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四课 索達吉堪布



第十四課

前面講,將《般若攝頌》繕寫後贈送給能通達且能為他人傳講的最上有情,其功德遠遠超勝讓無數世界的眾生獲得阿羅漢果位,下面講它的原因。

子二(彼之原因)分二:一、真實原因;二、以比喻說明。
丑一、真實原因:

因說第一修學此,能宣諸法此空性,
聞彼聲聞速解脫,證得獨覺佛菩提。

有些人問:為什麼前面所講的福德超勝一切?可能我們有些人也會想:為什麼為人宣講般若,或將法本書寫後贈送給他人有那麼大的功德?

因為欲界眾生懷疑心特別強,再加上自己對空性法門或聖者教誨的意義並不是很精通,以如上種種原因就會對聖法產生疑惑、不信,而對產生五毒煩惱等的非法處則會深信不疑,不過這就是 凡夫愚者的悲哀。

頌詞這樣回答:「說第一」(《中論》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菩薩因能宣說緣起性空故而得名,當然也可指在座的能宣講空性法門的人。

因為說法第一的那些菩薩, 能修學此般若,還能將這樣的大乘法宣講給其他人,故功德極大。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空性法理能摧毀輪迴的根本,當有緣眾生聽到菩薩宣說此法後,根據根機不 同,則能獲得相應的利益。

智慧淺薄的下根者通過這樣的空性法就能認識五蘊虛幻不實,就像《增壹阿含經》中所講那樣:「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為幻法。」

從而證得人無我空性,而獲得聲聞的果位。中根者則因現見順逆十二緣起的道理,從而獲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獨覺的果位。上等根機者則因現 證萬法等性,從而獲得大解脫的佛或菩薩的果位。

可見,空性是解脫的唯一因。《釋量論》云:「見空則解脫,餘修為其義。」意思是說,見到空性之後才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而其餘修行只能起輔助作用,或者說 只是現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獲得解脫的人士,皆應對空性法門產生信心,並認真聞思修行。

而世人太過愚癡,他們認為萬法實有故死死耽著,而一講空性則接 受不了,這樣將永遠沉溺輪迴而不能獲得解脫。如今我們因緣極為殊勝,遇到了這樣的大乘佛法及講修此法的善知識和善道友,自己也生起了難得的信心,故大家一 定要珍惜!


其實,值遇這樣的法門,也遠遠超過獲得小乘的解脫。所以,即使我們對此大乘佛法生起邪見或疑惑,也要精勤修學。以前,獲得小乘羅漢果位的迦葉尊者和文殊菩 薩之間有這樣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迦葉尊者常以神通觀察,只要給這些有緣眾生傳授佛法,他們馬上就能獲得小乘阿羅漢果位。

但文殊菩薩經常提前給他們傳授大 乘佛法空性法門,因為這些人是小乘根機,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結果生邪見甚至毀謗而墮入惡趣。

後來迦葉尊者實在有點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裡去「告狀」: 我明明知道傳法後他們能獲得解脫,但文殊菩薩每次都搶在我前面給他們傳授大乘空性法門,結果這些眾生全都墮落了,您說文殊做得對不對?佛陀說:文殊菩薩做 得對,因為宣講大乘空性法門的利益很大。迦葉尊者不解地問:他們都墮落了,怎麼還對呢?

佛陀告訴他:雖然宣講大乘空性法門後,他們會因生邪見等而墮入惡 趣,但他們相續中已經種下空性法門的種子,所以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從惡趣解脫出來,而且極短的時間就會遇到大乘佛法而獲得佛果。

而你給他們傳講小乘法,雖然 暫時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但會很長時間入於希求自我解脫的滅盡定中,後來還要依靠佛的勸請才能從中出定並進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薩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時他們早 已獲得了佛果,並任運展開了度化眾生的事業。當時佛陀講了這樣的教言。


表面上看來,我們讓人學顯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經毀壞了眾生的根機,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會有生邪見、毀謗等極其過分的行為,由此導致的可怕 後果也不會存在。但實際上,就像《入行論》裡面所講那樣,誰與之結緣也會獲得殊勝的解脫。的確,即使我們對般若法門生不起真實的正見,也應與之結緣,這有 很大功德。

