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五课 索達吉堪布



第十五課

《般 若攝頌》當中,今天講第四個問題──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前面已經講了很多般若的功德,可能很多人都會想:既然這麼殊勝,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法使甚 深般若的意義融入自相續呢?

對修學者來講,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希望。下面就具體宣講般若法門融入相續的方法,大家也務必諦聽!


辛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後得所為;二、入定修法。

壬一(後得所為)分三:一、增福之因──隨喜;二、不損福之因──迴向;三、日益增上之因──勝解。

癸一(增福之因──隨喜)分二: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二、宣說隨喜與迴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說菩薩隨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丑一、比喻:
這裡的科判講,應通過後得與入定的修行使相續中生起般若智慧。關於後得所為,《現觀莊嚴論略義》講了與之類似的三種修道,即:隨喜修道、迴向修道、勝解修 道,可見菩薩修行不能離開這三種方便方法。

也就是說,為了獲得或增上福德應修持隨喜,為了使擁有的福德不毀壞應修持迴向,為了使福德日益增長應修持勝解, 也即穩固對般若的信心。

就像一個人首先要賺錢,因為沒有錢不能生活,這相當於隨喜;害怕錢馬上花光或被小偷偷走,就應把它存起來,這相當於迴向;若想錢年 年月月都有增長,就要認真勞動,這相當於勝解。

而《般若經》所講的意義和比喻,有時意義在前、比喻在後,有時比喻在前、意義在後,在《薩迦格言》和《水木 格言》中,也有這樣的情況。

此世能明諸含識,為照亮故放光芒,
日輪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發光的水晶、流星、燈盞等無情法,和螢火蟲、持燈者(如拿電筒的人)、控燈者(如控制車燈的司機,以及控制路燈的電工等)等所有含識,為 了照亮的緣故,使各自身體或物體放射出光芒,但這跟無與倫比的太陽光比較起來還差得遠,因為它們所發的光有障蔽性。

這一點大家也看得出來,它們放射的光照 亮的境域非常渺小,比如:打開路燈只能照亮路邊小小的範圍,打開房間裡的燈也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間。

而太陽所發的光,無論是光的亮度,還是普照的範圍,誰也 沒辦法與之相比;即使把它們發射的光全部聚集起來,也趕不上太陽的光芒。


在《大般若經》中,這方面的比喻和意義講得很詳細。佛陀當時說:舍利子!就像世間的螢火蟲根本沒有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想法一樣,雖然聲聞緣覺等二乘行人也 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但他們根本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想法。

而大乘菩薩就像照亮整個南贍部洲的光芒萬丈的太陽一樣,他們之 所以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多,就是為了無邊無際的眾生,暫時獲得人天的安樂,最終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圓滿正覺的果位。可見, 大乘行人和小乘行人,在發心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在座的道友中,個別人讀的、學的全是大乘經論,自己也聲稱是發大乘菩提心者。可是實際行動當中,真正觀察內心的時候,可能念念都想到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利益 與解脫。除此之外,真正發自內心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地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的利益,究竟安置於斷證圓滿的果位,可能想都很少想到。這就不太好!


現在我們一起聽課的藏漢道友共有一千多人,無疑每個人都在行持善法,而且很多人都學得非常不錯。就拿現在所學的般若、淨土及密宗法來講,大家的信心都很 好,熱情也很高。

雖然我沒有要求大家天天都來經堂聽課,但還是很關心,所以經常觀察:哪些道友對佛法很重視,每天都來聽課;哪些人一次都不來;哪些人時而來、時而不來,或心情好的時候來、心情不好的時候不來。不過總體上看非常好,因為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經堂聽課,神情也很專注。


外面的菩提學會,大多數佛友也從來不間斷,工作再忙、生活壓力再重,或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一直堅持、不斷努力。但少部分人以種種藉口或一點點事情就 不參加共修,比如:這次頭痛、下次咳嗽、再下次家裡有事情、再下一次單位有事情……但為了法本,可能主要是為名聲,自己的名字始終保留在菩提學會中。

雖然 我並沒有親自逐個小組地調查,但學院有專門負責對外弘法的道友,他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關心、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所以很多情況比較了解。

再加上現在 是信息時代,所以很多消息在很快的時間中就能得到。

不過,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根機、意樂及業力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像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長短粗細全都一模 一樣,一點都不差。就是因為眾生在心情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各自的情況也就不一樣。

