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生 死 無 懼 三月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CLIMPSE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生 死 無 懼
三月
本覺
本初的、純淨的、原始的覺醒,是最深奧的、最精要的自性。
3.1
專一的修習揭顯了你根本的善心,因為它消解了你的不善和傷害。
只有當你除去心中的傷害之後,才能真正有益於他人。藉此修行慢慢地除去你的不善和傷害,讓自性的真正善心流露閃耀,成就一個溫暖的環境,讓自性的花朵綻放出來。
3.2
禪坐時,無論生起什麼念頭和感覺,就讓它如海浪般生起和消散。無論你發現自己在想什麼,就讓念頭生起和消散,不要壓制強迫它。不要執著、增強、沉溺、緊抓著它;也不要讓它具體化。不要追隨念頭,也不要迎接它;就如海洋看著自己的波浪,或如天空向下凝視著飄過的雲。
你很快就會發現,念頭就像風,來來去去。其中的訣竅就是不要去“想”念頭,讓它流貫心頭,保持心的自由和開放。
3.3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一生看過許許多多紛紛擾擾的事情。
這麼多的年輕人死了,這麼多同年紀的人死了,這麼多老年人死了;許多居高位的人淪落了,許多卑賤的人爬起來了;許多國家變故,這麼多混亂和悲劇、戰爭和天災,這麼多的可怕事情在全世界蔓延著。
然而這些只是黃梁一夢罷了,當你仔細思考,會發現沒有一件事是永恆不變的,一點也沒有,即使身體最細的毛髮也在改變。這不是理論,是你真正可以了解,甚至親眼看到的。
——頂果欽哲仁波切
3.4
佛陀靜默莊嚴地禪坐著,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訴我們:禪坐時心要像天空一樣開放,但要穩如泰山。天空就是我們的絕對的本性,沒有邊界,無拘無束;地就是我們的相對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相對心和凡夫心。
我們禪坐的姿勢,象徵著絕對/相對、天空/大地、天堂/世俗的融合,如鳥的兩翼結合了天空般永恆的心性和虛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3.5
只要是誠實看待生命的人,就會發現自己老是活在一種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狀態。我們的心總是在清楚與迷惑之間遊蕩,如果我們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這也是某種清楚。讓我們真正感到不解的是,雖然我們常覺得迷惑,有時候卻十分清楚呢!
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感,讓人喪氣和絕望;但如果你能觀照,你會發現它的本質會產生間隔( gap) ,若你能看見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轉化的絕佳時機。
3.6
心性是生與死的基礎,
就像天空把整個宇宙擁抱在胸懷。
3.7
當我們死時,什麼也帶不走,尤其是我們一向如此珍視、如此盲目依賴、如此想要永遠保有的身體。
而我們的心卻不見得比身體還要可靠。只要好好看它幾分鐘,你會發現心就像跳蚤一樣跳個不停,念頭無端地生起,每一刻鐘都被混亂所席捲,淪為善變心的犧牲品。如果這是我們唯一熟悉的心識,死亡時還要依靠它,那真是一場荒謬的賭博。
3.8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說:無明是痛苦的根本原因。但這種無明起自何處?又如何展現?