大多數眾生因為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講到空性法門就沒興趣。六祖在《壇經》中也說:「世人愚迷,不見般若。」確實,愚昧而執迷不悟的可憐世人,不 可能對殊勝的般若法有興趣。
現在一座大城市有百萬乃至千萬人口,可是學習佛法的只占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絕大多數都不學佛。而學習佛法的人中,對般若法門有興趣的人也少之又少。


 去年我了解了一下,學淨土和前行的人還算比較多,但學般若法門的,一個城市建立一個組也很困難。有些城市學前行和淨土的有兩三千人,但學般若法門的只有二 十來人,百分之一都不到。

可見,世人與般若空性的緣分確實少之又少。而我們即生中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就一定要生起信心;若實在生不起信心,就要這樣觀 想:佛陀的金剛語不會欺騙我們,既然佛陀說一切法中般若最殊勝,那我們無論如何也要生起信心。


不說其他經論,就是《般若攝頌》,處處皆可看到佛陀宣說般若殊勝性的金剛語。為什麼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頂禮句中,唯一頂禮四聖者的來源──般若佛母呢?

這是因為,不僅三世諸佛以般若而現正等覺,而且一切聖者皆依般若而生。若我們對這些金剛語能在心中反覆串習,那對般若法門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歡喜心。

依靠這種歡喜心,就會引發希求心;有了希求心,才會悅意接受。若最終般若法義與自己的分別念融為一體,那就獲得了開悟。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除了極個別前 世有緣者以外,不可能一遇到般若法門,馬上就大徹大悟。


丑二(以比喻說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說;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說:
無芽世上不生樹,枝葉花果豈能出?
無菩提心世無佛,焉生帝梵聲聞果?

世間當中,松樹、柏樹、榆樹等任何樹,首先要有種子,然後由種生芽,若沒有苗芽,那各種各樣的樹也不可能有。若無樹,那樹枝、樹葉、樹花、樹果也絕對不會有。

同樣,如果沒有佛母般若所宣說的像苗芽一樣的勝義和世俗菩提心,那像樹木般的佛陀果位也不會出現。

如果佛陀沒有,也不會有枝葉花果般的帝釋、梵天以及 聲聞、菩薩等佛說法的果。由此可見,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菩提心非常重要。


其實,殊勝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它在《般若經》中講得最詳細。有些上師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菩提心,或做善事就是菩提心,雖然從廣義上講,這也可以屬於菩提 心,但真正的勝義、世俗菩提心可能並不那麼容易。

實在說,沒有般若法門,菩提心就不可能有;沒有菩提心,世間的諸佛菩薩也不會存在。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 中也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意思是說,聲聞和緣覺由佛而生,佛由菩薩生,而菩薩的因是大悲心、無二慧 和菩提心,也即這三種因緣聚合時佛子才能出生。由此可知,沒有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一切聖者皆不可能安立。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菩提心為本, 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意思是說,無上菩提之主因有三種:一是如山王般堅固的菩提心,二是遍及十方的大悲心,三是不依二邊的無二智慧。可 見,沒有這三者,就不可能獲得佛果。

因此大家皆應清楚,一切聖者的來源就是世俗和勝義菩提心,而它們也依般若出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看書、聽課,因為不學習,思想就會停滯。的確,不管你是什麼身分的人,聽受聖者的教言都不會障礙你的修道。有些人這樣講:我是實修 者,所以不用聞思,因為聽課等會擾亂我的禪修,或者說讓我的心產生分別念。


不過我覺得:即使你每天都閉關實修,也應抽時間看一些般若等殊勝的顯密教法,還 要看一看宣講佛陀教義的上師開示,而它們絕對不會對你的修行帶來障礙,因為緣起如是之故。


的確,學習非常重要!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皆應好好學習。至於所學的內容,如果自己有各方面的因緣,或者說有興趣,古今中外的學說都要學。

如果我 們沒有懂得古代的重要學說,就不可能知道古人的傳統、素質、德行及文化教育,所以也應了解古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理念和文化傳統。若不知道,那我們就不可能 繼承或延續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就是因為沒有古人的傳統,很多都不像人,天天都像發瘋了一樣。而現代的思想學說也要懂,如果不懂,除非你在山中什麼事情都不 做,天天都閉關實修,這就另當別論。