不過前世的因緣不太好,今生就比較麻煩。有些人很想變成一個好佛教 徒,可是經常受到煩惱的阻撓,自己根本沒辦法正常聞思修行下去。所以,任何一位上師或高僧大德的眷屬,都不可能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眷屬一樣──根本沒有 不聽話而需要開除或批評的。因為很多淨土經論都講他們非常清淨,只不過有時也不願聽聞佛號或妙法,而此時聲音自然而然就隱沒了。


前些日子學院開金剛薩埵法會,學院修經堂的工人給我反映說:你們白天晚上都念經,聲音太吵了,晚上都睡不著覺;但不睡又不行,第二天還要修經堂,所以希望 你們能把聲音關一下。我說:不能關!但你們千萬不要傷心,因為這對你們很有幫助。

他們說:也許是有幫助,但我還是不願意聽。這也情有可原,因為極樂世界的菩薩有時也不願意法,那何況說我們這個世界未皈依三寶的工人呢!


所 以大家對佛法一定要有興趣,還應勤奮學習,否則不可能實現自他眾生皆獲得佛果的大願。若天天都需要法師、堪布、組長等負責人來勸,或需要他們來提醒,那就 太愚癡了!因為《薩迦格言》講了:若天天督促,旁生也能了知;而沒有人勸,自己自覺行持善法,這就是智者的行為。

在實際行動中,我們還應長期發自內心地幫 助眾生,自己有多少能力就使出來、有多少光芒就發出來。並不是今天上師講得很精彩,自己心裡也很激動,於是報名發心,但過幾天就無蹤無影了。以前有人在我 面前發願說:我永遠都待在你身邊,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不要說永遠,過兩三個月就銷聲匿跡了,這就不太好。


如 果佛法真正融入自心,就會覺得為自己的利益而做事或辯護,是很慚愧的事情,因為它根本沒有意義;而利益眾生,或做眾生的事,就會覺得很光榮。一旦擁有這樣 的心態,說明相續中真的有了利他的菩提心。

而依靠如日光般的菩提心,所有籠罩自相續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就能全部遣除,同時也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而發出利 益眾生的無量光芒,讓無數眾生打開慧眼、照見心地。但是,要獲得這樣的利益,首先要下決心長期聞法,而且誓言一定要堅定,這樣之後很多人都能得到利益。

當然這種利益很長久,並非世間多發一點工資或獎金的暫時利益所能比擬;而要得到永久的利益,就一定要依靠佛法。


大 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十幾歲就開始傳法,一直到七十二歲圓寂。不僅上師一生最重視傳法,而且在培養弟子方面,也著重培養以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的人才,並沒 有讓大家搞政治、商業等。當然,作為出世修行者,也不會這樣。

但也很難說,如果有必要、有價值,上師也會強調。這對在座的各位來講,心裡都應該有很深的體 會,因為我們都是大人,並不是十幾歲的孩童。十幾歲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明事理,所以判斷能力很差,所追求的目標也不正確。

而我們已經積累了可貴的人生經驗, 相信大家通過這麼多年反反覆覆地觀察、思維,一定了知佛法融入心相續是最有意義的事,因為它完全超過積累財產、享受欲妙和美名遠揚。所以我總覺得聞思修行 佛法比什麼都重要,當然這也是我勸大家每天都要課的原因。


當然課也不容易,因為打不打妄想都很累。尤其是大城市裡面的人,課要坐很長時間的車,還要花錢。當然我們這裡不用花錢,走來就可以,而城市裡的人並不是這樣,走路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有車也要加油,沒有車就要坐公交車,還要打電話,所以很多費用都要付。

很多老居士跟我這樣算後,說:「您可不可以給我們寄點錢,不然課還是有點困難。」到這個消息後,我也想給有困難的人寄一點。後來有些負責人說:千萬不要開口,全國各個地方都要讓我們出路費,我們怎能付得了!後來我想了一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跟這些老菩薩說:你們先自己墊著,以後再說。可能他們還一直在等。

丑二、意義:
所有聲聞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資,
菩薩一念隨喜心,聲聞眾福不可比。

所 有發小乘心的聲聞眾,(現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地,有很多行持聲聞宗派的修行人。)儘管他們做了三種福德:布施、持戒和修行,當然依此所生的福德資 糧肯定很大。《俱舍論》講:此三是福德業,也可稱為業道;其意是說,眾生依靠這樣的三種福事,可以獲得悅意的果報或解脫。

但與菩薩一念隨喜心相比,他們行 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這裡大家要清楚:菩薩隨喜的對境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隨喜的時間只是一念,但這樣所生的福德,聲聞眾行持三福德所生 的善根也不可能與之相比。