讓我來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想想我們認識的某些人,上天賦予他們卓絕的能力和智慧,如你所料,這些聰明才智不但幫不了他們,反而帶來痛苦,這不是很奇怪嗎?這簡直是說,他們的聰明造成了痛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很清楚:我們的智慧被無明俘虜、扣壓住了,而無明為達目的,就恣意利用我們的才智。這就是為什麼聰明如我們也會犯錯的原因了。
3.9
有時我們會短暫瞥見心性。一首美妙的樂曲、大自然的靜謐安詳或日常生活的點滴,都是啟發的契機,當我們看著雪花慢慢飄落,或旭日昇上山頭,灑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見自性閃現。每個人都曾擁有這樣光明、寧靜、喜悅的時刻,且奇妙得令人流連不已。
我想有時我們對這種心性乍現實在是一知半解,但現代文明卻沒有提供我們理解它的基礎和架構。更糟的是,現代文明非但不鼓勵我們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殺了我們的探尋。而就算我們把這體驗與他人分享,也沒有人會嚴肅對待。因此我們忽略了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啟發的契機。這或許是現代文明最黑暗最紛亂的一面——對“我們到底是誰”的無知和壓抑。
3.10
了知萬物就如:
縹緲幻影,浮雲城堡;
如夢,如魂,
可見卻無實體存在。
了知萬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卻未存在湖中。
了知萬物就如:
音樂、聲響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卻無旋律迴繞。
了知萬物就如:
魔術師的幻術,
變出馬、牛、車子等東西,
其中卻空無一有。
——佛陀
3.11
慈悲是最好的護衛;就如古代大師所體悟的,它也是一切治療的源頭。假設你得了癌症或AIDS之類的重病,若你以滿懷的慈悲之心,不僅承擔自己的痛苦,還能承擔與你相同境遇者的痛苦,毫無疑問地,你就可以淨化過去所造惡業,而這些惡業是你過去、現在、未來之所以一直遭受痛苦的原因。
在西藏,曾發生許多令人不可思議的例子:當人們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時,會布施所有錢財,獨自走到墓地等待死亡來臨。在那裡,他們修習承擔他人痛苦的法門,令人驚異的是,後來他們卻沒死,反而痊癒回家了。
3.12
雖然我們的行為所種下的因,還沒開花結果,不過總有一天一定會成熟的。
我們常常會忘記,結果總是在很久以後才會降臨,在這之前,我們總是無法將因和果聯想在一起。
吉美林巴說:“看看老鷹吧,它高高地翱翔天際,了無踪影,但一旦它偵測到地上的獵物,就會突然從高空俯衝襲擊。當它降落時,它威嚇的身影就出現了。”
3.13
禪定和淨心的初級訓練,可以使學生的心成熟開放,直接體證真理。
然後,在這種傳授的有力時刻,上師可以把他對心性的證悟(我們稱為上師的“智慧心”),直接傳授給真正準備好的學生。
上師只不過是把佛陀的真正面目傳授給學生,喚醒學生當下內在的覺醒而已。在那種經驗中,佛陀、心性和上師的智慧三者融合為一。學生將會在感恩的光明中,毫不懷疑地體悟到:在學生和上師之間,上師的智慧心和學生的心性之間,現在不可能,過去不可能,將來也絕不可能有所分隔。
3.14
萬物本質皆為虛幻短暫,
有分別心的人,如舔刀鋒之蜜,
以苦為樂。
堅持萬物實有的人,
多麼可悲啊!
精神之友們,
往內觀照吧!
——紐舒仁波切
3.15
在佛陀證悟之夜,據說他歷經了好幾個不同的覺悟階段。首先,他的心“清淨無瑕,無所染污,趨於柔軟、敏銳、專注和堅毅無比”,他開始回憶前世,以下是他對那個經驗的描述:
我記起了我的許多前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十世……一百世……十萬世。我對這些世的一切了若指掌:在哪裡發生、我的名字、出生於那個家庭、做過些什麼事等。我經歷了每一世的好運和惡運,及每一世的死亡,又一再地投生。我用這種方式回憶了無數的前世,及其詳盡的特質和細節。這是我在初夜時分所得的知識。
3.16
累劫的無明,使我們執意認為整個生命與自我是一體不可分割的。它最大的勝利就是誘使我們相信:它的最大利益,就是我們的最大利益:甚至認為它與我們共相生死。這是個殘酷的諷刺,因為自我和我執正是我們痛苦的來源!