若不是這樣,而是想隨順世間弘法利生,那現代人的思想、希求、愛好以及生活方式就應該懂,所以國內、國外的很多知識都 要學。真的,若不是時間太緊,很多知識我都想去了解,因為知識於人有太多利益。


當然,這是從總體上講的。最根本的我們還是要修學了脫生死的空性法門和其他諸佛菩薩的教言,也就是說主要精力和時間應放在這上面,而且每天都要不斷下功 夫。

如果天天都是研究物理學,天天都鑽研古文化和歷史,那也沒有必要。以前我遇到一位考古學家,他在一個山谷待了二十年,我覺得這是浪費人生,根本沒有必 要。所以,我們應像無垢光尊者所講那樣:就是要了脫生死。

故大家天天都要念誦非常有加持的經典,還要看特別有意義、有價值的法寶,比如《大般若經》、《高 僧傳》、《大唐西域記》等。

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現在傳世的600卷《大般若經》,是在國王等的邀請下,玄奘法師等在玉華寺經過四年時間(公元660年~ 公元663年)才翻譯完畢,好不容易啊!但我們現在看了沒有?不要說四年,可能四個月或四天的時間也沒花。


但以前的高僧大德並不是這樣,他們對般若很有信心,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因讀般若而開悟。像《續高僧傳》中的慧布禪師,他就因讀《大品般若經》而將自己的煩 惱全都消於法界,最終大徹大悟,後來還成為國師。

但現在很多寺院的高僧大德會不會讀啊?可能這種情況看都看不到。因為通過很多上師的介紹來看,現在聞思修 行的氣氛越來越淡薄。作為後學者或佛陀的追隨者,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如果前輩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珍貴的法寶一直放在那兒,上面布滿灰塵,那就非常可惜!

如果有信心,在讀一部經或看一部論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深深認識自心的本來面目,或一切萬法的真相。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過來的。而菩提心的來源 就是《般若經》,現在也很容易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讀誦。可是很多人每天都忙著瑣事,而忘失了菩提心。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 業。」的確,雖然表面上看來做了很多事情,但若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很有可能會增長執著,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

外面有些發心人就是這樣,他們經常宣揚自己: 我今天做了什麼什麼事情。有一位法師開口就講自己的功德:我今天遇到了一位清華大學的人,他對我很恭敬;我昨天遇到了一位大老闆,他對我也很恭敬;我前天 遇到了一位美國人,他對我也非常恭敬。

其實,對自己恭不恭敬並不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讓眾生得到利益。但對眾生真正有利益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 是《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所以大家務必讀誦修學。


《入中論自釋》引用《寶積經》的教證說:有一個宗教崇拜月亮,但他們不頂禮十五的圓月,只頂禮初月。就像這樣,我們對佛不一定要頂禮,而要頂禮佛的因── 菩提心。

那菩提心的因是什麼呢?就是般若。為什麼我們要對《般若攝頌》這小小的經函頂禮呢?就是因為它是成佛的因,無量眾生都要依靠它才能獲得解脫。


前段時間,我給來學院開法會的道友藏文《般若攝頌》的經函,從他們的語言和表情來看,好像並不知道般若的功德。實在說,我們學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從心中 有一種信仰或體悟。

美國有一位學者也講,在給別人講課時,一部分是通過語言來溝通,一部分是以心靈來溝通。

的確,我們也需要在心上得到受用。否則只是腦中 記很多教證、理證,口中講得天花亂墜,也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如果講者、聽者從內心對般若生起不共的信心,這就是可喜的轉變。有了這樣的轉變,一生中自己 的行為就會有原則。

哪怕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違緣,也不會捨棄。而依靠這種深入骨髓的信心,就能有所感悟。


寅二(以太陽與龍王之比喻廣說)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陽詮表;二、以異品喻龍王詮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陽詮表:
何時日輪光芒照,爾時眾生勤行事,
智為慧生菩提心,依智眾具功德法。