若 將此處講的意義與前面的比喻對照起來,則可這樣理解:沒發菩提心的小乘行人所作的善事,相當於螢火蟲等所發出的光一樣,它所遍及的範圍極其渺小;而菩薩以 菩提心攝持所作的隨喜相當於太陽光一樣,它所照射的範圍極其廣大。由此可見,大家在作任何善根時,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如果不懂這一點,行持善法的功德就 非常小。

大 家也知道,小乘行人的發心,所緣的對境只是為了自己獲得寂滅的果位,能緣的心只是關心滅除自己的煩惱。除此之外,根本不會想讓無量無邊的眾生滅除痛苦煩 惱、獲得圓滿正等覺佛陀的果位。

正因為他們所緣的行相和能緣的心極其狹隘的緣故,其所作的善根就經常被自私自利的分別垢染所染。另外,他們也不具有大乘的 善巧方便:開始的時候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攝持、最終普皆迴向,以讓所積的功德不但不失壞反而越來越增上。


在 世間,有些人做生意的頭腦特別好,在賺到錢後,他們把錢存在銀行,這樣還能獲得很多利息。我接觸過很多商人,他們確實很有智慧,即使與別人擁有同樣的錢, 他們也能讓這個錢在短短的時間中就積累起很多財富。

大乘就相當於這樣,通過隨喜、迴向和勝解,在短暫的時間中,就能讓善根越來越增上,從而滅盡相續中的煩 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有些修行人於很短的時間就使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增上。但有些人修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任何進步,反而一天不如一天。

原來有一個人說: 不知怎麼回事,一天比一天頭痛,一天比一天生貪心,一天比一天生嗔恨心,真的生不如死!可能他們就缺少這樣的方便。


通 過這次《般若攝頌》的學習,大家一定要了解大乘的善巧方便,因為在證悟空性智慧等方面,大乘與小乘還是有很大差別。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二乘得 空,有分有量……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這是說,小乘行者證悟的空性猶如毛孔之空,而大乘行者證悟的空猶如十方之空。的確,在方便、智慧 等方面,小乘與大乘根本沒辦法相比。

當然,聲聞緣覺與佛菩薩在證悟空性有沒有差別方面,寧瑪派和格魯派有很多辯論,但在這裡沒有必要闡述。總而言之,我們 不能以小乘為究竟,而應以大乘的方便來攝持。


所以,在平時行持善法時,大家皆應觀察自己是否以菩提心攝持。雖然我在課堂上講了很多次,恐怕一百次也不止,但自己也很慚愧:每次講課時都說為一切眾生發菩 提心,但下課後想自己今天發菩提心沒有,有時也忘記。

作為凡夫人,今天的熱情和信心明天也不一定有,這是必然的規律。但我們在行持善法方面,也應強制性地 控制自己。凡夫的心特別頑固、難以調伏,如果沒有這樣,讓它隨心所欲,就不可能做善事,每天都會懈怠、散亂,甚至產生貪嗔癡、無惡不作。

如果短暫的人生以 這種方式度過,那就很不值得。
另 外,大家也不要與世間那些沒有教養、從來不學空性法門的人同流合污,也不要整天都跟他們混在一起。

因為,哪怕處一天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一位居士, 剛開始他的見解、悲心等都很不錯,後來言行舉止突然就不對了。我問他附近住的另外一位居士:為什麼他最近的變化那麼大?他想來想去,「哦!那天晚上他跟某 某人坐在一起,可能是這個原因。」

後來我們從他口中說出的話及很多行為來推,確實也是這樣的。的確,凡夫人要增上功德,或者說變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三 四個月依止上師肯定不夠;而要變壞,很快的時間就可以。真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


關於三福德中的布施,大乘論典中講:比如供養沙門飲食、財物,乃至對乞丐給一摶以上的食物,這都屬於布施。

還有,我們以身體作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體為眾 生做事,這些屬於身布施。有些發心人員,雖然他們沒有把錢包中的錢拿來布施,但卻經常發放法本,或幫助眾生做很多事情,這也是身體方面的布施。

還有語言方 面的布施:雖然自己沒有傳法,但卻勸他人學習佛法,比如:你好好看書,學習佛法如何如何好!平時言談當中,經常給別人講這方面的道理,這也是語言方面的布 施。有些人心很好,平時不管遇到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都勸別人好好學佛,且把佛法的功德講出來。