然而,自我卻如此可怕得令人信服,長久以來我們都被它騙了,因此只要想到無我,就會嚇壞了。自我向你低語著:“失去自我,就會失去做人的許多樂趣,就會淪落為死板的機器人或腦死的植物人。”
3.17
偉大的人會隱藏其非凡的能力,表現得一如平凡的我們,除非我們盡全力檢視才能察覺。相反地,平凡的騙子卻善於假扮聖人欺騙大眾。
——貝珠仁波切
3.18
如果你持續觀想慈悲,當你看到別人受苦,你的第一個反應將不只是憐憫而是深刻的慈悲。你要尊重甚至感激他,因為你知道,任何人以其痛苦讓你開展慈悲心,就是給你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們正幫助你增長通往覺悟之道的資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西藏,乞討的乞丐和讓你心痛如絞的老病婦,可能都是諸佛喬裝而成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現,幫助你增長慈悲心,邁向成佛之境地。
3.19
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禪坐完不要太快下座,讓禪定的寧靜充盈你的生活。
如我的上師敦珠仁波切所說:“不要跳起來就跑走,讓你的正念與日常生活融合;就像頭骨骨折的人,老是小心翼翼,惟恐別人碰到他一樣。”
3.20
在死亡的那一剎那,我們的心境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死亡時心存正念,可改善我們的下一世,即使此生曾經造下惡業;而就算我們曾經善盡此生,死亡時若心意煩亂憂悲苦惱,也會有不利的後果。
這意謂著:我們死亡前的最後一念和情緒,對於即將到來的下一世有極強大的決定力量。因此,上師們非常強調死亡時周遭的環境氣氛。對於即將死去的親人或朋友,我們應盡全力激起他正面的情緒和神聖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心,盡量幫助他“放下貪念、慾望和執著”。
3.21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我在西方常常看見的“購物心態”:換了一個又一個上師、一個又一個教法,從不肯持續專注地修煉某一種法門。幾乎所有的精神大師都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專修一種法門。全心全意地遵循一種法門,直到心靈之路的盡頭。當然,你要同時保持一顆開放和虔敬的心,兼採不同法門的智慧。
在西藏,我們常說:“了解一個(法門),你就完成了所有。”現代流行的觀念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使我們吝於承擔任何責任,這正是我們文化最大、最危險的迷惑,也是“自我”妨害我們性靈成長的最有效方法。
3.22
修習正念可能銷毀我們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的、攻擊性的和混亂的情緒。你不用去壓抑情緒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它們——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東西,而且盡可能用開放和寬廣的接納和寬容來看。
西藏上師說,這種睿智的寬容如同無垠的虛空,如此地溫暖舒適,把你包住,保護著你,好像一條陽光的毯子。
3.23
上師就像一艘負載眾生橫渡生死苦海的大船;一個領導眾生到達解脫之地的偉大船長;一場澆息慾望之火的大雨;有如照徹黑暗無明的日月之光;如同承載善惡力量的堅實大地;一棵含藏短暫快樂和無窮喜悅的如意樹;一座埋藏廣大精深教法的寶藏;一顆讓人覺悟的如意珠寶;一位平等付出愛給所有有情眾生的父母親;一條慈悲的大河;一座超越世俗,不被無明之風搖撼的高山;一片充滿雨水可以舒緩眾生痛苦的雲層。
簡而言之,他就是佛陀的化身。不管是看見他,聽到他的聲音,回憶起他,或碰觸他的手,只要與他結緣,就能使我們走向覺悟。對上師絕對的信心是弟子成佛的保證。他的智慧和慈悲的溫暖,熔化了我們的生命之礦,顯露我們內在佛性的黃金。
——頂果欽哲仁波切
3.24
大部分的人都被業和煩惱遮蔽了,使我們無法看透自己的本性和實相。因此,我們執著地把快樂和痛苦當真,而我們愚蠢的行為又繼續播下來世的種子。我們的行為把我們系縛在不斷循環的生死輪迴之中。所以,我們今生此刻所做的每件事都存在著一種危險:未來可能要替現在的所做所為付出代價。
