說兩天兩夜沒有睡覺,但確實很歡喜,晚上好長時間都睡不著。
當時我正在翻譯《般若攝頌》及其注釋,
所以覺得緣起非常殊勝,認為是不是依靠這個法本,很多人的相續會有一點轉變。
不過這也許是凡夫人的分別念,若是分別念,你們就不要當作一回事;如果這有勝妙的緣起,象徵上師的加持顯現成微妙的形態,那就要引起重視。
的確,我們不能像唯物論者一樣,
除了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以外,比如意傳加持、上師的力量等,這些都不承認的話,那就不對。
在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當中,當傳承上師或諸佛菩薩的甚深加持融入
心時,智慧、悲心就能得以開發,許許多多功德也會紛至遝來,這樣的事蹟在傳承上師的傳記中一目了然。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聽受這樣的般若法門,因為這有極殊
勝的因緣。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