這則比喻講,在這個世界上,何時光芒萬丈的太陽普照整個大地,此時所有眾生就開始勤勤懇懇地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一般來講,大地上的很多欲界眾生都是這樣 的。拿人類來說,太陽出現以後,城市裡的人就開始出現上班的高峰期,農民也開始辛勤勞作,牧民也開始放牧。而旁生,螞蟻也從洞中出來了,鳥雀也離開了巢 穴……

昨天晚上我窗戶上有一隻小蝴蝶,另外還有一個小生命,因為外面雨下得很大,所以牠們一直趴在那兒。可能多管閒事吧,半夜三更我還打開燈看牠們,牠們依然趴 在那兒。早上起來時也如此,而太陽出現後就飛走了。當時很多小鳥雀也在院子裡叫:早起!早起!早起!我不禁想起:昨天下這麼大的雨,不知院中的花又凋落了 多少?

同時孟浩然的詩也浮現在眼前:「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以前讀中學時,班主任老師特別喜歡念孟浩然這首詩,他經常一邊 看著窗外,一邊拿出表情來吟誦。「六一」兒童節那天,我看見他頭髮全都白了,當時我也回想起他給我們辛辛苦苦講課的情景。雖然我漢語學得不好,因為小學沒 有打好基礎,但對老師卻深懷感恩之情!


與陽光出現,人們就開始行持各自的事業相同,任何一位智者為了得到般若智慧或佛的果位,而努力發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總有一天就能獲得佛果的智慧。

一旦 擁有這種智慧,就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從而向一切眾生放射出打開智慧的正法光芒,使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由此也可看出,要幫助眾生就要有菩提 心,一旦有了菩提心的芽,樹、枝、葉、花、果之類的功德法就會出現。


在世間,一個人要想做一件事情,也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那就要有菩提心。《入行論》云:「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 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意思是說,佛陀經過多生累劫深深思維,了知菩提心最饒益眾生,無量眾生依靠它皆能順利抵達彼岸,即獲得最勝樂的 佛果。這裡也講,一切殊勝安樂的來源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來源就是般若,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毀謗、捨棄大乘般若法,而應以恭敬心來受持。


若能以菩提心攝持,哪怕小小的功德,其利益也相當大。《寶積經》云:「假使眾生充滿三有,各各造作如來塔廟,其量高廣如須彌盧山,於殑伽沙劫,各以種種上 妙供養。

若菩薩以不捨一切智心,持以一花奉施彼塔,所獲福蘊復過於彼。」可能大家也清楚,在無數塔廟前,用世間種種上妙供品來作供養,這對我們來講並不現 實。

可是依靠菩提心,當然上等者是勝義菩提心,若沒有,也要以世俗菩提心攝持,若能如此,其功德就不可思議。


這些道理,我以前講《入行論》第一品時,也給大家作過廣泛介紹,恐怕有些人早就已經忘了。的確,很多人在世間法方面習氣非常重,一些流行歌和無關緊要的偈 頌馬上都能記住;可是佛法方面的道理,怎麼樣記也記不住。

因此我要提醒大家,在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方面,一定要再三思維。而一旦生起菩提心,成佛就不是很 遙遠,就像曙光出現後,太陽的出現就不再遙遠一樣。而現在大家修學般若空性,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前兆,一旦擁有菩提心,成佛和利益眾生就很容易。


擁有此機會時,大家一定要有歡喜心。世間人賺了幾十萬,也認為自己很有福報、運氣很好,一直興高釆烈。

可是,很多人在遇到殊勝的般若法時,竟然沒有感覺, 甚至還將之拋之腦後,這就非常可惜。我是這樣認為的,即生中能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一定是千百萬劫積累資糧的善果,當然還有傳承上師的加持和恩德。

這麼好 的因緣具足時,雖然不敢說即生一定能擁有超凡的證悟,或規模宏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但對大乘空性法門生起堅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這應該能做到。所以我希 望各位,雖然不敢說每個人都要擁有超越生死的把握,但一定要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因緣難得,務必珍惜!


卯二、以異品喻龍王詮表:
如無熱海無龍王,此贍洲河豈能流?
無河不生花及果,亦無大海眾寶色。
無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間豈能生?
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

如果無熱惱海中沒有龍王,那麼南贍部洲這些依靠龍王的威力所產生的百川怎麼可能流淌?