當然在這個時候,有些人也馬上入於佛教。我認識一位老 師,他口口聲聲都講:上師很好!佛法很好!佛陀很好!雖然他講的道理並不是很充分,但通過他的語言很多人都入於佛門。

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見到人就說:這 個人很壞、那個人很壞,甚至佛法也不殊勝。的確,人的業力有很大差別。然後是意布施:比如經常在心裡想,我要在財、法等方面幫助眾生,這是意識方面的布 施。


以上是布施,至於持戒:作為在家人,要斷除殺生、邪淫、妄語為主的十種不善業,也不能放逸無度、飲酒等,這些都在持戒的範圍當中。關於修行,大乘論典中講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等修法。

當然作為小乘行人,也有相似的三種福德。但無論他們在多少年中積累這三種福德,大乘行者短時間的隨喜功德也遠遠超過他們。

因此,大家平時隨喜他人的功德就很有必要。很多道友經常說:隨喜!隨喜功德!到 別人行持善法時,口中也這樣說,心中也產生這樣的分別念,這非常有意義!

對每一位聞思者來講,一定要把這樣的事情或道理,當作很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不要像 讀小學時,老師講完故事後就出去玩了,至於故事是否記得、理解都無所謂。應該每一個道理,都要讓它對自己的生生世世帶來很大的利益。


為什麼我要耽誤這麼多人的時間,或者說為什麼在自己一生中,要把講經說法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而不去天天造佛像、修經堂、放生等,其原因就是這樣做對自他的利益最大。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個人的愛好,其實並非僅僅如此。

所以大家對自己所聞 到的大乘佛法的意義,應該盡量地行持,同時還要傳遞給別人,以讓無數眾生都得到利益。通過傳播《入行論》等佛法後,有些人說通過學習讓我得以新生。的確, 有些人的生活特別痛苦、無聊,自己也覺得生活沒有實在的意義、找不到方向。

在這個時候,特別是前世有一定善緣或福德的人,在遇到這樣的法門後,就會有重新 獲得快樂生活的感覺。

子二、宣說隨喜與迴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無邊剎,
離憂世間諸怙主,為滅痛苦示寶法。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諸導師妙法盡,
期間如來諸福德,具波羅蜜佛陀法,
佛子聲聞學無學,有漏無漏之善法,
菩薩集已作隨喜,利生迴向大菩提。

這三個頌詞是講把隨喜的功德作迴向,也就是說隨喜和迴向兩者一起行持。

先 前的迦葉佛、拘留孫佛等俱胝那由他數的佛陀,安住於千俱胝的無邊剎土中,當然他們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議;現在住世或佛法還未隱沒的釋迦牟尼佛等佛陀──離開 一切痛苦的諸多世間怙主,為了無量眾生的痛苦得以息滅,開示了猶如珍寶般的八萬四千法門之類的種種法門。

這無量佛陀,從最初在不同如來前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發下殊勝的菩提心,直至他們的妙法隱沒、窮盡,這期間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羅蜜,圓滿五道十地,獲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

另外,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所有菩薩,即包括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在內的無量無邊佛子,他們所作的不可思議的善根。還有目犍連、舍利子等無學道的聲聞,及獲得一 來果、不來果等有學道的聲聞,他們在行持小乘法時所積累的一切有漏和無漏的善根。


雖然頌詞並沒有明顯講到傳承上師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實際上它們都可 以包括在上面所講的善根中,或者說也是隨喜的對境。總而言之,一切凡聖所作的無量無邊的善根,皆是隨喜的對境。


作 為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應以觀想將上述善根總集起來,隨後發自內心作隨喜;隨喜以後還應以菩提心攝持,也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迴向──願他們獲得大菩提。

 喬美仁波切也說:對別人所作的善根,沒有嫉妒的惡心而發自內心地歡喜,就是所謂的隨喜;如此也能獲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並不夠,還應讓無量無邊的眾 生分享,也即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而作迴向。當然,這樣迴向所獲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議。


其 實,這裡所講隨喜的對境與我們天天念的《普賢行願品》所講隨喜的對境完全是一樣的。

《普賢行願品》云:「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 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也就是說,十方世間一切六道眾生的善根,二乘有學和無學的善根,以及如來和菩薩的善根,這些都是我們隨喜的對境。若我們能至誠隨 喜,並將之迴向給一切眾生,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其實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否了知或是否行持就不知道了。


那天出去的路上,在我身邊發心的一位道友對我說:「堪布!您為什麼不早一點跟我說,我什麼法本都沒有帶,今天一天都待在那兒,多沒意思。」其實,如果自己 能觀修大乘的隨喜和迴向,也不一定非要帶法本。

