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苦才是人生》第六章:4.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擺脫“自我、逆境、生死”帶來的人生羈絆,在磨難中勇敢前行

苦才是人生 : 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六章父母就是菩薩

   4.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佛教的《善生經》中也說:“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應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

   有些人有了一點學問就傲氣沖天,每當父母給他講道理,就擺出一副不屑的神色:“拜託,你讀的書都沒有我多,還教我?”甚至大發脾氣:“嘮嘮叨叨,講什麼呀?煩不煩!”這無疑會傷了父母的心。

   即使父母再沒文化,他們的人生閱歷也比你豐富,所說的話一定是為你著想。 所以,子女要好好聽聽父母教導。

   有時候有個人叫楊甫,小時候父母十分疼愛他,可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衰老,父母的話,他再也不愛聽了,反覺得他們囉唆。

   一日,他覺得每天這樣過日子,挺乏味的,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他聽人家說,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就決定辭別雙親,一個人去訪師求道。

   他找到無際大師,說:“我想拜在您的門下,學習佛法。”

   大師告訴他:“你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薩學習好。”

   楊甫問:“我是很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

   大師告訴他:“很簡單,你趕快回家去,當你看到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個人,就是佛的化身。”楊甫聽完大師的話,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就趕快回家了。

   他到家後,已經是半夜。 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母親,請她來開門,母親聽到兒子回來了,高興地從床上起來,來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又因為很急著想見兒子,鞋子也倒穿了,急忙跑來開門。

   楊甫看到母親的樣子,“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突然想起了法師的話。 母親從以前到現在,對自己的教誨和包容,一點一滴,都浮現在腦海中。 原來父母就是家中的活菩薩!

   領悟到這點,他頓時哭了起來,抱著父母說:“孩兒不孝,居然不了解您們對我的用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聽二老的吩咐。”自此之後,楊甫便待雙親如同菩薩一般。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出於真心,平時的教導必然有價值,子女不要輕易辜負他們的一片苦心。 尤其是,父母因你做了錯事而加以譴責時,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你一定要虛心聽受,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就像孟子,他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次不願讀書,從私熟逃回了家。 孟母正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 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

   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嚐輒止,以後怎麼能成才呢?”

   孟子如夢初醒,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敢曠課了。 後來他學識淵博,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此外,還有一個故事:

   晉朝有位將軍叫陶侃,他小時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 母親對他管教甚嚴,有什麼過錯,從不輕易放過。

   他二十幾歲時,在縣里當小官,專門監管漁場。 一次,他派人將一壇醃魚送給母親品嚐。

   母親推知是公家的東西,不但沒有享用,還令差役把它帶回去,並附了一封信說:“你做官,隨便拿公家的東西給我,不但沒有叫我高興,反而叫我替你擔憂。”

   陶侃見信後,羞愧萬分,從此終生不忘母親的教誨,成了晉朝著名的清官。

   所以,對父母長輩有益的責備,應樂於聽受。

   常言道:“老人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別看有些父母沒有文化,但他們吃的苦很多,懂得為人處世的分寸、接人待物的道理,這是比“紙上談兵”更有價值的財富。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處理各種問題時,應經常請教父母。 他們的教導與指點,對自己會有很大幫助。 佛教的《善生經》中也說:“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應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 聽了父母的建議,就可避免走許多彎路;否則,不經父母同意便去做,很容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