所以我們要認真而急迫地,以智慧為死亡早做準備,轉化我們未來的業,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之中,重蹈痛苦的生死輪迴。今生是我們唯一可透過修行做準備的機會,這是此生的自然中陰不能逃避的訊息。
3.25
覺悟對於喬達摩(佛陀)來說,就如監禁他千年的牢獄被打破了。而愚癡就是這座牢獄的獄卒,因為愚癡遮蔽了他的心,如烏雲掩蓋了星月。
心被無盡的妄念波浪淹沒,而將現實錯分為:主觀/客觀,自我/他人,空/有,生/死,這種分別心產生了邪見——感情、貪欲、執著的牢獄。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會讓這道獄牆變得更結實,我們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逮住獄卒,看清楚他的真面目。獄卒應是愚癡……一旦獄卒走了,監獄就會消失,而永不再出現。
——一行禪師 《佛陀的覺悟》
3.26
很難專心安住於心性,即使只有片刻,都是異常的困難的,更別想去除生起的念頭和煩惱。
我們總以為那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極富理解力,或已經完全了解它。這是個很大的謬誤。事實上,要經過多年持續的聞、思、修、觀想和禪坐,修行才能成就正果。
3.27
若想祈求覺悟者的幫助,激起恭敬心或證悟自性,沒有任何法門比“上師相應法”(Guru Yoga)更快速、感人和有力。
頂果欽哲仁波切寫道:“上師相應法即是與'上師的自性相結合',運用這個法門,可使我們的心與上師的覺悟心融合一起。”
上師是諸佛、上師和覺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結晶,所以祈請上師,就等於祈請所有聖尊;將你的心和上師的智慧心相連結,就是將你的心與真理和覺悟的化身相結合。
3.28
佛陀快要入滅時,曾預言在他涅槃後不久,將有蓮花生大士降世弘揚密宗教法。西元八世紀時,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蓮花生大士。對於我們西藏人,根本上師蓮花生大士是浩瀚的、永恆的法則;他是宇宙的法師。
當我遭遇艱難和危險時,我常常祈求蓮花生大士,而他的加持和法力也從不曾失信於我。當我想到他時,我的所有上師都化現於他身上。對於我來說,他活在每個時刻。整個宇宙每分每秒都閃耀著他的美麗、力量和存在。
3.29
真正體認無常可以慢慢解脫我們的執著,認為萬物有常的錯誤觀念,及將安全感建立在外相上面的謬誤。
慢慢地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因執著不可能執著的東西而遭受的痛苦,在深層意義上而言,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剛開始接受無常的觀念可能會覺得痛苦,因為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只要我們不斷反省思考,心靈就會慢慢地轉變。 “放下”變得愈來愈自然,愈來愈容易。
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沉沒我們根深蒂固的愚癡,不過只要我們越加反省,就越能開展“放下”的觀念,屆時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就會徹底改變。
3.30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暴戾之氣;心靈總被憤怒、執著或害怕等情緒所佔,你就無法奢望能安詳死去。
所以我們若想死得安詳,就要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想要安詳地死去,就必須培養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安詳。
——達賴喇嘛
3.31
禪坐姿勢的最大要點是要保持背部挺直如箭,或如一堆金幣。這樣氣才能輕易流貫身體的脈,心才能得到真正安歇。不要強迫什麼。脊椎下半部的自然曲線,要保持放鬆、挺直。頭要保持自然平衡;肩膀和上半身帶著力量和優雅,維持均衡但不要僵直。
雙腿交叉而坐,不一定要雙盤,那是高級瑜伽所強調的重點。交叉的雙腿表示生與死、善與惡、方便法門與智慧、陽與陰、輪迴與涅槃的融合;和不二的境地。雙手舒適地覆蓋在膝蓋上,這叫“正襟危坐”。若你想坐在椅子上,腳要放鬆,背要挺直。
生死無懼 三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