因為你坐在那裡可以心裡面想:所有佛陀、菩薩及一切眾生所作的善根,比如放生、建塔、傳法等,我全部發自內 心地隨喜;而它所帶來的無邊功德,我也不能一人享受,還應將它迴向給一切眾生!若能如此行持,短短五分鐘就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而沒有發過菩提心的人,一輩 子也不能積累起那麼多的善根。

即使被關在監獄中,經書、佛像全都沒有,作為大乘行者也可天天觀修隨喜,並以之迴向。但很多凡夫眾生並不是這樣,因為自己修 行不太好的原因,經常以嫉妒心恨這個人,看那個也不順眼,很想打架、吵架。

那即使天天都背著《入菩薩行論》和《般若攝頌》等,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在行持 善法時,大家一定要以心長期這樣觀想,這非常重要。


癸二(不損福之因──迴向)分二:一、真實迴向;二、如是迴向之功德。

子一(真實迴向)分二:一、以勝義無緣方式迴向;二、世俗中隨學佛陀之迴向。

丑一(以勝義無緣方式迴向)分二:一、分說所遮、所行之迴向;二、宣說彼二之攝義及比喻。

寅一(分說所遮、所行之迴向)分二:一、所遮有緣之迴向;二、所行無緣之迴向。

卯一、所遮有緣之迴向:
這 些迴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則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極端。至於「所遮有緣之迴向」,這是從勝義來講的,並不是講世俗當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 中作迴向時,一定要緣善根、緣眾生、緣菩提,應這樣迴向。

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卻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什麼眾生、佛陀?《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 虛妄。」其實他們根本不知,若沒有以如法迴向攝持,所有善根都將毀壞;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場合。

迴向設若心起想,覺想迴向眾生想,
想故住見心著三,有緣非入普迴向。

從勝義的角度來講,假設能迴向的心生起實執之想,這是從有緣的心來講的,是第一個執著;對所迴向之處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這是第二個執著;對所迴向的對 境──眾生也有想,這是第三個執著。當然在世俗中,迴向者的我將善根迴向給眾生,願他們獲得佛果,這三者必不可少。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因為勝義如此,就排 除世俗中如夢如幻的迴向。如果一點勝義境界也沒有,世俗中合理的迴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勝義中一切想都要捨棄的緣故,有三輪執著相的迴向就應斷除。

所以,對能迴向、所迴向(指眾生)及迴向的目標有緣取的迴向,並不是最究竟的迴向。

《現觀莊嚴論》云:「殊勝遍迴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可見,從世俗來講迴向非常殊勝,因為通過迴向能將一般的善根變成殊勝的善根;但從勝義來講,如果有耽著,或者說有執著之想,就被顛倒的分別束縛住了,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證得勝義的菩薩,或者擁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緣、所緣的執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樣,以前永嘉禪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 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意思是說,住相布施就像向虛空射箭一樣,一旦勢力窮盡,箭自然而然就會墜落下來,這樣就會招致來生不如意。同樣的道理, 有緣的迴向也會招來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緣的修法來斷除輪迴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禪師還說:「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意思 是說,怎能比得上三輪體空的無相法門,直接以頓超的方式入於如來的境界呢?


麥 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說迴向相當於射箭,具體則為: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遠還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樣;同樣,迴向的善 根所得到的果報是長遠還是短暫,也完全取決於自己。

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觀音心咒,若迴向時願自己身體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樣,也即通過善法的緣起 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願一切眾生獲得無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遠一樣,在未獲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遠也不會窮盡。


可 見,我們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關鍵在於迴向。就像商人,他的錢是隨隨便便浪費了呢,還是存在銀行獲取利息,或者通過經營獲得高額利潤,這完全看 他的智慧和福報。

等一會我們迴向時,雖然一千多人每人都會念《普賢行願品》,但有些人可能什麼都不想,只是搖頭晃腦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會為自己獲得 快樂而迴向;有些可能會「快一點下課,我好回去睡覺」;有些人則會想:「一切功德都迴向給所有眾生,特別是那些可憐的眾生。


哪怕讓一個眾生相續中的煩惱剎 那消除,這也值得。因為佛陀在因地為了一個眾生得到一點點的快樂,也付出極大的精力。」可見每個人迴向的力度並不相同,但這完全取決於自己。所以在每次迴 向時,大家皆應反觀自己能不能好好迴向,這非常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