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苦才是人生》第六章:5.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擺脫“自我、逆境、生死”帶來的人生羈絆,在磨難中勇敢前行

苦才是人生 : 索達吉堪布教你守住
索達吉堪布
第六章父母就是菩薩



5.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人老了,就變成了孩子。 所以,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失,比如開天打麻將、喝酒、吵架,那麼子女應當好言勸解,不能語言犀利、態度強硬。

   一次,我聽一個年輕人說:“今天我父親做的事很不對,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頓。”當時,他一副很英雄的樣子。

   其實這是不對的,即使他父親有錯,這種做法也不恰當。 父母畢竟是長輩,要以柔和的語言來規勸。 倘若因看法各異,父母不接受你的觀點,你也應婉轉地給他講道理。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孫元覺拉著父親,跪下來哭著勸阻,但父親不為所動。

   猛然間,他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請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地問:“你要這個幹什麼?”

   “等您老了,我也要用它把您扔掉。”

   父親聽了,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大悟,趕緊把老人帶回家好好奉養。

   所以,縱然父母做得不對,性格難以溝通,子女也應巧妙地循循善誘,讓他們放棄錯誤的做法,而沒必要言辭犀利,令他們難堪。

   孔子也曾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侍奉父母的過程中,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 如果父母不採納價你的意見,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以誠懇的態度反復請求。 若能再三規勸,明智的父母還是會接受的。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年輕時天下大亂,他常陪同父親李淵一起打仗。

   一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外一個地方。 李世民從各方面分析後,認為敵方可能有埋伏,此舉難以成功,就再三勸阻父親。

   父親不採納他的建議。 眼見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就在軍帳外面號啕大哭。

   李淵見兒子哭得那麼傷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較中肯,於是及時停止了進攻行動。

   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子女應想方設法溫和勸諫,若能這樣,父母很可能為之動容。 如此,既促使了父母的名聲,也盡了自己孝順的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