如果這些河流沒有,也不會有河流所帶來的潮濕,由此世間各種花果也不可能產生。而在河流匯合的大海中,也不可能有各種各樣顯色和形色的珍寶。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龍王般的菩提心,那麼依菩提心而生的佛陀智慧在世間中怎麼能出生?

如果沒有河流般的佛陀智慧,那依靠它而產生的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等 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功德也不可能有。如果這些如花般的功德沒有,那樹果般的三菩提也不會有。由此,如海般的十力等佛陀之法就不會存在。


這裡講得很清楚,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不可缺少。如果具足它,世間一切道果功德全都能具足。如果沒有它,一切道果功德都不可能存在。有一本書叫《菩提心 義》,其中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若不知此根本,菩提心也不會有,由此成佛也無從安立。《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 悲是。」由此可知,沒有菩提心,也不會有佛。


當然這些道理非常深,可能個別道友對其中的甚深含義很難通達。若能長期聞思,還對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有虔誠的信心,並誠心祈禱,那自相續就一定能生起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境界:許多傳承上師的教言都是這樣講的。而上師們的竅訣根本不會欺惑我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若能了知菩提心的功德,那在選擇自己的道路時,就不會選擇盲目追求自我寂滅的自私自利的聲聞道,即使能獲得阿羅漢果位也不會去希求。

在《大唐西域記》中, 有這樣一則故事:佛陀涅槃後四百年時,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499位斷除煩惱障的阿羅漢發心結集三藏,欲作《大毗婆沙論》。


當時有一位學習大乘、精通 三藏、智慧無比的世友尊者,他也想參加。但諸阿羅漢對世友尊者說:你沒有得到阿羅漢果,沒有資格參加結集。

世友尊者說:「我顧無學,其猶涕唾,志求佛果, 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于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當時,諸阿羅漢根本不相信他的說法,還勸他速證阿羅漢果。

於是世友尊者將線團拋向空中,此時空中很多 天人接住線團請求說:「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當時,諸阿羅漢見到這樣的情景後,皆在尊者前懺悔,並推請他為上 座。在結集的過程中,在法義方面有疑惑的地方,也請尊者裁決。


方便的時候,大家皆應看《大唐西域記》,但它並非《西遊記》。現在很多人看一些故事的時候,就看裡面的打仗等不良情節,這不太好!其實,這些並沒什麼看 的,因為它只增長貪嗔癡心。要看的話,就看其中好的格言、教言,這對自己乃至他人的今生來世都有利益。所以,在希求知識和功德時,千萬不要看那些給我們帶 來不好影響的東西。但智慧淺薄的人往往看得很表面,裡面甚深精彩的意思根本看不到,這就非常可惜!
的確,菩提心非常殊勝。因為依此而獲得的果位,及利益眾生的事業都非常廣大。但首先,大家在遇到千真萬確的般若法門時,一定不要有懷疑;若不了解它的功 德,輪迴就很漫長。

《大智度論》云:「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大家也清楚,雖然晚睡只有六七個小時的時間,但睡不著的時候,就長夜難 熬,因為這比平時過很多天都要難受。

在疲倦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就會覺得路途非常遙遠。如果是不懂佛理的愚笨者,那生死輪迴就很漫長。所以大家一定要懂 得般若空性的意義,若懂得,就能獲得高僧大德在傳記中所講認識心性的快樂。


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後,我有種感覺──非常自卑。最近我在看印藏修大手印和大圓滿成就的大德們的《道歌集》,每一位大德在見到本性後都唱一首道歌,看起來 他們獲得解脫非常容易;但我們不知為什麼這麼難。

雖然說認識心性本不困難,而一旦通達空性,對每天都執著的這些法,就不會再覺得有意義;可是現在只是口頭 上說,實際上還沒有做到。


其實,若我們能像以前的大德那樣,心一直專注在法義上,當下就能認識萬法的真相。到那個時候,在你的境界中,一切外面的不清淨都會蕩然無存,光明磊落的境界自然就會顯露出來。

所以大家一定要經常祈禱上師,也應常看一些有加持的道歌,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開悟,從而獲得無上的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