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生 死 無 懼 四月 索甲仁波切
生 死 無 懼
四月
GOM
Meditation
禪定
4.1
萬事雖如夢幻泡影,
也要善盡其事。
不管善或惡,
接受或拒絕,
你只要開懷大笑!
——龍欽巴
4.2
就像作家要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才能下筆如行雲流水;舞者也要經過長久耐心苦練,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所以,當你明了禪坐的效用之後,就要用盡全部生命去修習,這需要付出極大的毅力、熱情、智慧和訓練。
4.3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個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賴喜悅”(Relying on Joy)。她常看見國王、王子和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那樣供養。但她乞討到的油只能點燃一小盞燈。不過,她還是把這盞燈點燃,放在佛前並祈願:“除了這盞小燈,我沒有什麼可供養,但我希望經由這供養,將來能夠得到智慧之燈。希望我能解除眾生的黑暗無明,淨化他們的業障,引導他們覺悟。”
當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前來收集燈時,發現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剩下那名老婦人所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明。他覺得白天不需要點燈,就想把它吹熄,但無論他怎麼吹都吹不熄滅。
佛陀始終在旁邊觀看,就說:“目犍連,你是不是想把那盞燈熄滅?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無法搬動它,更別說熄滅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澆在燈上,它還是不會熄滅;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滅不了它。為什麼呢?因為這盞燈是以無比的恭敬心和清淨心所供養的,這個出發點使它產生無量的功德。”
4.4
在某種時空環境下,你必須把某些事當真,但如果你太過於執著,當真理真的來敲你的門時,你就不懂得把門打開了。
——佛陀
4.5
想像一個你很親密的人正在受苦,當你吸氣時,觀想自己以慈悲心吸進他的苦痛;當你呼氣時,觀想你把你所有的溫暖、治療、愛、喜悅和快樂流向他。
現在,慢慢擴大你慈悲的範圍,首先去擁抱你覺得親近的人,然後是你覺得較疏遠的人,再來是你不喜歡或難以相處的人,最後甚至擴及那些你覺得簡直像怪物或殘暴的人。讓你的慈悲變得廣大浩瀚,遍及一切眾生,無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連綿不斷的,但事實卻非如此。你會發現自己每個心念之間存有間隙,噹噹下的念頭逝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生起時,你會察覺間隙的存在,本覺或心性就在其中顯露出來。所以,禪修就是要讓念頭緩慢下來,讓間隙愈來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種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滿的人,喚醒我們了悟世事無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實相。佛陀臨終時說:
在所有的足跡中,
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
在所有的正念禪中,
念死最為尊貴。
4.8
因為生命不過是生、死和過渡期的永恆流動,因此中陰經驗時時都發生在我們身上,變成我們心理特質的重要部分。不過,我們通常會遺忘中陰和其間隙,因為我們的心從這個階段跳到下一個時,會習慣性地忽略其中的過渡期。
事實上,中陰教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每個片刻的經驗都是中陰,因為每個念頭和情緒都是從心性中生起、逝滅,又回歸心性。中陰教授讓我們更具覺知,尤其在強烈改變和過渡的時刻,我們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將有機會顯露出來。
4.9
我們已經被教導成浪費一生的時間,不斷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當我們討論“心”時,所談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學者在研究“心”時,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卻沒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劇的結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強烈的情緒,如憤怒、貪欲、嫉妒等也會產生。真正的修行者不會認為它們是乾擾或障礙,反而視為修煉的絕佳時機。其實,如果你以執著和厭惡的習性,來對待這些情緒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經分心,而且並沒有察覺本覺的存在。用此種方式反應情緒,不但更增強、深化情緒,更把你緊密綁在妄念的鎖鏈上。
大圓滿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識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覺能量鮮活熾烈的示現。當你慢慢做此修煉時,就算是最強烈的情緒也無法糾纏你,也會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聳,而又沉沒回到海洋的寧靜中。
4.11
錯誤的見解和信念,是我們的妄想中最具破壞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經堅信他們自己抉擇嗎?而我們也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從相信,到毫不猶豫地堅信,進而付諸行動,因而帶給自己甚至別人無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義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正見”。正見是無所不包的觀點,能夠透過修行,使我們對心性和實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禪坐時,我們的心該怎麼“做”?
什麼都不要做。
只要不執著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師描述禪坐為“心懸掛在虛空中,無所執著。”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輕率的態度看待死亡,認為因某種莫名的理由,死亡會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就不必去憂慮死亡了。
想到這些,我憶起一位西藏大師所說的話:“人們常犯了漠視死亡的謬誤,他們想:'嗯,每個人都會死,那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會安然度過的。'”這是個很美的理論,不過一旦面對死亡就破滅了。
4.14
每個次原子的互動,都包含了舊者的毀滅和新者的產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續生滅的過程,質量變成能量,能量又變成質量,形體短暫出現又迅而消逝,創造出永無盡期,恆久創新的實體。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雖然轉世的地方和轉世的方式,通常依業力而定,不過,死亡那一刻的心境,會影響我們下一世的品質好壞。
因而,在死亡之時,雖然我們已經造了各種各樣的業,但若我們努力營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強及激發善業,而有快樂的輪迴。
——達賴喇嘛
4.16
即使同樣出生在人道,每個人的業還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來相類似,但認知事情的方式則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獨一、分離的個別世界中。如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說的:
若有一百個人睡覺和做夢,每個人所經歷的夢境也不一樣。每個人的夢可說是真的,但不能說只有某人的夢是真實,其他人的則是虛假。但業力製約每個人的認知模式,卻是事實。
4.17
在自然的深深寧靜中安歇吧,
這顆筋疲力盡的心靈,
被業力和妄念鞭打得無助徬徨,
如同永恆的生死輪迴大海
無情洶湧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寧靜中安歇吧。
——紐舒仁波切
4.18
觀照無常本身還不夠,你必須在生活中實踐。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拿起一個銅板,想像它代表你所執著的東西。緊握拳頭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現在只要你一鬆開,你就會失去它。這就是你要緊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你可以鬆開手掌,但銅板還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轉向上,鬆開手,銅板還是在你手中。你放開了,而銅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圍的虛空也是屬於你。
4.19
我們需要認識真我(我們可以稱之為佛性),因為我們常犯了致命的錯誤:我們對真我一無所知,卻又用它來判斷自己,責備自己,而產生了痛苦。
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評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態覺察自己的狀況,了解目前的處境。
這是多麼令人鼓舞的事:從某方面來看,在修行的路上,我們都面臨了極大的困難,但這困難可以幫助你了解教義;然而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我們的問題到最後並不那麼實在,那麼嚴重,或不可克服,因為我們曾經這麼告訴自己。
4.20
如果我們所認識的心,是我們死亡時會消毀的心,我們將對死後的一切了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實相的嶄新面向。
所以在我們活著時,就要先熟悉心性,這對我們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當它在死亡的時刻,強大而自然地顯現時,我們才能準備充足,很自然地認出它,就像中陰救度法所說的“有如孩子奔向媽媽的懷抱”一樣,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脫。
4.21
我們對喪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懼,大多源於自我。我們也許會對自己說:“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會變得怎樣呢?”
這時自我甜美地說:“我知道有時候我很討人厭,但請相信我,如果你要我離開,我會乖乖地走開。可是你真的想這樣做嗎?請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會怎麼樣?誰來照顧你?誰會像我多年來一樣這麼護衛你關心你?”
縱使我們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謊言,我們還是會恐懼而不敢放棄它;若沒有真正了悟我們的心性或本來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可供選擇。就像酒鬼知道酗酒會毀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暫的快感消失後,只留下痛苦和絕望;我們也以同樣可憐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慾求之下。
4.22
不要急著解決所有的疑惑和問題;如上師們所說的:“緊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學生說,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心靈的成長是曠時費日的。光學好日文或成為醫生,就要花費數年時間,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開所有的問題,甚至在幾個禮拜之內開悟?
心靈之旅是不斷學習和淨化的過程。當你了解了這點,就會變得更謙遜。有句著名的西藏諺語說:“不要把了解當開悟;不要把開悟當解脫。”密勒日巴尊者也說:“不要期望開悟,只要終身修行。”
4.23
菩提心:覺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統馭死亡的仙丹;
它是消滅世間貧苦的無窮寶藏;
它是撲滅世間疾病的靈丹妙藥;
它是庇蔭漂流於生死苦海眾生的大樹;
它是從輪迴的痛苦,通往解脫彼岸的大橋;
它是驅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間幽黯無明的熾日。
——寂天菩薩
4.24
禪修之後,不要再以過往僵化的習氣來認知事物。
當你回到日常生活時,要將你禪修所得的智慧、覺知、慈悲、幽默、柔軟、豁達和自在,擴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禪修能夠喚醒你了悟萬物虛幻如夢的實相;甚至在凶險的輪迴之海上,也要時時保持這種覺知。
一位大師曾說:“禪修之後,修行者要變成幻化之子。”
4.25
毫無疑問地,此刻我們的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中心。我們毫不思索就將它與自我聯結在一起;而這種輕率、虛假的聯想,更加強我們認為兩者是實體存在、密不可分的錯覺。因為我們的身體是如此真實的存在,我們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們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虛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實體存在的。
當我們死時,這整個因緣和合之物,一夕之間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說,當本覺顯露的剎那,“就像掀開你的頭巾一樣,多麼無垠開闊!多麼舒服!這是無上的“見”;見到前所未見。”當你“見到前所未見”時,一切都變得開放、舒展、輕爽、清新,生活充滿活潑、美妙和活力。
這就好像你心靈的屋頂飛掉了,或是一群鳥突然飛出暗巢。一切的藩籬都消逝不見,就如西藏人說的:“封蓋被打開了。”
4.27
大圓滿教法中的“在見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險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圓滿教法,也常伴隨著極大的危機。如果你無法去掉妄念和煩惱,卻欺騙自己,而以為自己能像大圓滿相應法行者一樣自在無礙,那你就正在造惡業。如同蓮花生大士所說的,也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雖然我的“見”廣大如天空,
我的行為,和對因果的敬畏,
必須纖細如麵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說,初學者的禪坐時間不宜太長,一次維持四、五分鐘,然後休息一分鐘。休息時,放掉禪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亂了。
當你正精進於禪坐時,若你仍能保持專注和活在當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當下,禪定卻發生了。這就是休息與禪定同樣重要的原因。有時,我會告訴禪修發生困難的學生,在休息中禪修,在禪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偉大的弟子岡波巴,在兩人離別之際問他:“我什麼時候才可能開始教導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當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時;當你整個認知全部轉化時;當你能夠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這個老人無異於佛陀時。當你的恭敬心讓你認知到這項事實時,就是你開始傳法的時刻了。
我對上師的恭敬心,賜給我傳法的力量,及不斷學習的開放和接納。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直都還謙虛地向其他上師學習,也常向弟子學習。恭敬心激發傳法的力量,同時也讓人不斷虛心學習。
4.30
現在當此生中陰降臨於我時,
因生命短暫,我要離棄放逸,
一無反顧地走上聞、思、修的聖道。
讓認知和心成為道,並了悟三身:覺悟心。
如今我已獲得人身,
在覺悟之道上,沒有時間再流浪徬徨。
——蓮花生大士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蓮花生大師心咒
生死無懼 四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